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各种靠教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但由于家庭、学校等诸多的因素,他们对课外阅读不一定都有浓厚的兴趣,这就要靠教师的培养、指导。如何来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我作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氛围诱发阅读的兴趣
良好的读书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首先要在班级中积极创设一种浓厚的阅读氛围。其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以讲故事诱发兴趣。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一听老师要讲故事,个个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欣喜的光芒,嘴角露出甜蜜的微笑。
以入境诱发兴趣。每当学校图书馆开放或新华书店来校推荐图书时,我就带领学生去参观,任学生们随意翻阅,让他们感受那浓郁的读书氛围,从而激发阅读的愿望。
以设奖激发兴趣。在班级中建立图书角,每星期开放两次,有专人管理做好记录,并定期对借阅记录进行检查,对借阅次数多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通过以上途径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唤起学生的阅读意识,引导他们开始漫步书林,引发阅读热情。
二、加强指导保持阅读的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选择读物。阅读是一项反映个性和人格的活动,而读物的选择是个性的表现。只有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能深入理解读物的内容,受到读物的感染。但是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和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要注意避免放任自流,克服“偏食”现象,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阅读读物。
根据学生需要推荐读物。课外阅读作为课堂的延续和补充,必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我在教学中常常根据课文的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给学生指定一些阅读的范围,促进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要培养孩子们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的热情时间短,许多孩子都只具有“三分钟热度”。因此,必须加强指导,并“授之以渔”——教给孩子们读书的方法。(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创设“发挥空间”。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当今科学事业突飞猛进,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很难适应飞速的发展。因此,我们还应教学生略读法,指导学生看书先看序言、后记、目录、内容提要等,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对于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详加研究,其他内容可采用略读形式,任何一次课外阅读都是多种读书方法的综合运用,都应在略读中穿插精读,以便取得最佳效果。(2)阅读与记录相结合。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所阅读的读物里摘录精彩的语句语段便成了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常用的阅读积累方法之一。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摘记本,读书是一种创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笔记本应该成为自由发挥的空间。 读了什么书,在读书笔记本上记下篇目、作者、出处及阅读日期,这是日后考核读量的依据。读到好文章,及时摘录好词佳句,写上自己的感受,发现的新问题、新知识。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就会有阅读的收获。阅读累了,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花草树木,或虫鱼鸟兽,给课外阅读增添无限的情趣。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的思想自由地翱翔于“学海书山”之间,稳定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 展示成果巩固阅读的兴趣
只有尽量为学生提供展示他们阅读成果的舞台,定期对他们的阅读情况加以检查评定,才能进一步巩固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阅读和交流,并定时展开评比。如每读完一本书,便加一颗五角星;每背完三首课外古诗也加一颗五角星……这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比赛,不仅引发了学生个人间的良性竞争,还有利于学生互相鼓励,保持他们对阅读的长久兴趣。每周五教师把采蜜集进行查阅,记载好的,分星级进行评比,同时利用阅读课进行赛读(速读赛、朗读赛、读书知识赛)。在班级中定期展评学生的读书笔记、剪贴、手抄报等。学生在展评过程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又会进一步得到巩固。尽量多地举行学生喜欢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在班上开展“课本剧表演”“讲故事比赛”“走进歇后语王国”等实践活动。这样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巩固他们读书的热情。
采用上述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不断巩固,阅读量大大增加,学生就越会读书,越喜欢读书,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最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石阳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一、创设氛围诱发阅读的兴趣
良好的读书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首先要在班级中积极创设一种浓厚的阅读氛围。其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以讲故事诱发兴趣。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一听老师要讲故事,个个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欣喜的光芒,嘴角露出甜蜜的微笑。
以入境诱发兴趣。每当学校图书馆开放或新华书店来校推荐图书时,我就带领学生去参观,任学生们随意翻阅,让他们感受那浓郁的读书氛围,从而激发阅读的愿望。
以设奖激发兴趣。在班级中建立图书角,每星期开放两次,有专人管理做好记录,并定期对借阅记录进行检查,对借阅次数多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通过以上途径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唤起学生的阅读意识,引导他们开始漫步书林,引发阅读热情。
二、加强指导保持阅读的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选择读物。阅读是一项反映个性和人格的活动,而读物的选择是个性的表现。只有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能深入理解读物的内容,受到读物的感染。但是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和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要注意避免放任自流,克服“偏食”现象,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阅读读物。
根据学生需要推荐读物。课外阅读作为课堂的延续和补充,必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我在教学中常常根据课文的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给学生指定一些阅读的范围,促进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要培养孩子们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的热情时间短,许多孩子都只具有“三分钟热度”。因此,必须加强指导,并“授之以渔”——教给孩子们读书的方法。(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创设“发挥空间”。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当今科学事业突飞猛进,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很难适应飞速的发展。因此,我们还应教学生略读法,指导学生看书先看序言、后记、目录、内容提要等,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对于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详加研究,其他内容可采用略读形式,任何一次课外阅读都是多种读书方法的综合运用,都应在略读中穿插精读,以便取得最佳效果。(2)阅读与记录相结合。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所阅读的读物里摘录精彩的语句语段便成了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常用的阅读积累方法之一。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一本摘记本,读书是一种创造,“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笔记本应该成为自由发挥的空间。 读了什么书,在读书笔记本上记下篇目、作者、出处及阅读日期,这是日后考核读量的依据。读到好文章,及时摘录好词佳句,写上自己的感受,发现的新问题、新知识。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就会有阅读的收获。阅读累了,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花草树木,或虫鱼鸟兽,给课外阅读增添无限的情趣。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的思想自由地翱翔于“学海书山”之间,稳定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 展示成果巩固阅读的兴趣
只有尽量为学生提供展示他们阅读成果的舞台,定期对他们的阅读情况加以检查评定,才能进一步巩固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阅读和交流,并定时展开评比。如每读完一本书,便加一颗五角星;每背完三首课外古诗也加一颗五角星……这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比赛,不仅引发了学生个人间的良性竞争,还有利于学生互相鼓励,保持他们对阅读的长久兴趣。每周五教师把采蜜集进行查阅,记载好的,分星级进行评比,同时利用阅读课进行赛读(速读赛、朗读赛、读书知识赛)。在班级中定期展评学生的读书笔记、剪贴、手抄报等。学生在展评过程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又会进一步得到巩固。尽量多地举行学生喜欢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在班上开展“课本剧表演”“讲故事比赛”“走进歇后语王国”等实践活动。这样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从而进一步巩固他们读书的热情。
采用上述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不断巩固,阅读量大大增加,学生就越会读书,越喜欢读书,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最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石阳小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