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清口中的语码转换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2974814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而语码转换则是一种交际策略。在新型曲艺表演形式海派清口中,表演者策略地使用语码转换,可以制造幽默的气氛、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区分表演的不同话题和形式,以及争取更多的潜在观众。表演者选择语码转换,是对不同语境和语言结构做出的顺应。
  关键词:语码转换 顺应 海派清口
  
  一、引言
  一个人、一张嘴、一台戏、一百二十分钟,这就是上海滑稽演员周立波所创立的“海派清口”。这种新创的曲艺形式是从上海本地的单口滑稽、北京单口相声和香港“栋笃笑”等曲艺表演形式中汲取精华发展而成的。表演者调侃人生、针砭时事,在嬉笑怒骂间给观众传达一种快乐但值得深思的生活方式。海派清口以上海话为主要交际语言,但又与传统的上海滑稽不同,表演过程中不时地在上海话和普通话之间转换,有时还穿插其他方言,并夹杂几个英文单词。海派清口中的语码转换有着多种语用功能,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进行语码转换也是为了动态地、积极地顺应各种语境因素。
  
  二、语码和语码转换
  
  语码转换是一个重要的语言现象,已经得到了诸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句法学、语用学等众多研究领域的重视,许多学者也分别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之进行了研究。然而,由于研究者们对语码转换的认识不同、研究角度不一、研究目的各异,迄今为止我们还找不到一个关于语码转换的统一定义(何自然、于国栋,2001:86)。Wardhaugh(1998:86)认为:“……我们可以把一种语言或一种语言变体称为语码。……语码属‘中性’术语,可用来指两人或更多人交际中使用的任何一种系统。”Verschueren(1999:118)也将语码定义为“一种语言的任何不同变体”。语码转换不仅可以在双语或多语的情况下发生,也可以在一种语言的不同变体间发生,还有可能在同一变体中发生。Sridhar(2001:47)指出:“即使对操单语者,语言变体间的转换在日常交际中也是经常发生的:从一种语言变体,即区域方言、标准语、术语、正式或非正式语体等转换成另一种变体。”
  在海派清口中,表演者与台下的观众产生了一种特殊的交际。在这种交际过程中,表演者占据话语的主导地位,他时而用上海话,时而讲普通话,时而转为苏州话等其他方言,时而又夹杂一些简单的英语,这些都可以被认为是语码转换。汉语和英语间的转换是发生在两种语言之间的语码转换;方言和普通话间的转换又属于在同一语言即汉语的不同变体间的转换;而不同方言间的转换可以看作汉语这一语言中的一个变体,即区域方言的不同种类间的转换。在一场表演中进行如此频繁的语码转换,目的何在,有何效果。本文试图以周立波的《笑侃三十年》和《笑侃大上海》为例,探讨语码转换在海派清口表演中的语用功能和语言顺应。
  
