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不良反应分析

来源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w2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不良反应.方法:将2017年7月至2020年6月在福州肺科医院治疗的8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使用GP方案化疗,观察组(40例)使用吉非替尼靶向治疗,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肿瘤标志物变化.结果:观察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脱皮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而恶心呕吐、腹泻、转氨酶升高、骨髓抑制、皮肤瘙痒、皮肤干燥、口腔炎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癌胚抗原(CEA)、癌抗原211(CA21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效果显著,能增强对肿瘤的抑制力,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其他文献
通过对辟谷、痛风进行详细探讨,发现辟谷的服饵、服气等方法 对调理脾胃功能,脏腑功能恢复有一定的作用.进一步从中医角度对痛风进行防病论治,在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机理结合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是早产儿致死和致残的重要原因。新生儿IFI的发生涉及宿主因素(如超未成熟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免疫功能低下、真菌定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