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改下音乐进入体育课的实践性探索

来源 :体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2008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要根据课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音乐,促进教学过程实施
  
  1.准备部分的音乐运用特点:音乐所起到的作用是迅速调动学生的兴奋性、积极性,同时使整个课堂气氛迅速活跃起来,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欢快和愉悦的气氛。在这个时候所选择的音乐应当是一些节奏鲜明、活泼欢快的迪斯科、摇滚音乐,其节奏以22~24拍/10s为宜,并最好分前后两部分进行。前一部分节奏稍慢,逐步加快过渡到后一部分,如《韵律操》《兔子舞》等。
  2.基本部分音乐的运用特点:应选择以旋律优美,节奏鲜明的音乐,表现出一种激情高昂、精神振奋的情绪。使其配合动作练习达到适当的运动量,收到最佳的运动效果。
  3.结束部分的音乐运用特点:在一堂紧张而又有较高强度的体育课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达到了一定的疲劳,为使学生能够更快地消除生理与心理上的疲劳,应当以旋律优美、意境高雅似流水般的音乐来调节。如《梁祝》《瑜珈健身操》等,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得到了放松又受到了音乐的熏陶。
  
  二、要根据课的不同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音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体育课的教材类型很多,有田径、球类、体操民族传统体育、韵律体操与舞蹈、身体素质练习等。每一类型的课中还有许多内容,田径中有跑、跳 、投三类。跑的内容中又分快速跑、耐久跑、 接力跑和障°跑。并且每堂课的教学目标都不相同。因而,学生会随教学内容、目标的变化,在每堂课中产生不同的心理定势。良好的心理定势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达成目标的支柱。因此,在不同内容、不同任务的课中,音乐曲调的选择,不能千篇一律。
  2.充分利用学生欣赏音乐时的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它情感艺术、对象化的艺术特点。
  例一,在篮球教材的教学中,可结合CUBA联赛所提出的“既可上大学,又可打篮球,CUBA是你圆梦的地方。”这句口号,选用刘欢唱的CUBA主题歌。激励学生认真学习,积极锻炼;还可选用篮球比赛间隙或篮球欣赏中出现的大调式、节奏为2/4拍,与人的跑步、行走节奏相符的, 速度为100~120拍/分的小快板(ALLEGRETTO)乐曲, 它能使学生情绪高昂、心情愉悦、欢快,能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篮球运动的理解。
  例二,在足球教学中可采用如意大利世界±上的《意大利之夏》,法国世界±上瑞奇. 马丁唱的《圣±之光》,以及中外足球俱乐部的队歌等。能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足球常识的了解。
  例三,在武术教学中可采用《男儿当自强》《中国人》等,4/4拍, 中速偏快,84~96拍/每分的中板(MODERATO)乐曲, 把音乐和人的形体动作融合在一起,或快速的周杰伦的《双截棍》使武术教学的单调乏味变得充满生机活力,同时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和美育教育。
  例四,在田径类教学中可采用亚运会、奥运会上选用的一些歌曲,如节奏强劲的《亚洲雄风》;大调式、节奏舒缓的《手
其他文献
跳绳不仅能增强踝关节的力量及腿部的弹跳力,还能提高身体的协调性,而且跳法多样,趣味性强,携带方便,简单实惠,深受中小学生的喜爱。在跑、跳教学中巧用跳绳做练习,花样多,能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且场地简单布置。    一、利用跳绳做热身运动    将跳绳在地上摆放成不同的图形,如平行线、十字、圆圈、五星、花瓣状、三角形、多边形等,全班同学以一路纵队或两路纵队绕平行线做蛇形跑。绕十字做交叉“8”字跑,绕圆
在小学蹲距式起跑教学时,学生普遍感觉这种起跑姿势并不快,有时还比不上站立式起跑,而且技术不易掌握。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五点三线的教学方法,效果较好。    一、口令分析    “各就位”,练习者站在起跑线后3米处,听到该口令后即从容走到起跑线前蹲下,两手撑地,先放好后腿,用前脚掌抵住后起跑器并跪膝,再放前腿,两臂比肩稍宽,虎口朝下放在起胞线后沿,两肩稍前移,低头静听“预备”。  “预备”:吸气后从
2008年1月14日,我参加了迁安市高考体育生管理经验交流会。会议中各校主抓体育的领导做了管理经验的交流。我感觉每个学校在对体育生的管理工作中思想上重视,管理上规范,确实
期刊
《好朋友》是中小学校园集体舞(水平一)的推广曲目。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学生普遍反映跑跳步是练习的难点。通过观察模仿练习,往往只有50%-60%的学生会做,而剩下的学生却因种种原因出
30s自垫球的测试方法是:受试者在规定的测试区域内原地将球抛起,个人连续正面双手垫球30s,要求手型正确、击球部位准确、达到规定的高度,球落地即为测试结束,按次计数。在这种自垫
运动技能学习“高原现象”,是指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经过初期的努力学习,运动技能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出现的运动技能水平长时间提高缓慢甚至停滞或下降的现象。运动技能学习“高原现象”一般发生在运动技能学习的低水平时期,此时学习者的年龄一般在14—18岁(有些技巧难度类项目以及少数学习者例外)。“高原现象”持续的时间可长可短,长的可达1—2年或更长。    一、“高原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1.14—1
1.以绳代杆。跳绳,不单是用于跳,教师应注重创新,发挥跳绳的其他作用,如:“以绳代杆”。在进行跳高教学时可将长绳两端绑上一定重量的物体,横挂在跳高架上,以代替横杆,这样“绳杆”既
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增强学生体质,我校井然有序地开展“大课间活动”和“体、艺2 1活动”。但因学生人数多、项目丰富,器材的需求量很大,如果完全由学校提供器材,不仅给学校造成极大的负担,而且也很难满足学生对器材不同品质的要求。另外,我校是国有民办学校,学生家庭经济条件都不错。鉴于以上原因学校决定:球类活动的体育器材由学生自己购买。但是,当学生器材买来之后才发现,球类的存放和保管又面临着许多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