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梁君华,女,新疆哈密人,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中学教学与教法。
关键词:学生,课程资源,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7—0039—02
新课程强调课本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学生等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这些教师往往关注于对课本以外资料、网站的开发利用,而对于学生这一重要资源却重视不够。一方面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怀疑这一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另一方面,由于自身能力所困,我们担心这一资源开放容易收拢难,也担心冒尖的学生对我们的权威形成挑战,让我们挂在讲台上。这样一来,很多优秀资源在我们有意或无意的怠慢中消失,例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新认识,或者对一些历史观点的质疑等等。如果我们能及时地予以关注,就会使教学中的空白得到有效的填补。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两个案例,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以及学生对教师思维的激活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一个案例是学习美国1787年宪法时,新课结束后我提示学生思考美国民主政治带来的启示。一般情况下,在学习本国政治发展史时都是总结性结尾,关注其中的成与败,而对于国外民主政治史仅是谈其借鉴作用。这一次我也是按常规出题,没指望会有什么创意性答案。可是,在学生们互相交换观点的时候,一个学生大声说:“老师,我们班也应该使用三权分立。”其他学生开始哄笑。起初我认为这是学生在故意取闹,不会是我所期待的重要生成性资源,准备一笑了之。可又一想,或许他的想法也有道理呢?便问他:“将三权分立运用于班级,我可是第一次听说,你说说具体如何操作呢?”听到我的询问,其他学生由刚才的哄笑陆续静了下来,有人附和说可以避免班主任独裁,学生笑得更开心了。这时,提出话题的学生说:“没有想好,但我想应该是可以借鉴的。”很快有同学站起来说:“班主任、班长、班委会三权分立。”我追问:“不错,那立法权归谁?也就是班级公约由谁来制定?”学生开始思考,有的说班委会,有的认为是班主任。我指了指黑板上美国三权分立的图示,并提示,美国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掌握立法权,最能反映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特点。这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班委会掌握立法权!”我说:“对,民主选举的班委会最能反映同学们的意愿,它应该是班级权力的中心——立法中心,代替大家来管理班级,因此大家应该支持班委会的工作,班委会也应该对全班同学负责。不过,班长与班主任的权力应该如何分配呢?”话音刚落,大家争先恐后地站了起来,一致认为,班长对外代表班级,同时负责本班的对内对外事务,但如果违背民意,班委会有权弹劾他。可对于班主任,大家意见有点不统一了,理由是“班主任是学校任命的”“我们无权更换他”“他不受我们监督”等,看着他们焦急又认真的神情,我说:“是呀,任何一种制度都不能完全照搬,我们的班情和美国的国情不同,因此我们在借鉴三权分立这一先进的民主制度时要有所变更,但是,有一点大家要注意,那就是权力之间通过相互制约达到一种平衡才是我们的目的。至于班主任嘛,你们看这样行不行,他虽然是由学校任命的,受学校监督,对学校负责。但可以作为司法部门监督班委会和班长有无失职行为,并及时加以纠正,以确保代表民意的班级制度得以正常实施。这样一来,我们的班级管理秩序不就理清了吗?”在同学们依然为这一成果热烈讨论时,我伴着下课铃声离开了教室。
之后我与本年级的历史、政治老师探讨这一案例,大家一致认为,将三权分立运用于班级管理,能反映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因此,作为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起了很大作用。
在课后的反思中我深深地感到,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是如此重要,但在日常的教学中却往往开发不够,导致我们在资源缺乏的同时又浪费资源。后来,在学习“人民解放战争”一课时,我再次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当时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台湾的历史教科书里是不是也称这场战争为“解放战争”?如果不是,那么,既然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为什么对历史会出现不同观点?问题一经提出,引起全班同学的共鸣。是呀,既然同属一个国家,今天又面临和平统一的问题,为什么对历史上发生的问题会有不同的态度呢?于是,我引导学生思考:“站在全民族的立场上,这一段历史应该如何命名才能为两岸人民都接受呢?”“第二次国共内战”“第三次国内战争”“国共最后一战”等,不同的声音此起彼伏。待大家静下来,我便讲述了史学界对这一部分历史的大致研究成果,然后告诉他们:教材选用“解放战争”这一说法,是因为它代表了内地史学界的基本看法,而我个人更赞成将此课标题写为“第三次国内战争”,这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几个阶段就更清晰了。
在对课程资源共同开发的过程中,我们相互是民主的、平等的,不存在权威,也不存在一个声音的现象;教师没有用固定的、唯一的答案来约束学生,因为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思考问题的过程;也不必担心被学生问倒了、难住了,因为教师也是学习者,也存在知识的空白,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备平等学习的观念。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普遍感到备课比以往用的时间、精力更多,面对以往教材中没有的新知识,例如必修一中古代希腊罗马的民主政治、必修三中的文化部分,需要教师及时充电,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如果教师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开发课程,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精神,又使学习过程在师生间的有益互动中进行优势互补,使教师与学生这两个课程资源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责任编辑:豆艳荣
