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成因

来源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科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_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英语学习阶段,两极分化现象普便存在,而且越来越严重,是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透过两极分化的现象,分析成因及研究对策,对于全面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形成两极分化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学生因素,教师因素,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等。笔者认为,教师与学生的因素是主要的方面。
  一、学生方面
  1.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英语基础就很差,对英语缺乏兴趣,升入初中后缺乏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有的学生认为我们将来又不出国,学英语没有多大用处,受这种情绪的影响,他们学英语是出于好奇,简单、容易、新鲜的就学,遇上复杂、困难、枯燥的就知难而退,不思上进,导致成绩下降。
  2.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做笔记,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不会做作业,只能靠抄袭应对,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成绩必然下降。
  3. 学习方法欠佳。如,记单词,死记硬背,练名句型靠生搬硬套,不注意语言环境,甚至有些连必要的人称及相应的动词谓语都不会搭配,写句子不遵循语言习惯,汉泽英进行逐词对译。学习英语一定要循序渐进,扎扎实实逐步提高。单词学不好,记不下就无法组织句子,简单句掌握不好,就难学复合句。听力差就学不好英语。词记、句型、语法掌握不好,写起来就十分困难,如果某一节课出现缺漏,下一节就既要上新课,还要补旧课,学习内容和负担将增加。如果一段时间没有抓紧,连续出现缺漏,学生继续学习英语就困难重重,最终被拖垮。
  4. 没有掌握语言的学习规律。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英语的目的是获得听说读写英语的能力,所以必须经历大量反复的口语实践练习,而且要练习得法。不少学生误认为英语是知识型,理解型的课程,仅满足于听教师讲的内容,而没有把主要精力用在听说读写等实践练习上,所以就无法形成语言技能,不能熟練掌握,就会边学边忘,越学越困难,最终导致掉队。
  二、教师方面
  1. 一些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没有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有些教师认为,语言就是由语言、词汇、语法等知识构成的综合体系。故教学时,重视了知识的传授和笔头的练习,忽视了听说读写的训练和口头练习,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中心,学生没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好多东西得不到训练和巩固,也体现不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 教师对新教材新课标的理解不透。强调听说读教学,忽视读写训练。《英语课程标准》强调,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交际,交际又是双向的,既要输入,也要输出。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听说读是输入,说和写是输出。这说明听说读写都是交际的方式和手段。英语教学的听说读写等既是训练的手段,也是训练的目的,两者是统一的关系,有些老师不把两者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听说提高,而读写下降。
  3. 教师对新教材内容把握不准。新教材不仅是教科书,还包括其他教学材料,由教师教学情景,教学环境等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课程已经不是“文本课纲”,更是“体验课程”,要被师生实实在在的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它意味着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每一位师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解读,使给定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课程”,把教学过程变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
  4. 教师的非正常心理因素。偏爱优生是许多教师常有的事,有的老师上课时或课前复习到讲授新的单词和对话,把读说等的机会都给了基础好的学生,这样省力、省时却忽视了学困生的存在,而学困生没有练习的机会,就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失去了兴趣,丧失了信心,也就放弃了英语学习。可以说,教师的自身修养,学识水平,人格魄力,对学生实事求是的评价态度对学生心理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由于以上原因的存在,英语学习中两极分化现象形成就属于一个必然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只会愈演愈烈,两极分化现象必然十分严重。
  总之,两极分化现象是每一位农村英语教师应该长期实践研究的课题,需要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的积累、摸索一些好的经验,尽可能减少两极分化现象,为农村的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其他文献
穆斯堡尔谱技术是研究固体物质超精细相互作用的有效手段之一,与其它多种测试方法相比,穆斯堡尔谱方法以其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强抗干扰能力,及其对试样的无破坏性等而广泛应用
本文根据学生在生物学概念学习中困难的可能成因,提出使用图示教学、类比教学和概念图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本文从试题的编制、学生的答题和教师的教学三个不同角度,对2014年浙江省高考理综卷中的一道生物学实验题进行分析和阐述。 This article analyzes and expounds a biologic
本文针对纸质文物的载体——纸张的变色进行探讨。从纸张的原料组成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树脂等方面分析了造成纸质文物变色的原因。为了恢复纸张原有的颜色,就必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