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指出提高教师素质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学校社会工作是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先进理念,在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的过程中,创新把学校社会工作的先进理念应用在提高教师素质的过程之中,摆脱传统教育思想对教育者的束缚,是我国切实快速发展素质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素质教育 中小学教师素质 学校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100-01
在当前对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改革之中,教师是否能适时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改变原有落后理念和错误方法,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基础性问题。中小学教师作为我国教育中的基础工作者,在学生相对的升学、考试压力较小的情况下,成为了教育改革的前沿。所以,要彻底贯彻国家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必须切实抓紧对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
一、我国教育改革的趋势及中小学教师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1.我国教育改革的趋势
应试教育在传统的我国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曾起到了举荐人才、推动社会流动、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等重要作用。现在中国社会中,与传统经济相对应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依然存在。面对全球化的需求,传统教育的弊端日趋明显,主要表现在浪费教育资源,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评价目标单一、评价标准狭窄,忽视了学生自身的特点等方面。
现在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最核心的区别就在于应试教育中的“好学生”有统一标准,每个孩子都必须符合这一标准,从而必须有一部分学生被淘汰,大部分学生的自身特点必然不被重视和鼓励。而素质教育相信成功的标准不是唯一的,每个孩子只要依据本身特点合理的在各方面进行提高,都可以成为“好学生”。可以说应试教育是资源缺乏、管理僵化的产物,而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要求。
2.中小学教师在现阶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中小教师在现实上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他们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在教学和与学生的关系中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威地位;其次,授课只教授课本的内容,不注意与时俱进和与现实相结合;再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分数为标准,评价体制和评价方法过于单一;最后,在教育中的基本教育理念不是寻找每个学生的优点,鼓励夸奖学生在现状上向更好的方面发展,而是多以批评为主,让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向同一个模式发展。这些问题极大的困扰了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行,继续运用先进的理念和方法给予改善。
二、社会工作理念可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推动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
1.什么是社会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
专门应用于学校教育中的社会工作类型被称作学校社会工作,它专注于改变现代教育当中教师对待学生传统理念,特别提出对学生自身特点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尊重,注重学生自身发展中的各种问题的“自助”解决。学校社会工作是一个融合价值观、理论与实践的多维系统。
2.在现实中引入社会工作理念的意义和必要性
(1)素质教育的含义使得我们应该引入社会工作理念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做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中对人的评价就主要着眼于案主(即工作对象,这里指学生)个人的自我发展能力。它包括案主的自我认识能力、自愿学习的能力、持续学习能力、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维持心理健康的能力等。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不同,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素质教育一样,都考虑的是每个学生的长远发展。
(2)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得我们应该引入社会工作理念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成功的人格。曾在西方风靡一时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因其和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相匹配,曾产生过较大影响。但这一模式及其应试教育在今天已暴露出很多不足。首先,“先确定目的然后确定手段”的做法,在课程设计中未必可行,不应把目的和手段完全分开。其次,忽视了在一定情况下进行点滴改进的必要性,同时也忽视了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教师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随机处理的必要性。再次,像理解力、鉴赏力等重要的教育结果,是难以测量和清楚地观察到的。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师生间、学生间、学生与教材间以及学生与其他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在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中充满着偶发的、不可预知的因素,因此,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在教育活动开始前就对学习结果做出明确规定,而应在教育活动进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目标,并不断修正目标,使之随时适应新的情况。
学校社会工作一直秉承其母体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即“助人自助”思想。这一思想要求教师或参与教育的社会工作者都应该力求建立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过程和自我认知、自我学习过程,重点以开发学生的自身潜能为主要目的。不是替学生做主,直接命令学生该向什么方向发展,而是相信学生的自我成长能力,在主流的指导下更多的启发学生对成长的自我认识与实践。
(3)当前的新情况使得我们必须引入社会工作理念
传统环境中学校和老师几乎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而随着网络和各种媒体的充分发展,即使是小学生也很有可能在某方面超过老师,成为朋辈群体中的专家。这一现象加之传统应试教育中的知识常常与现实脱节,从而使得学生极易挑战教师在课堂上的领导地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降低,教师的权威性大大下降。
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只有改变观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做出良好的回应。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中就没有绝对领导权威的概念,它相信教育是在一个群体中有组织有计划的互动过程。教师、家长和参与教学管理的社工都只是这个群体的指导者,即使学识再高的指导者也有不足之处,而每个学生自身具有的资源是其他人所不能取代的。在这种学习活动中,不存在绝对权威,这是一个平等的互动过程。当我们用这种理念来指导教学时就会发现原来所背负的教师就是标准,教师不能比学生知道的少的重负就此卸下了。
