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村政权的演变

来源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yre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前晋察冀乡村权力的主角绅士“去农民化”凸显,已沦为“赢利型经纪”,乡村政权痞化;且乡村权力组织(包括宗族制、牌户制、闾邻制、保甲制和山西“村制”)之职能主要向催征钱粮、征收摊款、指派劳役等倾斜,社会矛盾异常尖锐。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在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通过村选来改造旧政权。健全组织机构,实行“三三制”、简政,晋察冀边区最终普遍建立起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民主村政权。
其他文献
患者罗某,男.42岁。于2006年6月24日上午8时,从6米高处坠落,左胸背部着地,诉胸痛、胸闷、腰臀部疼痛不适,无昏迷,无大、小便失禁,送医院治疗。当即行胸部、上腹部、骨盆X线摄片示:(1)左
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乙烯醋酸乙烯酯(EVA)与农膜再生料(RPE)的共混材料,研究了EVA对农膜再生料的改性作用,并与新料低密度聚乙烯(PE-LD)进行了对比研究。对再生料、改性材料和新料进行
在现行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和道路交通事故伤残评定标准中都有许多涉及眼损伤分度的问题.但由于标准本身缺乏相应的评定细则,给鉴定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同样的损伤可能因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