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巨核细胞在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诊治的价值。
方法分析诸城市人民医院2014年6月至2018年1月诊治的ITP患儿110例的临床资料,并随访1年以上。按照病程是否大于12个月分为慢性组32例、非慢性组78例,比较两组性别、年龄、初诊病程、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巨核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初始治疗方案的差异。通过多因素分析了解慢性ITP的独立影响因素。分析初诊时病程、淋巴细胞计数评估慢性ITP及初次治疗效果的价值。分析巨核细胞评估初次治疗效果的价值。
结果慢性组初诊病程[(5.8±2.26)d]、巨核细胞数量[(210.28±98.67)个/片]长于、高于非慢性组[(3.57±2.05)d、(165.26±78.35)个/片],而淋巴细胞计数[(2.87±0.90)×109/L]则低于非慢性组[(3.66±1.12)×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24、2.299、3.545,均P<0.05)。巨核细胞计数不是慢性ITP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初诊病程是慢性ITP的危险因素(OR=3.826),而淋巴细胞计数则为保护因素(OR=0.471)。初诊病程评估慢性IT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648,最佳分界值为4.5 d,敏感度65.4%,特异度为62.5%。而淋巴细胞计数评估慢性ITP的AUC=0.712,最佳分界值为3.01×109/L,敏感度59.4%,特异度为78.2%。初诊病程、淋巴细胞计数评估患儿治疗效果无明显意义。巨核细胞增多者初次治疗的疗效优于正常水平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51,P<0.05)。
结论初诊病程、淋巴细胞计数有助于评估儿童ITP的病程时间,而骨髓巨细胞细胞计数增多患儿的初次治疗效果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