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王荣生教授评课》里面有一篇对省一等奖的课进行点评的文章,言辞犀利,不留情面地指出这堂课连最基本的教学内容都没有掌握好。前几周,在越秀区也有一堂《竹影》的公开课,因为王荣生教授的点评,所以教研员们评得十分小心。
那究竟我们的课该教什么,我们该如何解读我们所面对的文本呢?下面我就《竹影》这一篇课文提出我对于文本解读视角的理解。
王荣生教授所批评的那堂课主要内容如下:(1)整体感知,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一二段,说说表达了孩子对光的什么感情;(2)在月光下孩子们做了哪些有趣的事;(3)作品中的孩子在猜人影头上的烟气,我们也来猜猜那是怎么一回事;(4)比较爸爸和孩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分角色朗读;(5)区别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6)写诗或文“游戏中的艺术”。
一
课堂内容看似丰富、紧凑,却有着无可逃避的缺陷。
(一)忽略文体特点。整堂课没有一个集中的教学内容,对散文的解读,老师没有带领学生抓住散文的特点,以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散文题材简短,行文活泼自由,又浓郁的抒情性阅读散文最根本的目标是理清文脉,理解全文的主题,体味情感,分析作者的语言风格。而本文又是文学类文体,应重在探索文本意义的生成和构成。可就整堂课的内容来看,教师几乎没有涉及课文中的语言赏析,散乱的设计也没能让学生理出本堂课的“神”来。
(二)偏离作者的写作初衷和本意。《竹影》的作者丰子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被认为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雍容恬静的风格,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对于绘画,从《丰子恺艺术随笔》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很认同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学习,珍视孩子们的想象力兴趣和天性。他是很多孩子的父亲,对孩子们呵护有加,不把大人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尊重孩子,总以孩子为榜样,塑造一个父亲的良好形象。这篇文章讲到了父亲在和我们玩游戏的过程中,教会了我们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引发了我们对绘画的兴趣和爱好,在欢乐的气氛力提高了对艺术的关注和喜爱。可在这堂课中,教师完全回避作者的写作初衷和本意,将重点放在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上。
(三)混淆了语文和其他科目的界限。语文学科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文本“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分析文章用词、造句独特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传递一种怎样的情绪,表明一种怎样的心志。这堂课教师让学生探索人影头上的烟气、花大量时间区分中国画和西洋画,这完全没有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模糊了和其他学科的界限。
二
那我们究竟该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呢?
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先后形成三种解读理论,即以作者为中心的理论,以文本为中心的理论,以读者为中心的理论。这是一种回顾式的解读理论,意在追踪作者创作的本意,依次作为文本的终极意义,并作为解读是否正确的标准。以文本为中心,这是一种泛形式主义的理论,它宣称形式就是一切,不研究作者,排斥读者的参与,专注于语言所表达的形式技巧,使文本解读由主体向尊重客体转移。最后一种,把解读过程视为读者参与的运动过程,它认为每一个文本其意义都有潜在的存在和可能的存在,只有读者参与才有意义,充分肯定了读者的地位。依托这三种不同的解读视角,并加以整合,这样我们就能全面而深刻地把握解读的对象。
(一)尊重作者的写作本意。叶圣陶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即强调解读要遵循作者原本的思路,把作者的思路以追踪原意。《竹影》描写了作者幼年时与小伙伴们在月下看天地看人影看竹影画竹影的有趣游戏及对中国画的认识,充满了童真、童趣,揭示出艺术和美常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该文看似简单,似乎只是叙写了一群天真孩童的艺术萌发,但一次小的游戏,一次简单的对话,一次父亲的引导,审美的情趣早已深埋其中。丰子恺为我们呈现出一种超功利状态的美,引导我们享受恬淡的生活氛围和美的情趣,这与作者深谙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在文中所塑造的父亲形象也寄托了作者对于艺术的看法。孩子们的游戏在成年人的眼里也许不屑一顾,但在丰子恺的眼里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竹影》为我们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戏,也会让我们获得人生的真谛。
又如解读鲁迅的《风筝》,如果了解他们在家族的兴衰荣辱中共同进退、相濡以沫,就会拥有浓浓的亲情;理解三兄弟不同的成长历程,就不难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像铅块一样沉重”的愧疚和对兄弟忘怀这一细节的介怀。
记得在上《湖心亭看雪》时,学生就“强饮”二字的理解产生分歧,有的学生坚持认为应理解为痛快,有的学生认为是勉强,因为后面有强饮三大白而别,可见作者喝得并不痛快。可有的同学又提出来了,明明初更出行,看得出作者饶有兴味,为何又不同痛快了呢?有同学又认为作者生活在明清交接之际,作者内心有难以磨灭的前朝印记,看景是为了释怀。确实作者在《陶庵梦忆》里曾写道“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对人生的失意我们能有所感受。所以作者以赏雪来抒怀,梦一般的雪景也静静渗透作者的失落情怀,勉强喝下三大杯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了。在和学生的讨论及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正是循着作者的人生轨迹来步步深入的,这样的解读方式让文章日益明晰。