  三、语码转换在海派清口中的语用功能
  
  曾经有不少学者对语码转换在社会上的语用功能进行了研究。席红梅(2006:133)指出,“人们在使用语码转换时,往往实现多种社会语用功能,诸如回避社会禁忌、调整交际双方权势关系、缓和语气、改变交际双方情感距离、强调说话者社会身份、实施便利等功能。”海派清口是一种交际形式,其中的语码转换也有着一些特殊的语用功能。
  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专场《笑侃三十年》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为背景,调侃人民生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笑侃大上海》以上海解放六十周年为背景,戏说新老上海的前世今生。每场演出时长均为两个多小时。期间,周立波主要用上海话表演,但不时在普通话、其他方言和英语之间进行转换。表演过程中的语码转换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上海话—普通话;上海话—其他方言;普通话—英语。这几类语码转换形式在整个表演中有着各不相同的功能。
  (一)制造幽默
  海派清口起源于上海滑稽戏,而滑稽戏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博得观众一笑。据统计,《笑侃三十年》整场演出中,观众发笑680余次,可见海派清口的幽默魅力所在。其中,表演者的语码转换对制造幽默氛围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例如,《笑侃大上海》中,表演者在描述上海人与苏州人讲话方式不同的段子里,用苏州话模仿苏州人讲话,而用上海话穿插其中进行解说和评论,引得观众笑声不断。
  (1)苏州人和别人吵架也很客气,骂人骂得文绉绉的。杀死你个千刀,杀死你个千千刀,阿要给你个耳光吃吃?客气吧?要请人家吃耳光,事先要征得人家同意。
  在这段话中,表演者先用上海话引入某一话题,然后用苏州话模仿苏州人骂人,如例(1)下划线部分,最后又回到上海话,对刚才模仿的苏州话进行评论。其中苏州话一段模仿得惟妙惟肖,在上海话的大背景下鲜明地凸显了出来,吴侬软语的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观众在两种方言的对比之中发现可笑之处,从而成功地制造了幽默轻松的氛围。
  再比如,《笑侃大上海》中表演者回击北方小品演员丑化上海人的一段也极为幽默。
  (2)北方小品里讲上海男人都比较极端,都是小家子气、小男人、娘娘腔。……我也搞不懂,这些丑化上海人的小品演员们,你们上海的泡饭吃过没?你们钢窗蜡地看到过吗?你们外滩的清风吹到过吗?真是碰到赤佬了!
  在这个段子中,表演者主要用上海话进行描述和评论,但最后一句(下划线部分)却用了普通话,而且“赤佬”一词也用了普通话的音译。“赤佬”在上海方言里意为“鬼”,而在普通话里是没有这么一说的。但表演者偏偏用普通话的读音说出这个词,在一大段上海话后突然冒出带有浓重海派文化气息的上海普通话来,达到了幽默搞笑的效果。类似的说法还有“近腔(最近一段时间)”“鲜加加(蠢蠢欲动、跃跃欲试)”等等。
  (二)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海派清口的表演形式为独自一人站立于舞台上,面向千万观众以类似单口相声的形式进行表演。这种“以一当万”的表演形式难免会在表演者与观众之间产生距离感。为了拉近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距离,海派清口的表演者会不时地转换语码,让观众充分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去。例如,表演者在一段普通话讲述之后,会加上一句上海话“对伐?”(对不对?)来反问观众。海派清口的观众大多数是上海本地人,以及听得懂上海话的外地人,对他们来说,听到上海话会感到十分亲切,也会觉得与表演者离得很近。但是,观众在听了一大段官方语言后,难免会产生距离感。这时,一句“对伐?”又将观众拉回了表演者身边,在心理上缩短了与表演者之间的距离。而且,观众此时会不由自主地小声回答“对格”(对的),这样就形成了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活跃了现场气氛。
  (三)区分表演话题和表演形式
  在周立波的海派清口中,表演者经常会提到时事、政治等比较严肃的话题,也会对一些日常生活方面的话题进行戏说、调侃。表演者在说到时政等严肃话题时,往往会用普通话,而在调侃日常生活时,又会用上海话和其他方言。另外,表演者在用普通话引出某个比较严肃的话题后,又会用上海话对这个话题加以阐释,表达自己的看法。比如:
  (3)这是我从统计局看到的。这是人均的概念。当然,这种跨越和改善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当然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你比方说,德国的人均居住面积已经是41平方米了,而美国已经达到了60平方米的人均居住面积。那么,住房小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在《笑侃三十年》的这段话中,表演者在谈论上海住房面积的问题时,引用了统计局的一些数字,整段话用普通话讲述,以此来显示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也给观众一种在谈论严肃话题的感觉。但是,在介绍完一些事实后,表演者马上转用上海话(下划线部分)来对这个话题进行反思和阐释,其中不乏对严肃话题的调侃。这样一来,表演者就通过语码转换实现了表演话题的区分,观众也能十分容易地分辨表演者是在陈述客观事实,还是在调侃戏说。
  另外,海派清口中,表演者还常常通过模仿他人的语言、行为来达到喜剧效果,而模仿过程中也往往穿插着表演者自己的旁白和评论。比如《笑侃大上海》中有一段模仿英雄就义的场景,表演者就通过普通话和上海话间的语码转换,实现了表演形式上的区分。
  (4)同志……早了,早了,死还早了……同志,这是我的,(观众接着说:入党申请书)……你们怎么知道的?你们让我讲完嘛!我刚刚培养出来的感情都被你们白费了,嘘!……同志,这是我的入党申请书……怪了,入党申请书都放在内侧袋里的,不会放在下侧的……这是我的入党申请书,咳咳咳……怪了,这书上必然有一摊血,红红的,这时看黑白电视也看不清楚,总归有一摊血的……请交给组织……还没死,还有一会呢……同志,这是我第一次的,(观众接着说:党费)……你们也知道的啊?……这是我第一次的党费……这回死了。
  这段表演中,有下划线的部分为普通话,是表演者模仿英雄中弹身亡前说的话,没有下划线的部分为上海话,是表演者在模仿过程中进行的调侃式解释、评论以及与观众的对话。普通话在上海话的背景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模仿他人这种表演形式也分外突出。在这里,普通话和上海话间的语码转换就帮助表演者将模仿和自语这两种表演形式区分开来,观众也比较容易理解。
  (四)争取更多观众
  海派清口的主要观众是上海本地人,以及一些听得懂上海话或会讲上海话的外地人,但是这些人毕竟数量有限。演出的目的之一是吸引更多观众。那么,海派清口如何才能吸引更大量的观众,包括全国各地那些听不懂上海话的人呢?以上海话为主,不时穿插普通话就是一种吸引观众的策略。
  
