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姥山访茶

来源 :海外文摘·文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hs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到福鼎,夜色如水,桐山溪边, 邂逅福鼎递给我们的第一道茶。一位棉麻灰裙的女子端坐于对面,穿着和面容都温和清淡,恰与茶相得益彰。
  琴声在耳畔轻萦,女子微笑,烹水,冲泡,注汤,手法舒缓大方,张弛有度。六年的寿眉,茶汤清澈透亮,入口温润丝滑,似有一股枣香弥漫其中。她说,茶有灵性,冲泡的人一定要心情愉悦才能出好茶。不同的人,不同的水,成就不同的茶,茶有茶缘。在福鼎,小孩一出生,尝的第一口便是茶,当地人称“破口”,由茶开始人的一生,有苦涩,亦有甘甜,如同人生的滋味。人死后,盖棺前,由至亲、晚辈手蘸茶水,涂抹在嘴唇上,称“把茶”,是对逝者的尊敬,亦是总结人的一生。
  在福鼎待的几天,随时随处都可见到茶、品到茶。当地人对于白茶,有一种特别的敬畏。是的,敬畏。有曰“茶哥米弟”,可见,茶的地位比米还高。婚丧嫁娶,会客祭祀,都少不了茶。清明前后,采“子孙茶”“女儿茶”,等待孩子成婚时启用。“子孙茶”为白毫银针,寓意像银针一样茁壮成长,处处冒尖;“女儿茶”则为白牡丹,寓意并祝福女儿如牡丹一样,国色天香,一生富贵。老百姓对茶尊重有加,从不乱倒茶渣,茶渣要与洗碗、洗锅的水倒在一起,或作为猪食,或当作肥料。
  说起福鼎白茶,不得不提太姥山。唐代陆羽著的《茶经》引用隋代的《永嘉图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据考证,此白茶山就是太姥山。太姥山花岗岩峰林地貌特征,兀立于碧波万顷的东海之滨,海拔九百余米,山上云蒸霞蔚,雾气缭绕,素以“海上仙都”著称。陆羽《茶经》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独特的山体,高山云雾,造就了白茶独特的品质。
  其实,是先品到这座山的茶,才登上了太姥山。
  放眼望去,山奇林秀,怪石凌空,“夫妻峰”“金猫扑鼠”“玉猴照镜”“二佛谈经”……正是“高接层穹耸翠巅,诸峰罗列罕齐肩。”四百余米处一座茶园,周边竹林摇曳,阳光倾漏下来,金子般洒在茶树上,新绿深绿,一片浩渺。一茶农正忙着采茶,手法极快,片刻间,篮子里已一片新绿。不远处,采摘好的鲜叶正均匀地摊晾在竹席上,一半繁华,一半凋萎,分明可以看見四季的轮回,阳光的印迹。
  行至白云寺,偶遇第二道茶。长净法师亲手采自山中的明前白毫银针,满盏飘香,入口初生涩,后甘润,满是自然的味道,简单自在。长净法师说:“喝茶的时候,要用这颗心,坐禅的时候也用这颗心,茶味跟人生的味道一样,跟禅的味道也一样。因为茶也有生命,你对它越了解,你做的茶就越好。”长净法师还说:“喝茶,以前是追求种种的茶,茶香、茶汤、茶的颜色怎么样,慢慢地,只要有一杯清淡的茶就可以了。”
  禅茶一味,从平凡小事中契悟大道,你会发现人生也如同茶一样,生活还是回归平淡最好。
  暮色渐浓,天,下起了蒙蒙细雨,如丝如烟,颇有江南烟雨的味道。薄薄的、如梦如幻的轻雾,笼罩在太姥山之中,萦绕在这绿雪芽白茶庄园,憩息的黑天鹅,静默在湖中的小船,都让人心生美好与寂静。
  转道去太姥山书院,净手,静心,静候酉时茶会,品第三道茶。茶席上的杜鹃花,开得斑斓绚烂。
  一位潘姓茶艺师主持今天的茶会,腹式呼吸,深深吸气,喝茶,品茶于喉间,缓缓吐气,咽下。味道嘛,说不清,细细咂摸,轻轻闭上眼睛,静静地等待,这等待中,有自我的凝视和内观,就像冥想瑜伽,万法同归于心。正如唐代卢仝《七碗茶歌》里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在40分钟左右喝上七杯茶,多不喝,少不喝,每盏七十毫升,只此七盏,足矣。
  一杯有温度的茶,一杯源于自然的茶,一杯有能量的茶。喝茶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用嘴去品,用心去悟,每个人都能从这茶汤中得到不一样的东西。
  古琴声空旷悠长。
  此刻,我很平静,亦感幸福。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老家靠近苏州黄埭镇,接近苏州口音,喊伯母为娪嫚。好婆在世时,二伯父总是在大小年夜,携着娪嫚和两个儿子,从苏州匆匆赶回老家过年。   苏州到老家,最方便的交通工具为轮船。一天一班,起发苏州平门,终点是梅村。中午11点半起锚,一路停靠陆慕、蠡口、黄埭、方桥、后宅等诸多的码头,到属于鸿声镇的大马桥码头,已是夕阳西坠的傍晚。   苏州娪嫚回来的日子一旦确定,大伯父便牵头安排去接船。几家小孩都尾随大人,
明代文学家屠隆写有一首《太姥山歌》的七言古诗,副题为“为史使君赋”,中有“史君丰骨本神仙,五马专城出守年。天教太姥属封内,应与名山旧有缘”句,不免使人好奇,“史使君”何人?他和屠隆是什么关系?他们与福建省福鼎市的太姥山又有何因缘?  “史使君”,姓史名起钦,字敬所,明州鄞县(今属浙江宁波)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十九年(1591年)出任福宁知州,“使君”就是屠隆对他时任福宁知州的尊称。
