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有效的课题探究活动,以课题探究活动为纽带,在传授系统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科的基本结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本人结合实际教学,对开展课题探究活动提出一些看法.
一、开展数学课题探究活动的必要性
1.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课题探究活动强调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将学生被动学习的地位转变成主动学习的地位,突出他们的主体意识.同时,课题探究活动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在活动中运用知识:当他们有机会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时,会觉得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当他们在探究活动中获得一定的知识,哪怕是一点点知识时,会让他们觉得学习数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当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在活动中分析、解决了某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时,例如,在探究电话费的计费方式如何用函数来表示,银行储蓄的税后利息的计算,球队比赛场次的计算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使他们觉得数学课是有意义的,是摸得着,看得见的.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培养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是现代教育和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在课题探究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培养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社会调查、收集数据、增加社会交际能力;通过辩论、讨论,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锻炼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学生掌握探求知识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参与课题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会围绕问题积极思考,于是思维过程自由展示的机会就会增多.教师可根据学生思维中的漏洞、偏差,不失时机地加以点拨,同时引导其他学生共同探讨,使他们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中,通过分析、类比、归纳等方法来获取新知识,掌握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也是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殿堂的指示灯.
二、设计课题探究活动的原则
1.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
生活是学生的真实世界,从生活中选取情景,设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思考、辨析、提升、回归,做到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是我们设计课题探究活动的一个基本思路.在“物体高度的测量”这一课题学习中,我们可以把课堂搬出教室,设计以下活动:请你观察一下学校中较高的物体.如教学楼、旗杆等,如何测量它们?选定某一物体,先与你的小伙伴一起讨论,确定如下问题:⑴可以用什么方法测量?⑵每一种方法要用哪些工具?⑶应测到哪些有关数据?⑷如何计算最后结果?写出你们的计划,再实际做一做.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与实践操作,得出了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三角函数的计算等不同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与相互合作的意识,还让学生体会到可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数学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从而引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德国教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是激励、唤醒与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兴趣,对知识的感悟,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赖于情感的支撑.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设计课题探究活动时,找准学生的情绪需求精心设计,调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的学习就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
3.注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学习能力的提高,说到底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在设计课题探究活动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这一个环节.一项调查任务,一个图形设计都是锻炼学生动手、动脑、分析、思考的好机会.例如,可把研究学校学生的身高作为一个课题,这样不仅可以学习平均数、方差、分组、样本等概念,还能培养学生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能力、设计能力、与人交际与合作的能力.
4.要把握问题情景的难易度
在开展探究活动时,设置的情景问题要具有挑战性,但并不是说越难越好,而是要有一个适度,其难易程度要处在维果茨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利于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促使他们的探究能力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否则,问题过易,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问题过难,又会使他们感到力所不及,失去探究的兴趣.
三、开展课题探究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正确处理探究活动与教学目标关系
活动课不是为活动而活动,而是一个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在设计课题探究活动时,应把握以下几条目标线:一是把握建构知识体系的目标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让他把一些结果记录下来,而是教他参与知识的建立过程.新课程虽然淡化了知识间的联系,但单元、章节和知识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例如,测量物体高度的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把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知识、解直角三角形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二要把握能力培养的目标线.三要把握学生认知过程体验的目标线,“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课题探究活动将数学知识蕴藏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是通过体验、感悟获得数学素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2.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质疑精神
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积极的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会因认知水平的高低而对问题情景有不同的见解,或对其他同学的见解产生质疑.教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爱护和培养好学生的质疑精神,发掘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的创造性品质,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3.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课题探究活动课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实践、领悟、探索、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造个性.但当前,有许多教师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学习、活动.例如:开展小组讨论时,教师帮学生查阅资料,然后把资料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步骤、按部就班地由学生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依据教师所谓的标准答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判.这样的活动课,把学生牢牢地套在框框里,既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诚然,我们在肯定学生主体的地位的同时,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决定了活动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探究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组织教学活动,创设活动课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通过点拨思路,启发学生活动的创新思维;通过活动方式、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自觉地参与活动和学习;通过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使学生在活动中能自我创新.所以,在开展课题探究活动课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责任编辑 金 铃)
一、开展数学课题探究活动的必要性
1.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课题探究活动强调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将学生被动学习的地位转变成主动学习的地位,突出他们的主体意识.同时,课题探究活动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在活动中运用知识:当他们有机会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时,会觉得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当他们在探究活动中获得一定的知识,哪怕是一点点知识时,会让他们觉得学习数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当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在活动中分析、解决了某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时,例如,在探究电话费的计费方式如何用函数来表示,银行储蓄的税后利息的计算,球队比赛场次的计算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使他们觉得数学课是有意义的,是摸得着,看得见的.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培养学生的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是现代教育和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在课题探究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培养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社会调查、收集数据、增加社会交际能力;通过辩论、讨论,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通过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锻炼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学生掌握探求知识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参与课题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会围绕问题积极思考,于是思维过程自由展示的机会就会增多.教师可根据学生思维中的漏洞、偏差,不失时机地加以点拨,同时引导其他学生共同探讨,使他们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中,通过分析、类比、归纳等方法来获取新知识,掌握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也是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殿堂的指示灯.