(二)尊重历史,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范进中举》中范进的疯癫神态让人忍俊不禁,但如果学生只停留在好玩好笑这一程度上,就根本无法达到理解文本的深度。范进的疯掉让人讥笑,但更准确的应是笑中带泪,因为那个日渐走向黑暗的科举制度,因为读书声耗尽一生却只落得疯癫下场的不济命运。还有那个站着穿着破旧长衫的读书人孔乙己,他排出大洋的姿势让人久久难以忘怀,他这一动作会让不了解背景的同学发笑,觉得他穷酸、死要面子,可一旦领会到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和人们的冷漠,就不难理解作者描写这一动作下的尊严、愁苦的心结了。尊重历史,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会让我们在解读文本时更为客观,不会将个人的情感和喜好强加于作品。
(三)不偏离语文学科的特点,上出语文味。语文课因为其厚重的文化韵味而独立于其他的学科,学语文语文味是必不可少的。语文不是急功近利的学科,在慢慢的渗透和玩味里,我们得到润物细无声的滋养。但现在有些课堂模式化、功利化,使语文课堂不再有语文味。如千篇一律地解构文章,将文章细细划分,这种做法使课文无味、学生无趣。还有的课堂设计成了竞赛,学生在游戏和比拼,将注意力转移到竞赛本身,缺失对语文味的感受。
(四)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体验。读《竹影》,每一个人都会读出他的童年,他的快乐,每一个人都会联想到他童年时所经历过的难忘一夜,学生更能感受到这一点,还未教授,就已经有了十分不错的感情储备,那么为什么不顺着他们的思路,珍视他们的感受,谈谈他们对文章语言的理解,对文中景物和氛围的解读呢?同时,教师又有什么感触呢?分享两代人童年的印记,生发出更多可贵的资源,不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吗?所以说,读者的参与,会读出不一样的竹影,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经历去理解课文,会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也便于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能够引起强烈的共鸣,更深刻地理解文章。
一堂公开课,引发我们对文本解读的深入讨论,越深入越觉得文本解读的重要性,越深入越觉得评级一堂好课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对教材的解读程度。深入研究教材是提升自我能力,提高课堂质量的不二法则。
那究竟我们的课该教什么,我们该如何解读我们所面对的文本呢?下面我就《竹影》这一篇课文提出我对于文本解读视角的理解。
王荣生教授所批评的那堂课主要内容如下:(1)整体感知,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一二段,说说表达了孩子对光的什么感情;(2)在月光下孩子们做了哪些有趣的事;(3)作品中的孩子在猜人影头上的烟气,我们也来猜猜那是怎么一回事;(4)比较爸爸和孩子的语气有什么不同,分角色朗读;(5)区别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6)写诗或文“游戏中的艺术”。
一
课堂内容看似丰富、紧凑,却有着无可逃避的缺陷。
(一)忽略文体特点。整堂课没有一个集中的教学内容,对散文的解读,老师没有带领学生抓住散文的特点,以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散文题材简短,行文活泼自由,又浓郁的抒情性阅读散文最根本的目标是理清文脉,理解全文的主题,体味情感,分析作者的语言风格。而本文又是文学类文体,应重在探索文本意义的生成和构成。可就整堂课的内容来看,教师几乎没有涉及课文中的语言赏析,散乱的设计也没能让学生理出本堂课的“神”来。
(二)偏离作者的写作初衷和本意。《竹影》的作者丰子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被认为是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他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雍容恬静的风格,其漫画更是脍炙人口。对于绘画,从《丰子恺艺术随笔》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很认同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学习,珍视孩子们的想象力兴趣和天性。他是很多孩子的父亲,对孩子们呵护有加,不把大人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尊重孩子,总以孩子为榜样,塑造一个父亲的良好形象。这篇文章讲到了父亲在和我们玩游戏的过程中,教会了我们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引发了我们对绘画的兴趣和爱好,在欢乐的气氛力提高了对艺术的关注和喜爱。可在这堂课中,教师完全回避作者的写作初衷和本意,将重点放在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上。
(三)混淆了语文和其他科目的界限。语文学科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文本“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分析文章用词、造句独特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想要传递一种怎样的情绪,表明一种怎样的心志。这堂课教师让学生探索人影头上的烟气、花大量时间区分中国画和西洋画,这完全没有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模糊了和其他学科的界限。
二
那我们究竟该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呢?
