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三塔记》与《洛阳三怪记》之比较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u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西湖三塔记》 与《洛阳三怪记》均是宋元灵怪类话本“三怪”系列中的篇目,二者在话本结构、人物描述、情节设置等有多处相似的地方,也有同中存异之处。对这两篇话本进行比较,不仅可以具体研究其形式、内容的异同,也可初窥宋元话本之体制及思想艺术等特点。
  关键词:《西湖三塔记》 《洛阳三怪记》 人物比较 情节比较
  《西湖三塔记》《洛阳三怪记》(以下简称《西湖》 《洛阳》)均收录于明代文人洪楩所编的话本小说集《清平山堂话本》中。按宋末元初人罗烨《醉翁谈录·小说开辟》中话本小说分类方式,二者属于灵怪类话本小说:即与妖魔精怪有关的故事。本文试图通过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揭示二者间的异同关系,从而进一步探索宋元话本的行文规律。
  一、 话本结构之比较
  《西湖》《洛阳》二篇,题目相似,采用地名加故事主要人物的形式表达,直接点出故事发生地点,同时以“三怪”为主人公,乃灵怪类话本。宋元时期话本多与此形制相类,题目都是正话内容的概述。此类题目便于听众了解,也容易吸引听者注意力。篇首俱是几首诗词,一个用以烘托西湖之美,一个用以衬托春景之盛。诗词之后附以入话,用来解释诗词用意,起到连接篇首和正话穿针引线的作用。只有两篇话本小说的篇尾形式稍有不同,《西湖》最后说书人出场,化用诗词对故事结局进行了个人点评“ 只因湖内生三怪,致使真人到此间。今日捉来藏箧内,万年千载得平安”a。而《洛阳》结局仅一句话点题“话名叫做《洛阳三怪记》”b。虽看似无用,却保证了说书人故事的完整性,给听众带来一个明确的结束指示,同时展现出宋元“小说”话本体例的完善。
  二、 故事背景之比较
  《西湖》《洛阳》二者故事背景有多处相似,其中最显著的是故事都发生于清明时节。这个时间点无论在南方还是北方,西湖还是洛阳,都极具指引作用。《西湖》有云:“今日是清明节,佳人才子俱在湖上赏玩,我也去一遭,观玩湖景,就彼闲耍,何如?”c《洛阳》也说:“时遇清明节,因见一城人都出去郊外赏花游玩,告父母,也去游玩。”d两篇文中描写清明时节的诗词更是一致:《西湖》“乍雨乍晴天气,不寒不暖风光。盈盈嫩绿,有如剪就薄薄轻罗;袅袅轻红,不若裁成鲜鲜丽锦。弄舌黄莺啼别院,寻香粉蝶绕雕栏”e; 《洛阳》 “乍雨乍晴天气,不寒不暖风和。盈盈嫩绿,有如剪就薄薄香罗;袅袅轻红,不若裁成鲜鲜蜀锦。弄舌黄鹂穿透奔,寻香粉蝶绕雕栏”f。“轻罗”换作“香罗”,“丽锦”变为“蜀锦”,“啼别院”成了“穿透奔”,二首意境相近,且均为下文做出铺垫。
  《西湖》《洛阳》将两个掺杂鬼神之说的故事,安排在清明时节,至少蕴涵三层意味。其一“出门”。仲春暮春之交,人们纷纷出门游玩。南宋《西湖繁胜录》云:“清明节,公子王孙富室骄民,踏青游赏城西。”g主人公“出门”这一动作的发生就为下文在外“遇妖”做出铺垫。其二“遇妖”。清明时节祭奠先祖,鬼神之说因亡灵更具诡谲的色彩。两篇故事的男主人公奚宣赞和潘松,出门遇上妖怪便显得顺理成章,之后怪力乱神之事也变得合乎情理。其三“野合”。郭沫若先生指出“仲春之月,奔者不禁,指野合”h。《西湖》《洛阳》两篇故事男主人公俱是在这样的时间出门遇妖,与“着白女子”一见面便结为夫妻共度春宵。两篇话本,系列事件都始于“只因清明,都来西湖上闲玩,惹出一场事来”i。故“清明”这个独特时间在《西湖》《洛阳》中占据着相当重的分量,使其故事结构变得惊人一致:借清明之时,享踏青之乐,遇鬼妖之徒,行夫妻之事。
  三、 人物形象之比较
  《西湖》《洛阳》两篇话本中主要人物几乎一致,均以青年男子、妖怪、捉妖道人的模式出场。其中青年男子、捉妖道人的形象塑造并不突出,且十分接近,而妖怪原型略有不同。
