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败寇的中国历史

来源 :中学生百科·学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per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高中时候,课本和考题总喜欢把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作比较,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几点原因:政治上如何如何,经济上如何如何,文化军事上如何如何。我们也就照抄这几点原因,在考试时把这几条罗列上去。这种机械转抄的一个过程,让我们看似宏观了解了中国、日本的社会历史情况,实则完全一头雾水,许多地方不明就里。
  后来看了一些史料,了解了当时日本、中国的情况,我发现,课本上的概括过于简单,多处自相矛盾,有许多问题语焉不详。比如,课本强调日本当时内优外患,资产阶级对幕府统治不满,资产阶级武士推翻了江户幕府统治,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可是,武士本身便是封国采邑的产物,根本没有“资产阶级武士”一说,而且武士不满幕府只是因为儒家朱子学说“尊王攘夷”思想的兴起,武士开始尊崇天皇,幕府无能,无法抵抗外国入侵略,因此遭到武士们的仇恨。武士推翻了幕府,但并不代表他们就是资产阶级,就代表资本主义,之后西乡隆盛率领武士们反抗新政府,开始了“西南战争”便是例证。说到底,这无关乎“资本主义”还是“封建制度”,只是一群希望国家强大的年轻人、志士,为挽救国家、驱逐外国侵略而展开行动。
  我们这些后人带着固化的史观总结历史,便说他们代表资本主义,同封建制度展开斗争,幕府垮台,明治政府推陈出新,维新成功。而中国戊戌变法没有人民的支持,资产阶级不够强大,封建制度没有被推翻,所以失败。
  那革命之后,帝制被推翻了,民国建立了,中国变法、维新成功了吗?仍是不断的内战、混乱。于是,我们便说,军阀混战,袁世凯篡国,溥仪复辟,这些都阻碍了中国历史进程,更别说之前的慈禧、荣禄、李鸿章等人了。
  我们究竟是怎样看待历史、看待历史人物的呢?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在中国,我们纪念林则徐,他在虎门销了鸦片;纪念谭嗣同,他为维新断了头;纪念黄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他们为革命留了血。却很少有人纪念李鸿章、慈禧、辜鸿铭、袁世凯、北洋军阀首领们,因为李鸿章卖国,慈禧拒绝变法,辜鸿铭崇古,袁世凯篡国,北洋军阀们混战,他们都是“历史的罪人”。没有人为他们立碑立像,没有人会当着大众的面说,我是李鸿章的拥趸。中国人在处理生活日常事务时往往对人不对事,在对待历史上却对事不对人了,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就是国贼、汉奸,要遭永世唾弃;恢复了帝制,就是反动、逆流,也要遭永世唾弃。纪念的很多只能是大家看法及其一致的伟大人物:林则徐,销烟抗英;邓世昌,甲午殉国;烈士们,革命牺牲。再有,就是抽象的人民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下一个个历史事件上的一张张面孔,不属于任何一个个体,是抽象的“人民”。谁若是纪念一个曾侵略过中国的外国人,像鸦片战争中的义律兄弟,那定要被人说国贼无误了。
  但是日本人却纪念佩里。
  1853年,美国海军将领佩里率领舰队来到江户湾,以炮击江户为威胁要求日本开国。第二年佩里强迫幕府签订《日美和亲条约》,强行打开日本国门。史称“黑船来航”。这件事给日本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一时间日本国内纷纷攘攘,攘夷派和开国派吵得不可开交,最终引发倒幕战争,明洽维新。