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先后形成三种解读理论,即以作者为中心的理论,以文本为中心的理论,以读者为中心的理论。这是一种回顾式的解读理论,意在追踪作者创作的本意,依次作为文本的终极意义,并作为解读是否正确的标准。以文本为中心,这是一种泛形式主义的理论,它宣称形式就是一切,不研究作者,排斥读者的参与,专注于语言所表达的形式技巧,使文本解读由主体向尊重客体转移。最后一种,把解读过程视为读者参与的运动过程,它认为每一个文本其意义都有潜在的存在和可能的存在,只有读者参与才有意义,充分肯定了读者的地位。依托这三种不同的解读视角,并加以整合,这样我们就能全面而深刻地把握解读的对象。
(一)尊重作者的写作本意。叶圣陶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即强调解读要遵循作者原本的思路,把作者的思路以追踪原意。《竹影》描写了作者幼年时与小伙伴们在月下看天地看人影看竹影画竹影的有趣游戏及对中国画的认识,充满了童真、童趣,揭示出艺术和美常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该文看似简单,似乎只是叙写了一群天真孩童的艺术萌发,但一次小的游戏,一次简单的对话,一次父亲的引导,审美的情趣早已深埋其中。丰子恺为我们呈现出一种超功利状态的美,引导我们享受恬淡的生活氛围和美的情趣,这与作者深谙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在文中所塑造的父亲形象也寄托了作者对于艺术的看法。孩子们的游戏在成年人的眼里也许不屑一顾,但在丰子恺的眼里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竹影》为我们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戏,也会让我们获得人生的真谛。
又如解读鲁迅的《风筝》,如果了解他们在家族的兴衰荣辱中共同进退、相濡以沫,就会拥有浓浓的亲情;理解三兄弟不同的成长历程,就不难了解,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像铅块一样沉重”的愧疚和对兄弟忘怀这一细节的介怀。
记得在上《湖心亭看雪》时,学生就“强饮”二字的理解产生分歧,有的学生坚持认为应理解为痛快,有的学生认为是勉强,因为后面有强饮三大白而别,可见作者喝得并不痛快。可有的同学又提出来了,明明初更出行,看得出作者饶有兴味,为何又不同痛快了呢?有同学又认为作者生活在明清交接之际,作者内心有难以磨灭的前朝印记,看景是为了释怀。确实作者在《陶庵梦忆》里曾写道“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对人生的失意我们能有所感受。所以作者以赏雪来抒怀,梦一般的雪景也静静渗透作者的失落情怀,勉强喝下三大杯也就成了情理之中的事了。在和学生的讨论及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正是循着作者的人生轨迹来步步深入的,这样的解读方式让文章日益明晰。
(二)尊重历史,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范进中举》中范进的疯癫神态让人忍俊不禁,但如果学生只停留在好玩好笑这一程度上,就根本无法达到理解文本的深度。范进的疯掉让人讥笑,但更准确的应是笑中带泪,因为那个日渐走向黑暗的科举制度,因为读书声耗尽一生却只落得疯癫下场的不济命运。还有那个站着穿着破旧长衫的读书人孔乙己,他排出大洋的姿势让人久久难以忘怀,他这一动作会让不了解背景的同学发笑,觉得他穷酸、死要面子,可一旦领会到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和人们的冷漠,就不难理解作者描写这一动作下的尊严、愁苦的心结了。尊重历史,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会让我们在解读文本时更为客观,不会将个人的情感和喜好强加于作品。
(三)不偏离语文学科的特点,上出语文味。语文课因为其厚重的文化韵味而独立于其他的学科,学语文语文味是必不可少的。语文不是急功近利的学科,在慢慢的渗透和玩味里,我们得到润物细无声的滋养。但现在有些课堂模式化、功利化,使语文课堂不再有语文味。如千篇一律地解构文章,将文章细细划分,这种做法使课文无味、学生无趣。还有的课堂设计成了竞赛,学生在游戏和比拼,将注意力转移到竞赛本身,缺失对语文味的感受。
(四)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体验。读《竹影》,每一个人都会读出他的童年,他的快乐,每一个人都会联想到他童年时所经历过的难忘一夜,学生更能感受到这一点,还未教授,就已经有了十分不错的感情储备,那么为什么不顺着他们的思路,珍视他们的感受,谈谈他们对文章语言的理解,对文中景物和氛围的解读呢?同时,教师又有什么感触呢?分享两代人童年的印记,生发出更多可贵的资源,不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吗?所以说,读者的参与,会读出不一样的竹影,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经历去理解课文,会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也便于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能够引起强烈的共鸣,更深刻地理解文章。
一堂公开课,引发我们对文本解读的深入讨论,越深入越觉得文本解读的重要性,越深入越觉得评级一堂好课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对教材的解读程度。深入研究教材是提升自我能力,提高课堂质量的不二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