【关键词】素质教育 中小学教师素质 学校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100-01
在当前对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改革之中,教师是否能适时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改变原有落后理念和错误方法,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基础性问题。中小学教师作为我国教育中的基础工作者,在学生相对的升学、考试压力较小的情况下,成为了教育改革的前沿。所以,要彻底贯彻国家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必须切实抓紧对中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
一、我国教育改革的趋势及中小学教师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1.我国教育改革的趋势
应试教育在传统的我国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曾起到了举荐人才、推动社会流动、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等重要作用。现在中国社会中,与传统经济相对应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依然存在。面对全球化的需求,传统教育的弊端日趋明显,主要表现在浪费教育资源,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评价目标单一、评价标准狭窄,忽视了学生自身的特点等方面。
现在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最核心的区别就在于应试教育中的“好学生”有统一标准,每个孩子都必须符合这一标准,从而必须有一部分学生被淘汰,大部分学生的自身特点必然不被重视和鼓励。而素质教育相信成功的标准不是唯一的,每个孩子只要依据本身特点合理的在各方面进行提高,都可以成为“好学生”。可以说应试教育是资源缺乏、管理僵化的产物,而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要求。
2.中小学教师在现阶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中小教师在现实上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他们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在教学和与学生的关系中处处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威地位;其次,授课只教授课本的内容,不注意与时俱进和与现实相结合;再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分数为标准,评价体制和评价方法过于单一;最后,在教育中的基本教育理念不是寻找每个学生的优点,鼓励夸奖学生在现状上向更好的方面发展,而是多以批评为主,让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向同一个模式发展。这些问题极大的困扰了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行,继续运用先进的理念和方法给予改善。
二、社会工作理念可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素质,推动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
1.什么是社会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
专门应用于学校教育中的社会工作类型被称作学校社会工作,它专注于改变现代教育当中教师对待学生传统理念,特别提出对学生自身特点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尊重,注重学生自身发展中的各种问题的“自助”解决。学校社会工作是一个融合价值观、理论与实践的多维系统。
2.在现实中引入社会工作理念的意义和必要性
(1)素质教育的含义使得我们应该引入社会工作理念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做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理念中对人的评价就主要着眼于案主(即工作对象,这里指学生)个人的自我发展能力。它包括案主的自我认识能力、自愿学习的能力、持续学习能力、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维持心理健康的能力等。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不同,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素质教育一样,都考虑的是每个学生的长远发展。
(2)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得我们应该引入社会工作理念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成功的人格。曾在西方风靡一时的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因其和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相匹配,曾产生过较大影响。但这一模式及其应试教育在今天已暴露出很多不足。首先,“先确定目的然后确定手段”的做法,在课程设计中未必可行,不应把目的和手段完全分开。其次,忽视了在一定情况下进行点滴改进的必要性,同时也忽视了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教师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随机处理的必要性。再次,像理解力、鉴赏力等重要的教育结果,是难以测量和清楚地观察到的。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师生间、学生间、学生与教材间以及学生与其他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在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中充满着偶发的、不可预知的因素,因此,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在教育活动开始前就对学习结果做出明确规定,而应在教育活动进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目标,并不断修正目标,使之随时适应新的情况。
学校社会工作一直秉承其母体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即“助人自助”思想。这一思想要求教师或参与教育的社会工作者都应该力求建立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过程和自我认知、自我学习过程,重点以开发学生的自身潜能为主要目的。不是替学生做主,直接命令学生该向什么方向发展,而是相信学生的自我成长能力,在主流的指导下更多的启发学生对成长的自我认识与实践。
(3)当前的新情况使得我们必须引入社会工作理念
传统环境中学校和老师几乎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而随着网络和各种媒体的充分发展,即使是小学生也很有可能在某方面超过老师,成为朋辈群体中的专家。这一现象加之传统应试教育中的知识常常与现实脱节,从而使得学生极易挑战教师在课堂上的领导地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降低,教师的权威性大大下降。
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只有改变观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做出良好的回应。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中就没有绝对领导权威的概念,它相信教育是在一个群体中有组织有计划的互动过程。教师、家长和参与教学管理的社工都只是这个群体的指导者,即使学识再高的指导者也有不足之处,而每个学生自身具有的资源是其他人所不能取代的。在这种学习活动中,不存在绝对权威,这是一个平等的互动过程。当我们用这种理念来指导教学时就会发现原来所背负的教师就是标准,教师不能比学生知道的少的重负就此卸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