  (一)人类角色的塑造 《 西湖》《洛阳》故事中主要的人类角色只有两种:被妖拐骗、险些害命的青年男子以及前来相助捉妖的道人。但二文中青年男子形象与以往小说喜爱塑造的因贪恋女色沉溺情场最终耽误性命之徒有所不同。《西湖》对男主人公奚宣赞的描述是“这奚宣赞年方二十余岁,一生不好酒色,只喜闲耍”j。而《洛阳》中男主人公潘松在被迫与白衣女子做了夫妻之后,仍然保持清醒“二人云雨,潘松终猜疑不乐”! 1。此二人均不喜好酒色,在女色宴饮的诱惑下仍能保持理智,甚至能在别人帮助下尽量逃脱妖怪窝,这是个性凸显的地方。此外,两篇故事对奚宣赞、潘松以及捉妖道人的描写仅限于借助他们的出场推动故事发展,而缺少独特个性的展现。
  (二)三怪角色的塑造 相较而言,三怪的形象显得丰满许多。郑振铎先生推论:“也许这一类以三怪为中心人物的烟粉灵怪小说,是很受当时一帮幼稚的听者们所欢迎,故说话人也彼此竞仿着写吧。”! 2可知当时说书人为了吸引听众,故将灵怪的形象塑造得生动完整,以激起市民的猎奇心理和欣赏兴趣。《西湖》《洛阳》两个故事中三怪结构基本一致:一怪假扮美貌妇人勾引谋害青年男子、一怪化为老妪拐骗青年男子、一怪则有所不同,稍显善良人性。
  关于两篇话本中白衣女子形象,《西湖》是“绿云堆发,白雪凝肤。眼横秋水之波,眉插春山之黛。桃萼淡妆红脸,樱珠轻点绛唇。步鞋衬小小全莲,玉指露纤纤春笋”! 3,《洛阳》是“绿云堆鬓,白雪凝肤。眼描秋月之,眉拂青山之黛。桃萼淡妆红脸,樱珠轻点绛唇。步鞋衬小小金莲,十指露尖尖春笋。若非洛浦神仙女,必是蓬莱阆苑人”! 4。两段描述的形象几近相同。在“美”之外,两个白衣女妖更突出了“恶”的特征。《西湖》中取人心肝的场景令人发怵:“只见两个力士,捉一个后生,去了巾带,解开头发,缚在将军柱上,面前一个银盆,一把尖刀。霎时间把刀破开肚皮,取出心肝,呈上娘娘。”! 5《洛阳》也类似“见柱子上缚着一人,婆子把刀劈开了那人胸,取出心肝来。”! 6两篇话本中,女妖泄欲之后,生食心肝,血腥残忍、兽性突出。
  其次较为关键的人物是假扮老妪的妖怪,《西湖》《洛阳》中外貌描写均是一个年老怪异的婆子形象。《西湖》:“鸡肤满体,鹤发如银。眼昏如秋水微浑,发白似楚山云淡。形如三月尽头花,命似九秋霜后菊。”! 7《洛陽》:“鸡皮满体,鹤发盈头。眼昏似秋水微浑,体弱如九秋霜后菊。浑如三月尽头花,好似五更风里烛。”! 8《西湖》中獭精假扮为白卯奴的婆婆,以道谢为名将奚宣赞骗到妖窝,奚宣赞逃脱后第二次又强行将他掳回。《洛阳》中行径相似,白鸡精假扮潘松姨母将其骗至家中,潘松逃脱后她又施法将其掳回。诱骗——逃脱——掳回,两篇话本小说中,老妪妖怪都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摘要:林白的小说《一个人的战争》,通过私人化的叙事方式构建了女性独特的生理和心理成长史。从精神分析批评的角度来看,作品主要展示了人物隐秘的心理状态,并深入挖掘出女性深层心理空间所呈现的自恋性、自虐性和封闭性特征。  关键词:林白 《一个人的战争》 女性形象 心理空间  作为20世纪90年代女性作家的代表之一,林白的小说打破了传统的菲勒斯中心主义,通过虚化男性的存在、异性无爱以及杀死父权来构建女性的
摘 要: 苏州太仓太原王氏家风醇厚,具有持身之洁、宽厚行善的特点,家族长辈尤其是王锡爵的父母能言传身教、“秉德于乡”。王锡爵为人、为官、品德、修养深受醇厚严明家风的影响,躬行节俭、持身廉洁,读书明义、清正刚直,敦睦仁孝、知足善施。王锡爵在家风家教的引领和传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太原王氏一以贯之的严明家风也为娄东文化注入了一股廉洁向善、宽厚和合的清风正气。  关键词:太仓太原王氏 家风 王锡爵  
摘 要: 媒介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一个崭新的图文信息博弈下的“读图时代”,世界很大程度上被把握为图像,但文字在能指性上具有图像符号无法替代的功能,图像和文字之间微妙的张力正重塑着人类意义建构的模式,我们有必要关注图像信息传播在社会生活中的负面影响,通过反思引领正确的文化行为。  关键词:读图时代 图文叙事 图像霸权  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提高、多元媒介的兴起与竞争、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及互联网覆盖