2016年5月27日,是5月最后一个宝贵的周末。这样的日子,本该属于阖家团聚、共享欢欣的温馨时刻,却被他“移作他用”,奉献给了那个熟悉而繁忙的路口,成了他再次履行庄严使命的神圣时光。  清晨7时许,恰逢上班高峰,在江苏昆山市陆家镇童泾路与312国道交叉路口,如潮的人浪,似水的车流,穿梭来往。橘色的烈日下,有个肤色黝黑、身材魁梧、目光炯然的中年男子,身穿红马甲,手执小红旗,时而做着手势,时而吹起口哨
众所周知,要想成为一个专业的美妆师,少不了刻苦的练习,自然还得有人充当“小白鼠”练手。  看着姐姐刚化完妆那美美的样子,我心里直痒痒。我长大以后也可以化妆臭美,不如现在就找个人练练手,以后才好当一个受人欢迎的专业美妆师。嗯,说干就干。我找来弟弟,不怀好意地问他:“老弟,想不想玩姐姐新买的画笔呀?可以用来给你的画本上色,色彩可鲜艳了!”  “想!”弟弟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那……我先给你打扮打扮,
尿急醒来,天已透亮。  起身一看,床那头的父亲竟不见了。我不禁有些着慌,甚而有种想哭的感觉。  推开房门,对门即是山,一时间我居然找不到出去的路了。父亲的房间在屋后的方向,昨晚黑灯瞎火也没注意是怎么进来的。屎尿逼得急,我急急撕下两张作业纸却不知去哪里解决。碰巧,旁边屋门口一个胖胖的中年男人在摆弄着一盏矿灯,我便走了过去。我有些紧张,有些胆怯,有些结巴,但总算把“请问厕所在哪里,怎么走?”这句话说出
谁能想到母女两代人的经历竟会如此相似1  1937年,我的妈妈因为不愿忍受日本侵略者的奴役统治,悄悄离开了父母家庭,告别了从小生长的天津市,怀揣着到解放区去继续完成学业的梦想,经过千里跋涉奔赴陕甘宁抗日根据地首府延安,成为陕北公学的一名学员。那一年,她16岁,在延安,她把自己的姓名改为于虹。  1968年,跟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洪流,我也离开了从小生长的北京城奔赴陕北延安,落户在延长县黑家堡
“大清早儿带小铲,拉着小孩儿四边儿转,卖了黄花换糖串。一年四季不停歇,走街串巷捡破烂儿……”这首顺口溜儿,是村子里的人专门为精明能干的桂琴姨编的。   五月的田间,开满了“黄黄苗”(蒲公英),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植物,镇上有好多地方都集中收购。晒干的两毛钱一斤,刚挖出来的就八分钱一斤,所以,每年孩子们都會跟着桂琴姨到处挖“黄黄苗”,为自己攒些零花钱。桂琴姨是跟我们父母同辈的人,没有一点儿家长的样
刘几就是刘辉。  表面上看,从刘几到刘辉,只是换了个字,改了个名字,但如果翻出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就不仅仅是换了个字,改了个名字那么简单的事了。  话得从唐宋古文运动说起。  古文运动是唐代中期以及宋代所主张的以提倡古文和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为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有着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双重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唐代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辞藻和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
我老家在三门浦坝港镇一个一面靠海、三面环山的渔西村。上世纪中叶,三门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都还很落后,尤其是穷乡僻壤的渔西村,更甚。由于交通的落后,渔西人出行到三门县城海游,去台州府临海城关,除了翻山越岭到山下张村或者健跳乘车,就是坐木帆船从水路走。长期以来,渔西人都认为凡是出行,始终以三门湾水域为界。要是去三门县城、健跳、蛇盘等地,从水上走,往西北纵深行,都在三门湾水域内,算是没有“出洋”。若是驶
蜻蜓  你的来和你的去  一样的轻  天生低调  有低处的风景就知足了  对于一切的美景  你都是点到为止  从不飞高  你知道  高处风大而且寒冷  眸  这么多年  你就坐在午后的  时光里  一个人  一壶你最爱的普洱  一张你最熟悉的唱片  伴随旋律而来的  故事里,有你  有她  窗外  花兒一年年开满相思  朵朵是  你的过去  寒冬里,花有些单纯  ●董树平  脸上有些伤痕和潮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