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基于1961~2015年逐月降水格点数据,首先通过系统聚类法对长江中下游流域进行降水分区,然后以标准化降水指数为指标,结合小波分析方法,探讨了长江中下游流域各亚区气象干旱的时
【机 构】
:
山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山西临汾041000;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1961~2015年逐月降水格点数据,首先通过系统聚类法对长江中下游流域进行降水分区,然后以标准化降水指数为指标,结合小波分析方法,探讨了长江中下游流域各亚区气象干旱的时间演变规律及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空间上,可将长江中下游流域分为6个降水亚区,即:大巴山地农业区(I)、湘鄂贵渝山地农业区(Ⅱ)、鄂中东平原农业区(Ⅲ)、湘赣平原丘陵农业区(Ⅳ)、鄱阳湖平原农业区(Ⅴ)和长江三角洲平原农业区(ⅥI).(2)不同降水亚区干湿事件交替过程存在差异,Ⅵ区与其它亚区差异较大,Ⅱ区、I区和V区的干湿事件具有相似的时间演变模式;除ⅥI区外,2000年后其它降水亚区干旱发生频率增加明显.(3)不同降水亚区气象干旱的第一主周期存在差异,北部(I区、Ⅲ区、Ⅵ区)和南部(Ⅱ区、Ⅳ区、Ⅴ区)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化特征,但各气候亚区大都显示出3.5年左右的显著周期.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下游流域各亚区气象干旱驱动因素的解释、干旱监测计划的制定、水资源的管理和旱灾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虾稻共作综合种养模式近年来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快速发展,探索虾稻共作对农业土地利用的影响,对于科学调控虾稻田发展、确保粮食和生态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虾稻共作模
为了进一步了解耕地有机质剖面信息,基于325个剖面(0~60 cm)采样数据,运用经典统计学探讨了重庆市耕地有机质剖面分布特征,并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对比了成土母质、土地类型、海拔对土壤有机质剖面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基于成土母质、土地类型、海拔的CART树模型对0~20、20~40、40~60 cm土层有机质变异解释率分别为57%、44%、35%。(2)土壤有机质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表现出
开展东洞庭湖水面面积长时间变化监测研究对于湖区洪涝旱灾监测、灾害评估等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000~2017年的经过辐射一致性校正的Landsat Collection 1遥感数据集,在ENVI遥感
黑龙江省作为中国粮食安全“压舱石”,其水资源的合理有效使用为粮食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基于水足迹理论对2000~2017年间黑龙江省14个区域内粮食生产水足迹和灰水足迹进行测算
虚拟耕地资源被广泛认为是缓解国内耕地资源压力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之一.在论证虚拟耕地资源贸易对农业经济增长作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计算1996~2018年中国主要农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