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an9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设法解决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小学生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思维才有动力。学生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怎样把学生引入情境所隐含的“数学问题”中,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增强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一、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想问。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想问。
  数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然而大部分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生活是学习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形中,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引入新课时,课件出示:新“龟兔赛跑”。(如图所示)森林中在开运动会,乌龟和兔子正在争夺冠军,乌龟跑的是边长40米的正方形跑道,兔子跑的是直径40米的圆形跑道,它们俩同时从A点经B点跑了一圈,又同时回到A点,这下可难住了老虎裁判。学生听到这里疑问顿生:“谁是冠军?怎样评判?乌龟所跑的路程是正方形,怎样求正方形的周长?兔子所跑的路程是圆形,怎样求圆形的周长?学生由自言自语很快过渡到“问”声不绝。这样,激发了学生的质疑兴趣,为下一步进行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二、创设宽松和谐氛围,使学生敢问。
   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是因为没有把教师和同学当成与他共同探讨新知的伙伴。而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学习氛围,有的学生基础差,胆子小,要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确实不容易。因此,教师首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肯定学生敢提出问题的勇气,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中要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允许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此外,教师要采取措施,强化问题的环境:(1)让学生形成你问我答的好习惯。(2)不懂的知识在学习小组中讨论。(3)设立“问题卡”与“问题专栏”,及时地记载在大脑中闪现的问题与灵感,并通过问题的交流,使学生时时处于问题情境的氛围之中。
  三、提供机会,使学生善于提问题。
  1.提供小组讨论的机会,针对“重难点”提问。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创设引起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问,通过讨论,启迪思维,培养学生提问能力。例如:教学《能被5整除的数》,让学生计算下列的算式哪些能被5整除:
  
  45÷5=
  27÷5=
   150÷5 =   302÷5=
  84÷5=   555÷5=    341÷5=
   1860÷5=
  待学生计算完,并对算式进行分类,组织讨论:这些能被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围绕着教材的重难点,不断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体现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够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如:100米比赛,跑的时间短的运动员得奖了,时间长的不得奖,为什么?跳远比赛,跳的远的得奖了,跳的进的不得奖,又是为什么?又如:在组织学生外出活动时,先让学生根据这次活动的具体情况,拟定出活动计划,然后提出:在这次活动中,你们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因为学生对活动很感兴趣,就会积极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且积极探索,找出答案。
  3.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动手操作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兴奋,而且伴随着手与脑的并用,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特别强,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产生很有价值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形成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的良好习惯。例如:教学《面积单位的进率》一课,教师可先让学生画出边长是1分米,也就是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然后再分成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看能分多少个。同样的道理:想想1平方米的正方形中能分多少个边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形,这样通过手与脑并用,对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产生疑问并得出结果。
  
  4.提供开放性题库, 拓宽思路,迁移拓展。在教学中,利用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思路,将知识迁移,策略拓展,设置开放题,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增强问题意识例如;在学生学完三角形面积计算后,安排这样的练习题:用三角板画一个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学生会画1平方厘米、4平方厘米等这样边长整厘米数的正方形,那么面积是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该怎样画呢?这样的题目,答案具有多样性,学生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教师顺应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在学生最近思维发展区内设计情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组织、参与作用,建立在探索、实践、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不断启迪学生的智慧,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数学,那么,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培养起来了。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观察阳络放血配合针刺对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症状改善情况,评价阳络放血疗法治疗肝郁化火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⑴操作方法:按常规操作进针得气后,神门、印堂
目的:研究脉络宁注射液对核因子-κB/TF通路的干预作用。方法:体内实验方面: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即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脉络宁低、中、高剂量组(3.75mg/kg、7.50mg/kg、15.OOmg/kg),通过角叉菜胶(Carrageenan, Ca)与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联合诱导的热毒血瘀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血清
研究目的:通过对《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应常不应卒”理论以及历代医家对其理论的源流进行整理,探讨《黄帝内经》“应常不应卒”理论对人体防病养生、疾病治疗的指导作用,为
中医认为该病属老年呆病范畴,病因病机为年老体虚、髓海失充、痰瘀互阻、脑窍蒙蔽等.导师阎小萍教授集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具有补益肝肾、痰瘀并祛、益智醒神功能的通脉益智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数学教学高于生活。”在《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如何进行小学数学
目的:探讨舌针配合语言训练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影响,探讨舌针配合语言训练对本病的意义,为临床上提供一种更有效的综合语言康复措施。  方法:⑴对近15年关于中风失语的文献进
小学高年级数学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的束缚,有一部分学生对数学题目机械重复的练习,枯燥乏味的烦琐的死记硬背基本上无思维价值的封闭性数学问题大大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及数学练习产生厌烦情绪,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克服这种弊端,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提出开放性数学问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数学家开放题目研究的意义    我区进行了“研学后教”课堂教学发来对学生在数学开放性试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