关键词:学生,课程资源,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8)07—0039—02
新课程强调课本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学生等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这些教师往往关注于对课本以外资料、网站的开发利用,而对于学生这一重要资源却重视不够。一方面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怀疑这一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另一方面,由于自身能力所困,我们担心这一资源开放容易收拢难,也担心冒尖的学生对我们的权威形成挑战,让我们挂在讲台上。这样一来,很多优秀资源在我们有意或无意的怠慢中消失,例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新认识,或者对一些历史观点的质疑等等。如果我们能及时地予以关注,就会使教学中的空白得到有效的填补。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两个案例,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以及学生对教师思维的激活所起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一个案例是学习美国1787年宪法时,新课结束后我提示学生思考美国民主政治带来的启示。一般情况下,在学习本国政治发展史时都是总结性结尾,关注其中的成与败,而对于国外民主政治史仅是谈其借鉴作用。这一次我也是按常规出题,没指望会有什么创意性答案。可是,在学生们互相交换观点的时候,一个学生大声说:“老师,我们班也应该使用三权分立。”其他学生开始哄笑。起初我认为这是学生在故意取闹,不会是我所期待的重要生成性资源,准备一笑了之。可又一想,或许他的想法也有道理呢?便问他:“将三权分立运用于班级,我可是第一次听说,你说说具体如何操作呢?”听到我的询问,其他学生由刚才的哄笑陆续静了下来,有人附和说可以避免班主任独裁,学生笑得更开心了。这时,提出话题的学生说:“没有想好,但我想应该是可以借鉴的。”很快有同学站起来说:“班主任、班长、班委会三权分立。”我追问:“不错,那立法权归谁?也就是班级公约由谁来制定?”学生开始思考,有的说班委会,有的认为是班主任。我指了指黑板上美国三权分立的图示,并提示,美国国会议员由选举产生,掌握立法权,最能反映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特点。这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班委会掌握立法权!”我说:“对,民主选举的班委会最能反映同学们的意愿,它应该是班级权力的中心——立法中心,代替大家来管理班级,因此大家应该支持班委会的工作,班委会也应该对全班同学负责。不过,班长与班主任的权力应该如何分配呢?”话音刚落,大家争先恐后地站了起来,一致认为,班长对外代表班级,同时负责本班的对内对外事务,但如果违背民意,班委会有权弹劾他。可对于班主任,大家意见有点不统一了,理由是“班主任是学校任命的”“我们无权更换他”“他不受我们监督”等,看着他们焦急又认真的神情,我说:“是呀,任何一种制度都不能完全照搬,我们的班情和美国的国情不同,因此我们在借鉴三权分立这一先进的民主制度时要有所变更,但是,有一点大家要注意,那就是权力之间通过相互制约达到一种平衡才是我们的目的。至于班主任嘛,你们看这样行不行,他虽然是由学校任命的,受学校监督,对学校负责。但可以作为司法部门监督班委会和班长有无失职行为,并及时加以纠正,以确保代表民意的班级制度得以正常实施。这样一来,我们的班级管理秩序不就理清了吗?”在同学们依然为这一成果热烈讨论时,我伴着下课铃声离开了教室。
之后我与本年级的历史、政治老师探讨这一案例,大家一致认为,将三权分立运用于班级管理,能反映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因此,作为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起了很大作用。
在课后的反思中我深深地感到,学生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是如此重要,但在日常的教学中却往往开发不够,导致我们在资源缺乏的同时又浪费资源。后来,在学习“人民解放战争”一课时,我再次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当时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台湾的历史教科书里是不是也称这场战争为“解放战争”?如果不是,那么,既然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为什么对历史会出现不同观点?问题一经提出,引起全班同学的共鸣。是呀,既然同属一个国家,今天又面临和平统一的问题,为什么对历史上发生的问题会有不同的态度呢?于是,我引导学生思考:“站在全民族的立场上,这一段历史应该如何命名才能为两岸人民都接受呢?”“第二次国共内战”“第三次国内战争”“国共最后一战”等,不同的声音此起彼伏。待大家静下来,我便讲述了史学界对这一部分历史的大致研究成果,然后告诉他们:教材选用“解放战争”这一说法,是因为它代表了内地史学界的基本看法,而我个人更赞成将此课标题写为“第三次国内战争”,这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几个阶段就更清晰了。
在对课程资源共同开发的过程中,我们相互是民主的、平等的,不存在权威,也不存在一个声音的现象;教师没有用固定的、唯一的答案来约束学生,因为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思考问题的过程;也不必担心被学生问倒了、难住了,因为教师也是学习者,也存在知识的空白,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备平等学习的观念。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普遍感到备课比以往用的时间、精力更多,面对以往教材中没有的新知识,例如必修一中古代希腊罗马的民主政治、必修三中的文化部分,需要教师及时充电,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如果教师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开发课程,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精神,又使学习过程在师生间的有益互动中进行优势互补,使教师与学生这两个课程资源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责任编辑:豆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