  在我们看来,佩里强闯领海,要挟幕府,逼迫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是侵略者无疑。但不可思议的是,日本人以此为恩,认为佩里打开了日本国门,促进了日本富国强兵。在佩里登陆的横须贺,人们建了一座“佩里公园”,树立了佩里登陆纪念碑,前首相伊藤博文亲自手书碑名。每年在“佩里公园”都有开国纪念活动“黑船祭”,有人扮演佩里,模仿他登陆日本,俨然英雄姿态。
  于是在日本,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推动日本政府框架、维新志士坂本龙马可以纪念;对抗维新志士,维护幕府的浪人组织新选组可以纪念;支持明治新政府的岩仓具视、木户孝允可以纪念,反对新政府的西乡隆盛可以纪念;一心勤王,反对幕府的土佐勤王党可以纪念;旧幕臣,日本海军的缔造者胜海舟可以纪念,幕府末代将军德川庆喜可以纪念;靠新政府发家的三菱创始人岩崎弥太郎可以纪念;甚至之前卖馒头,之后自学参加海军训练的馒头屋长次郎也可以纪念。尽管上面的人见了面肯定会拔刀相向,在历史上做的事也恰好相反,但人们纪念他们,并不是因为他们谁去推动了历史,谁阻碍了历史,而是纪念这些忠于己念,用生命与全部热忱去贯彻自己信念的英雄们,不是因为做了什么事而伟大,而是个体本身的伟大.是精神的伟大。
  幕末著名教育家吉田松阴,在黑船来航时,协同他另一个朋友,潜渡舰船上,请求美国人带他离开日本,前往美国,无他,只想看看更先进的文明和更广阔的世界。美国人婉拒了他的请求,并答应他不向幕府透露这件事。在当时的日本,未经幕府同意前往外国,是叛逃的罪行。吉田松阴和他那个朋友上岸后还是向官府自首了,他声称没有任何借口,要担当身为武士的责任。几年之后被幕府处死,年仅29岁。我们可能会说,这么年轻就死了多可惜啊,真是傻,需要这样的热血吗?
  但是,换个角度或许更容易理解了:无论怎样的丰功伟绩,到头来终究会消亡,如始皇帝的帝国,如王安石的变法,如各朝各代开国功勋的奋战。帝国崩塌了,变法失败了,可是他们的追求,他们的理想,他们的精神却保留下来,永世而存。如果有一天人类消亡了,在别的高级生命看来,人类又值不值得立碑呢?我们从出现到消亡的整个过程,给地球留下了数不尽的创伤,也没有为所谓的“宇宙发展”做出任何贡献,内部也没有停止丑陋的战争与阴谋,就好像地球得了一场不过万年的小感冒一样,就整个宇宙跨度而言,无足轻重。这样的一个族群,根本就应该被摒弃不谈吧。但这个整体也一直有着那么一点的求索精神,有着那么一点的牺牲精神,有着恒久弥新的关于爱的故事。我们大可以被好好纪念一番。
  所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比要做成一件什么样的事更重要。过于追求结果,便会陷入困惑:我做的究竟对吗?是否有意义呢?是否重复了历史上另一个悲剧人物的道路呢?最终为了摆脱这种困惑,决定索性换一种人生,做一个犬儒主义者,信奉了人生的终极无意义。而不断完善自身,坚定自己的信念,最终达成人生的终极有意义,或许要更加好罢。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虽世殊时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若我们的纪念,不出于功利,而出于人格,甚至是某人一生之中某个高尚瞬间。摆脱了成王败寇论,再来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能比现在会更有力。
其他文献
谣言是常见的社会现象,但其传播过程的“心理黑箱”还是缺乏探索的问题。在情绪评价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对照实验,通过转基因食品情景模拟来考察不公平谣言及辟谣行为对风险认
过去,那些没有家庭背景,或者其貌不扬,再或者没有什么文化层次的男人,往往在找伴侣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到了“男大当婚”的年龄,却找不到对象,我们称他们为“剩男”一族。时代变迁,现在反而一些高学历、高素质、家庭背景好的男人,同样也会落得一个“剩男”的称号,都市中的“剩男”一族生活又是怎样?    “剩男”,不是“圣男”  殷海涛硕士33岁高级工程师  33岁,对于很多男人来说,应该都已为人父了,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