二、设计课题探究活动的原则
1.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
生活是学生的真实世界,从生活中选取情景,设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思考、辨析、提升、回归,做到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是我们设计课题探究活动的一个基本思路.在“物体高度的测量”这一课题学习中,我们可以把课堂搬出教室,设计以下活动:请你观察一下学校中较高的物体.如教学楼、旗杆等,如何测量它们?选定某一物体,先与你的小伙伴一起讨论,确定如下问题:⑴可以用什么方法测量?⑵每一种方法要用哪些工具?⑶应测到哪些有关数据?⑷如何计算最后结果?写出你们的计划,再实际做一做.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与实践操作,得出了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三角函数的计算等不同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与相互合作的意识,还让学生体会到可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数学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从而引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德国教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是激励、唤醒与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兴趣,对知识的感悟,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赖于情感的支撑.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就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设计课题探究活动时,找准学生的情绪需求精心设计,调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的学习就不是被动而是主动,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
3.注重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学习能力的提高,说到底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在设计课题探究活动时,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这一个环节.一项调查任务,一个图形设计都是锻炼学生动手、动脑、分析、思考的好机会.例如,可把研究学校学生的身高作为一个课题,这样不仅可以学习平均数、方差、分组、样本等概念,还能培养学生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能力、设计能力、与人交际与合作的能力.
4.要把握问题情景的难易度
在开展探究活动时,设置的情景问题要具有挑战性,但并不是说越难越好,而是要有一个适度,其难易程度要处在维果茨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才利于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促使他们的探究能力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否则,问题过易,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问题过难,又会使他们感到力所不及,失去探究的兴趣.
三、开展课题探究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正确处理探究活动与教学目标关系
活动课不是为活动而活动,而是一个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在设计课题探究活动时,应把握以下几条目标线:一是把握建构知识体系的目标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教一个人某门学科不是让他把一些结果记录下来,而是教他参与知识的建立过程.新课程虽然淡化了知识间的联系,但单元、章节和知识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例如,测量物体高度的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把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知识、解直角三角形知识有机联系起来.二要把握能力培养的目标线.三要把握学生认知过程体验的目标线,“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课题探究活动将数学知识蕴藏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在探究过程中,学生是通过体验、感悟获得数学素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2.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质疑精神
鼓励学生对书本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积极的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会因认知水平的高低而对问题情景有不同的见解,或对其他同学的见解产生质疑.教师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爱护和培养好学生的质疑精神,发掘和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的创造性品质,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3.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课题探究活动课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实践、领悟、探索、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造个性.但当前,有许多教师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学习、活动.例如:开展小组讨论时,教师帮学生查阅资料,然后把资料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步骤、按部就班地由学生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小结,依据教师所谓的标准答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判.这样的活动课,把学生牢牢地套在框框里,既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诚然,我们在肯定学生主体的地位的同时,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决定了活动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探究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组织教学活动,创设活动课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通过点拨思路,启发学生活动的创新思维;通过活动方式、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自觉地参与活动和学习;通过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使学生在活动中能自我创新.所以,在开展课题探究活动课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
(责任编辑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