  四、海派清口中语码转换的顺应性解读
  
  海派清口中的语码转换有着制造幽默、拉近距离、区分表演话题和形式,以及争取更多观众等功能。
  Verschueren(1999)的语言顺应论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语言的使用是语言使用者基于语言内部和/或外部的原因,在意识程度不同的情况下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人们之所以能进行语言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三个特征: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变异性是指人类的语言是可选择的,而且这些选择并非一成不变;商讨性是指人类不是机械地选择语言,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指导下做出语言选择;顺应性则指人类用商讨的方向选择语言,从而使得交际获得成功。人们选择语言时会动态地顺应各种语境因素和语言结构。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语言结构的顺应则是指从各个方面对语言做出选择,如选择语言、语码、语体等。由此可见,在交际过程中,人们选择不同的语码是一种语言顺应。
  基于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于国栋(2000)提出了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认为语码转换者在语码转换过程中主要为了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对语言现实的顺应是指,如果某个概念或思想只存在于一种语言中,而不存在于另一种语言中,那么当这两种语言发生接触时,就会产生语码转换。对社会规约的顺应是指对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等的顺应。对心理动机的顺应则包括很多方面,交际者的心理动机会在许多情况下影响交际者的语言行为。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海派清口的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选择语码转换,也是为了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首先,对语言现实的顺应。当用汉语不能表达某个概念时,表演者会使用英语来进行语码转换,比如周立波在《笑侃三十年》中提到的CEO。这就是对语言现实做出的顺应。其次,对社会规约的顺应。众所周知,在上海,海派文化是主流文化,但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各种各样的文化在此汇集、碰撞。海派清口表演者在用上海话讲述的过程中不时插入普通话和其他地区的方言,就是对上海文化多样性的一种顺应。最后,对心理动机的顺应。海派清口表演者在舞台上进行类似脱口秀的表演,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营造轻松幽默的氛围,博得观众一笑。出于这种心理动机,表演者会采用各种表演手段来达到演出效果,而语码转换正是这些手段中的一种,体现了对表演者心理动机的顺应。
  
  五、结语
  海派清口是一种新颖的曲艺表演形式,在短时间内受到了众多观众的青睐和追捧。海派清口中体现的是各种文化的交融、不同语言的碰撞,也展示了表演者聪慧的头脑和精湛的语言技巧。海派清口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的语码转换是一种语言使用策略。表演者通过语码转换,可以在表演过程中制造幽默氛围、拉近与观众间的情感距离、区分表演话题和形式,以及争取更多潜在观众。海派清口中的语码转换是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和心理动机的一种顺应,进一步验证了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
  
  参考文献:
  [1]何自然,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1,(1).
  [2]Wardhaugh, R.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s[M].Oxford:
  Blackwell, 1998.
  [3]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4]Sridhar, K.K.Societal Multilingualism[A].In McKay, S.L.&
  Hornberger,N.H.(eds.)Socio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C].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s Education Press, 2001.
  [5]席红梅.语码转换的社会语用功能探析[J].学术交流,2006,(7).
  [6]于国栋.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2000,(6).
  
  (吴珏 江苏常熟 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215500)
其他文献
以某报业综合业务楼的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为例,对该建筑智能化系统的需求作了分析,阐述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组成。针对该工程的特点,重点介绍了几个智能化子系统的设计要点,以
随着建筑电器的不断发展,智能电网开始建设,微型断路器在住宅配电系统中的应用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供电质量和供电连续性,微型断路器也将开始智能化,并具备选择性保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