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概念是小学科学学习的起点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uxiao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学习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概念是这种认知活动的基本对象之一。大多数学科的教学,都是以概念教学为基础,继而逐步深化和系统化的。而前概念,又叫前科学概念,在教学中泛指学生在新课教学前,对所学知识已有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在接受正式的新课教学之前,在他们的头脑里就已经有了某种解释方案、常识理论或以日常经验为基础的直觉知识,但还没有形成准确的科学术语和概念。即使有些问题他们从没有触及过,也没有现成的可借鉴的经验,但是往往可以基于过去的经验,依据他们的认知能力,对新问题给予解释或提出假设。因此,前概念对概念学习有着重要影响。
  然而,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探究活动掌握科学概念,老师绞尽脑汁,但效果却总不能如意。究其原因,除了自身教学能力与水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了解学生原有的科学认知水平。到底什么样的问题才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符合课堂教学引导的需要?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对他们科学概念的形成有什么影响呢?下面我将立足于小学科学教学,从以下两个方面举例分析小学科学教学中前概念对科学学习的影响。
  二、关于溶解的实践探究
  对于溶解的前概念考察,我以我校三(1)班48位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的回答作为参考。当我以简答题的形式提出:什么是溶解?答案五花八门,我归纳以后发现学生中存在这样几种前概念:
  (1)溶解就是融化(溶化、熔化),例如冰化成水。绝大多数学生持这种观点;
  (2)溶解是一种物体在水中分解(消失、看不见了、融化),强调了水的存在;
  (3)溶解就是物体的分解;
  (4)个别学生认为溶解就是一种东西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在蘇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生命之源——水》的第3节《神奇的水》,教材34页有一个版面:能溶解一些物质的水。由于在这里举的例子都是将固体(如方糖、高锰酸钾)溶解在水里,所以学生会先入为主地以为溶解就是固体在水中的分解这样错误的前概念。
  在对三年级小朋友解释溶解的时候,教师不可能提到溶质、溶剂、溶液、分子这样专业的化学语言,但是又不能灌输错误的概念,怎么把溶解这个词解释清楚而又能与以后化学概念衔接起来呢?这一直是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暂且我只能对小朋友这样解释:一些物质能溶解在水里,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里,除了固体,液体、气体也能溶解在水里。这样解释,虽然小朋友还是没有领会到溶解的真义,但不至于在初中学到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有个错误的前概念。
  三、关于肥皂去污原理的实践探究
  对于肥皂为什么可以洗干净油污的前概念调查,我以我校六(1)班47位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堂上的回答作为参考。我以简答题的形式提出:对于油污,单用水是洗不干净的,用肥皂则可以洗净,这是为什么?答案有这么几种:
  (1)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是肥皂把油污分解了;
  (2)肥皂里有对油污干净或溶解油污的化学成分(物质);
  (3)因为肥皂会产生泡沫;
  (4)肥皂是碱性物质,可以把油污带入水中;
  (5)个别学生因为预习过本课,或者在课外书上看到过相关资料,会说到“油水交融”、亲水性、亲油性这样的词。
  苏教版小学科学与这方面知识相应的内容,出现在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物质在变化》的第4节《洗衣服的学问》中。在教材第40页上有这样一段话:对于油污,单用水是洗不净的,用肥皂则可以洗净。这是因为溶解在水中的肥皂就像一个人,一只手拉着油,另一只手拉着水。当我们揉搓衣物的时候,肥皂渗透到织物和油污中间,拉着油污“投身”到水中。这样,原来不相容的油和水,就变成“油水交融”的污水了,随着多次的漂洗、拧干,衣服也就洗干净了。并且书上还配有两张相应的肥皂一头拉着油,一头拉着水,离开衣物的图片。另一段话是:虽然各种污物的成分有所不同,但是只要与合适的洗涤用品发生反应,就能被洗干净。由此可见,一部分学生头脑中对油污洗干净衣服已经有了类似课本内容的前概念,只是有的学生理解得比较浅显,有的学生理解得更深层次、更本质化,这也离不开教师引导学生在课本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归纳、升华。
  从以上两个课例的调查中发现,这些学生的前概念可谓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已经比较准确全面,有的学生还处在想当然的状态,相当一部分学生处在中间的过渡状态:所拥有的前概念已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理解得有些偏差,不够准确全面,表述得也不够恰当。小学生的科学前概念各不相同,各有特点,很难将其一一细分归类,但这些都是他们对于科学学习的起点。
  从小学科学到初中物理化的学习,是学生学科知识不断丰富的过程;是学生实验技能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学生逻辑思维螺旋上升的过程;是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日渐成熟的过程;是学生科学素养受益终生的关键期。作为科学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小学生科学前概念的收集与分析,只有及时了解小学生的科学前概念水平,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来补充、完善小学生的认识,才能充分发挥前概念的作用,真正做到引领小学生自主探究,提升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为初中学习做好铺垫,保证学生在学习上平稳过渡,也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小学书法教学加以重视。多媒体在小学书法教学中的引入,开启了小学书法教学的新篇章。通过多媒体的使用与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对学生们的书法能力进行提升,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操。本文对多媒体辅助小学书法教学的方法策略进行了简单的概述。  小学书法日益受到众多家长与教师的重视,书法对小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但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今后的发展也
有效的方式方法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是近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采用的一种创新型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将传统的大
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必须有现代化的经济管理,以管理的现代化推动经济的现代化.改革的浪潮冲击着我国近几十年形成的卫生工作管理模式,医疗单位的财务管理,由全额预算管理改变
STEAM教育强调技术教育手段应用,并提倡跨学科拓展教育范围,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小学科学教育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为了优化学科教学效果,构建有效课堂,我们将STEAM教育理念应用到该学科教学活动中,旨在为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提供助力。  小学科学课程作为具备综合性特点的自然学科,在学科内容和内涵上与自然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领域都有密切联系,因此引入STEAM教育理念,
科学需要学生充足的知识储备,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这对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来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本文对小学科学教学进行了浅要的探讨,重在分析四十分钟之后该怎么办?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科学空间,让学生在其中尽情遨游。  于我来说,科学是无边际的,仅凭几本教材是说不尽科学的神秘和奇妙的。很多时候我认为课堂四十分钟的时间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给学生进入科学世界打开一扇大门,剩下的学习之
近年来小学科学教学不断推进,我们的科学教学逐渐呈现出“科学探究和科学概念双螺旋发展”现象。越来越多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被研发出来并作用于教學活动。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素质培养有着直接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思维导图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应用的优势,探讨了其在六年级总复习时在板书、记录、单元总结等方面的运用。  思维导图(Mind Map)是英国著名学者托尼·巴赞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