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的人文素养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人格培养及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然而据调查发现教师人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本文针对中职院校青年教师如何提高自身人文素养进行系统的探讨。
关键词:青年教师;人文素养;提高
一、引言
伴随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成为热点话题。然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教师作为教育和知识领域的领头羊,其人文素养的提升问题越来越受到理论界的重视。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储备力量,其人文素养在促进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人文学术水平和专业学术水平这一教师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什么是教师的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人们通过自我学习、环境熏陶、社会实践等方式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精神品质和心理特征。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指教师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关心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发展的修养。具体包括道德、心理、情感、性格、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
三、提高青年教师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1.以学生为本的需要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授学生知识。但是从人文角度来看,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在传统文化中,教师一直充当着管理者的角色,人文观念认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展。因此,一个教师如果不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就没有真正的素质教育,就不存在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包括教师自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断提升的过程,同时还包括教育观念更新和塑造的过程。教师专业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教师的人文底蕴,丰厚的人文底蕴将使教师更好的更新教育观念,承担起教书育人的史命。教师只有具备相当的人文素质,人文知识积累,才能挥洒自如的立足讲坛,左右逢源的剖析教材,将人文与科学在教学中相互渗透,对学生产生深刻而潜移默化的影响。
3.培养良好学生品格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越来越重视,职业学校学生大规模增加。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以我校学生现状分析可知,大部分中职学生的文化程度远远没有达到一个初中毕业生应有的水平,甚至有一些学生还达不到小学毕业生的水平。他们大多来自农村,不少家长自身缺乏文化素质,很难给孩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并且为适应社会需求,中职学校存在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这些现象导致很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不能适应,不善于人际交往,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差,中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迫在眉睫。优秀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言传身教,用自己丰厚的人文素养去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四、创设特色校园文化的需要
校园是教师最长久、最稳定的生存空间。校园文化和每位教师及学生息息相关,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环境中的每一个人。教师是学校文化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是创设校园文化的骨干力量。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营造特色校园文化,使身处其中的教育者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人文环境的作用。
五、教师提高人文素养的方法
1.教育政策支持
首先,加强人文教育,需要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更需要教育部门的相关政策支持,二者综合协调,切实推进。其次,应借助舆论工具,正面宣传和倡导,引起全社会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关注。要让教师和社会公众认识到,只注重专业知识传授,轻视学生思想品质、创新能力的培养已不适应现代发展的需求,从而自觉、自愿的转变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努力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2.营造人文校园氛围
营造人文校园氛围,除了学校自然环境、教学条件人文化外,更重要的是学校规章制度的人文化。比如聘任制度、奖惩制度、教研制度等,都要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真正体现教师在校园环境中的主人翁地位。要通过制定和完善政策,来关心教师的成长进步,给教师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的发展环境。另外,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淡化竞争、讲求合作、共同发展。
3.躬行教学实践
人文素养的培育不能只提留在理论的理解和观念的确立上,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切身体验才能真正活跃起来,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修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将一定的人文知识纳入自身专业课中,将两者有机结合。
4.教师自身努力
只有学会读书和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没有学习,教师就不能成长,因此,青年教师更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的文化根底不仅要“渊”要“深”,更应强调“博”和“广”,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熟谙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青年教师除了人文经典的阅读,还可以从读一些人文和科学完美结合的作品,从此类文章中,学习著名学者如何在专业中修炼人文素养,提升自身的人文感悟。
六、结束语
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不仅包括人文知识的积淀,还包括人文精神的铸就。作为青年教师,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做到人文素养、知识修养、能力培养全面发展和提高,更好的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为未来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丽.大学教师人文素养探析[D].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9.
[2]吴迎朝.论教师的人文素养[D].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8.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吴旻.高职教师素质培养[J].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现代教育.2014(16)
作者简介:
冯亚萍(1985~ ),女,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铁路通信技术。
关键词:青年教师;人文素养;提高
一、引言
伴随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成为热点话题。然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教师作为教育和知识领域的领头羊,其人文素养的提升问题越来越受到理论界的重视。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储备力量,其人文素养在促进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人文学术水平和专业学术水平这一教师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什么是教师的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人们通过自我学习、环境熏陶、社会实践等方式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精神品质和心理特征。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指教师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关心学生成长、促进学生发展的修养。具体包括道德、心理、情感、性格、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
三、提高青年教师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1.以学生为本的需要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授学生知识。但是从人文角度来看,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在传统文化中,教师一直充当着管理者的角色,人文观念认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展。因此,一个教师如果不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就没有真正的素质教育,就不存在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包括教师自身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断提升的过程,同时还包括教育观念更新和塑造的过程。教师专业成长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教师的人文底蕴,丰厚的人文底蕴将使教师更好的更新教育观念,承担起教书育人的史命。教师只有具备相当的人文素质,人文知识积累,才能挥洒自如的立足讲坛,左右逢源的剖析教材,将人文与科学在教学中相互渗透,对学生产生深刻而潜移默化的影响。
3.培养良好学生品格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职业教育的越来越重视,职业学校学生大规模增加。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以我校学生现状分析可知,大部分中职学生的文化程度远远没有达到一个初中毕业生应有的水平,甚至有一些学生还达不到小学毕业生的水平。他们大多来自农村,不少家长自身缺乏文化素质,很难给孩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并且为适应社会需求,中职学校存在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这些现象导致很多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不能适应,不善于人际交往,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差,中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迫在眉睫。优秀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言传身教,用自己丰厚的人文素养去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四、创设特色校园文化的需要
校园是教师最长久、最稳定的生存空间。校园文化和每位教师及学生息息相关,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环境中的每一个人。教师是学校文化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是创设校园文化的骨干力量。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营造特色校园文化,使身处其中的教育者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人文环境的作用。
五、教师提高人文素养的方法
1.教育政策支持
首先,加强人文教育,需要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更需要教育部门的相关政策支持,二者综合协调,切实推进。其次,应借助舆论工具,正面宣传和倡导,引起全社会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关注。要让教师和社会公众认识到,只注重专业知识传授,轻视学生思想品质、创新能力的培养已不适应现代发展的需求,从而自觉、自愿的转变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努力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2.营造人文校园氛围
营造人文校园氛围,除了学校自然环境、教学条件人文化外,更重要的是学校规章制度的人文化。比如聘任制度、奖惩制度、教研制度等,都要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真正体现教师在校园环境中的主人翁地位。要通过制定和完善政策,来关心教师的成长进步,给教师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的发展环境。另外,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淡化竞争、讲求合作、共同发展。
3.躬行教学实践
人文素养的培育不能只提留在理论的理解和观念的确立上,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切身体验才能真正活跃起来,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修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将一定的人文知识纳入自身专业课中,将两者有机结合。
4.教师自身努力
只有学会读书和学习,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没有学习,教师就不能成长,因此,青年教师更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的文化根底不仅要“渊”要“深”,更应强调“博”和“广”,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熟谙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青年教师除了人文经典的阅读,还可以从读一些人文和科学完美结合的作品,从此类文章中,学习著名学者如何在专业中修炼人文素养,提升自身的人文感悟。
六、结束语
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不仅包括人文知识的积淀,还包括人文精神的铸就。作为青年教师,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做到人文素养、知识修养、能力培养全面发展和提高,更好的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为未来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丽.大学教师人文素养探析[D].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9.
[2]吴迎朝.论教师的人文素养[D].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8.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吴旻.高职教师素质培养[J].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现代教育.2014(16)
作者简介:
冯亚萍(1985~ ),女,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铁路通信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