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引领我们走进了新课程。然而在课改实践中,我们很快碰到了各种新的困难和疑惑。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课程改革在理想层面和实施层面、课程改革的高要求和教师亟待提高的专业素养、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教师的教学行为、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实践、课程实施和现行考试制度、繁重的教学工作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新的评价制度和实际操作及其效果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落差。
面对以上种种问题,我认为:课改不应该是忠实执行课改思想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充满探索的科学实验的过程。课程改革的理念自上而下,而实践自下而上,这需要我们增强课程改革的科学意识,不断优化课程实施方略,才能更好地促进课改的可持续发展。
一、拥有广博而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满足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
课改为塑造科研型教师提供了一个平台。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成为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了能胜任新课标教学,我们必须从自我反思、理论提高做起,从而成为一个拥有深厚专业知识、纯熟专业技能的科研型教师。我们要有专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建立专业责任感,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积极努力。
1 寻求自我专业发展的途径,制订自我成长规划,积极参加在职学习与培训。
首先,教师应制订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对影响专业发展的错综复杂的因素有效加以整合,使职业发展的道路更为顺畅,成功的机会更大。其次,应该积极参加在职学习与培训。在职学习与培训是更新、补充知识、技巧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职学习与培训能使教师养成一种持续学习的习惯,成为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人。
2 发挥教师研究教育科学的优势,确定教育研究的重点,重视案例研究。
教师具有深入研究和反复实验的最佳条件。教育科研的实验园地就在课堂,教育研究就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进行,这就是教师拥有的最佳科研条件。教师参与研究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3 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
波斯纳曾经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是依靠教师个人的自主实践与内在反思,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成功的教师具有主动地和创造性地进行反思的能力。教师在个人反思或集体反思的过程中,可拓宽专业视野,激发自身不断追求超越的动机。
4 保持开放的态度,与其他教师相互合作、交流。
自我专业发展要求教师主动积极地追求专业发展,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更新教育信念和专业技能。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掘、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有助于自我专业发展的资源。教师必须与来自不同地区与学校的教师进行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使自己的专业视野更加宽广。
二、实现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积极转变,才能缩小课程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差距
在现实中,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不相容现象。教学行为表现为形式化追求标新立异。例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却被一些教师误认为新课程课堂的标志,似乎无此便不能称之为新课程。在探究互动式活动中,探究的目的不明确,缺乏有效教学的技巧和方法。互动式教学法简单泛用的现象比较突出,对探究互动式教学法的真谛缺乏研究。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能对教学过程作出通盘设计,表现为教学前无指导、中无引导、后无点评,因此难以实现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统一。
同时,不少教师在整合新教材时感到力不从心,有时找不到新教材与学生实际结合的切入点;课堂教学时间不足,教师为了保证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只好简化或取消课堂设计的部分活动;学生不认真配合活动课教学,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发言不积极。面对上述状况,我们要正确处理备课和课堂教学的关系,也就是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如果不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就会使二者出现一定程度的冲突现象: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生成过多,从而最终也背离了生成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即处理好多元化教学需求与统一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合作探究与总结指导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个性创新与面向全体学生之间的关系。
在思想品德课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舞蹈”。要不断积极探索思想品德课程研究性学习方法,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立足新课标,联系教学实际,用活教材。
三、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真正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其实要真正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我们就必须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我积极参与家长学校的建设,注重不同学科教师的团结协作,取得了良好的课程实施效果。
面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种种问题,教师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真正树立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行为是课改能否顺利实施并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要求我们必须树立课程改革的责任感,以“大教育”的开放态度对待新课程,以积极的行动面对新课程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只要我们树立了教育改革与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地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和提高,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努力优化课程实施方略,就一定能够促进课程改革的持续发展,从而使课程改革焕发无限生机与活力。
面对以上种种问题,我认为:课改不应该是忠实执行课改思想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充满探索的科学实验的过程。课程改革的理念自上而下,而实践自下而上,这需要我们增强课程改革的科学意识,不断优化课程实施方略,才能更好地促进课改的可持续发展。
一、拥有广博而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满足课程改革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
课改为塑造科研型教师提供了一个平台。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的培养成为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了能胜任新课标教学,我们必须从自我反思、理论提高做起,从而成为一个拥有深厚专业知识、纯熟专业技能的科研型教师。我们要有专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建立专业责任感,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积极努力。
1 寻求自我专业发展的途径,制订自我成长规划,积极参加在职学习与培训。
首先,教师应制订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对影响专业发展的错综复杂的因素有效加以整合,使职业发展的道路更为顺畅,成功的机会更大。其次,应该积极参加在职学习与培训。在职学习与培训是更新、补充知识、技巧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职学习与培训能使教师养成一种持续学习的习惯,成为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人。
2 发挥教师研究教育科学的优势,确定教育研究的重点,重视案例研究。
教师具有深入研究和反复实验的最佳条件。教育科研的实验园地就在课堂,教育研究就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进行,这就是教师拥有的最佳科研条件。教师参与研究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3 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
波斯纳曾经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是依靠教师个人的自主实践与内在反思,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成功的教师具有主动地和创造性地进行反思的能力。教师在个人反思或集体反思的过程中,可拓宽专业视野,激发自身不断追求超越的动机。
4 保持开放的态度,与其他教师相互合作、交流。
自我专业发展要求教师主动积极地追求专业发展,保持开放的心态,随时更新教育信念和专业技能。为此,教师要充分发掘、利用各种可利用的有助于自我专业发展的资源。教师必须与来自不同地区与学校的教师进行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使自己的专业视野更加宽广。
二、实现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积极转变,才能缩小课程理念与教学行为之间的差距
在现实中,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存在着许多不相容现象。教学行为表现为形式化追求标新立异。例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却被一些教师误认为新课程课堂的标志,似乎无此便不能称之为新课程。在探究互动式活动中,探究的目的不明确,缺乏有效教学的技巧和方法。互动式教学法简单泛用的现象比较突出,对探究互动式教学法的真谛缺乏研究。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能对教学过程作出通盘设计,表现为教学前无指导、中无引导、后无点评,因此难以实现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统一。
同时,不少教师在整合新教材时感到力不从心,有时找不到新教材与学生实际结合的切入点;课堂教学时间不足,教师为了保证教材知识点的讲授,只好简化或取消课堂设计的部分活动;学生不认真配合活动课教学,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发言不积极。面对上述状况,我们要正确处理备课和课堂教学的关系,也就是预设和生成的关系,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如果不能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就会使二者出现一定程度的冲突现象: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生成过多,从而最终也背离了生成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即处理好多元化教学需求与统一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合作探究与总结指导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个性创新与面向全体学生之间的关系。
在思想品德课的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舞蹈”。要不断积极探索思想品德课程研究性学习方法,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立足新课标,联系教学实际,用活教材。
三、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真正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其实要真正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我们就必须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在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我积极参与家长学校的建设,注重不同学科教师的团结协作,取得了良好的课程实施效果。
面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种种问题,教师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真正树立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行为是课改能否顺利实施并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要求我们必须树立课程改革的责任感,以“大教育”的开放态度对待新课程,以积极的行动面对新课程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只要我们树立了教育改革与创新意识,积极主动地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和提高,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努力优化课程实施方略,就一定能够促进课程改革的持续发展,从而使课程改革焕发无限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