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2014年华北平原二十四节气气温变化特征

来源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ye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华北平原53个气象站点1961-2014年逐日气温资料,采用趋势特征指数、M-K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和空间插值等方法,对华北平原二十四节气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二十四节气气温呈现出准正态单峰型特点,一年中平均气温最高的节气是大暑(30.4℃),最低的节气是大寒(-7.5℃)。清明和立冬节气前后气温波动最大。二十四节气中所有节气平均气温都呈上升趋势,其中春季型节气增温最为显著。(2)春季型节气平均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增温,夏季型节气和秋季型节气多在20世纪70和80年代出现降温,90年代之后增温。冬季型节气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降温明显,90年代之后气温明显升高。(3)惊蛰(0.459℃/10 a)和清明(0.43℃/10 a)气温呈显著升温趋势,并在1998年发生转暖突变。小满(0.12℃/10a)气温表现出微弱的上升趋势,54 a来未发生明显突变。芒种(0.16℃/10 a)平均气温也呈上升趋势,并在1998年气温发生了转暖突变。(4)54 a来,华北平原惊蛰、清明年平均气温均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最高温和最低温均出现在信阳和张北。小满和芒种的平均气温均呈现出中部和南部高、东部和北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最高温和最低温均出现在济南和泰山。
其他文献
利用统计年鉴数据和第三、四、五、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0-2010年期间深圳人口增长的时空特征和模式进行深入的
目的 检测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TRAIL)及抑制凋亡基因家族成员survivin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