摘 要: 巴金笔下的曾树生和易卜生笔下的娜拉都是因为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而出走的女性,两人的出走在原因上、心态上、结果上有许多异同点。树生的出走比娜拉的出走有着更丰富更深层的原因。娜拉的出走呼唤着启蒙精神,树生的出走彰显出生命期待难以得到满足的困境以及生命的局限性。  关键词:树生出走 娜拉出走 异同点 生命期待 生命局限性  如果说,易卜生笔下的娜拉是在西方启蒙时代,选择“出走”的新时代女性的代表
摘 要: 在长篇小说《心之悟——王阳明龙场悟道》中,作家路勇描写了王阳明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段时期——贬谪龙场。这一时期是王阳明人生的困厄时期,却也是发生龙场悟道的传奇时期。小说塑造的王阳明不仅仅是贬谪龙场的官吏、为保护家人而步入蛮荒的汉子、传道授业的先生,更是一位不畏艰难的勇者、一位温暖世间的仁者、一位知行合一的儒者。  关键词:王阳明 勇者 仁者 儒者  被贬龙场是王阳明人生最困厄的时期之一,也
摘 要: 萨娜在小说《多布库尔河》中,站在少数族群书写者的立场,从鄂伦春族的原始生活方式、自然崇拜和萨满文化这三个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鄂伦春文化的丰富性和神秘性,借此表达她的一种平等和谐的生态观以及对“三少”民族文化失落的悲痛,并希望通过本书唤起人们尊重自然、保护失落文化的意识。  关键词:《多布库尔河》 鄂伦春 文化内涵  鄂伦春族是一个居住在大兴安岭森林中的少数民族,直到20世纪中叶,他们还过
摘 要: 概念隐喻是一种跨认知域的映射。概念“战争” 常被用来映射 “健康” 话题,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战争”隐喻为受众构建起了对“疫情”的认知框架。文章基于这一概念隐喻,对主流媒体“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做了语域分析,疫情报道中表达应对疫情的策略、措施的动态性词语占了主要地位。作为一种思维模式,“战争”利用其突发性、严峻性影响了受众对疫情的认识及态度,同时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战争”
摘 要: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所创作的杰出批判现实主义巨著,小说刻画了各具特色、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不仅有儒林群像还有市井众生,宋为富是作者笔下颇具典型性的盐商代表之一。小说描写宋为富的篇幅很少,出现在沈琼枝抗婚部分,但其霸道奢侈、生活放荡、世故圆滑的形象却鲜明生动、令人难忘。以他为视角,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社会末期贫富分化、男尊女卑和官商勾结等社会现象的深刻批判。  关键词:《儒林外史》 宋为
摘要:新锐导演徐宏宇、监制陈可辛、许月珍精心调制的新作《喜欢你》,新颖独到的撷取美食视角构建出一份秀色可餐、甜蜜温情的都市喜剧爱情佳肴,正能量洋溢的爱情价值取向为国产爱情片荣添新鲜佐料。细腻讨巧借助爱情样态与美食内核同质性呈现,赋予美食多重话语建构。于此程度上,美食成为文本重要意象,荣升隐喻性符号加深文本多元指涉,通过对美食的多重隐喻完成东西文化交融共生、爱情食缘、个体欲望的想象性书写。  关键词
摘 要: 郭沫若抗战初期的诗集《战声集》并非仅仅是一位战士为抗战简单地叫喊,而是一位极富激情创作的诗人冷却了十年之久的诗心回归,是时代脉搏与诗人心灵共振的产物。诗人在“战声” 时代语境下回到“五四”时期的一种激情式的创作与呐喊,但在诗艺上却夸大了《女神》时期的创作局限,显现出诗歌创作的概念化与口号化。同时,诗集也收录了一些古典诗歌,呈现出郭沫若在新诗创作道路上审美风格的转变。  关键词:《战声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