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引导学生“超越文本”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cj_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用教材教”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在此背景下,“超越文本”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那么,让学生体验超越文本的快乐,教师应该扮演一个什么角色?
  
  一、赋予学生超越文本的权利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理解文本内容,吸纳语言精髓,提高语文素养,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与权利。
  超越文本,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对文本的意义解读和价值重构中来,其作用不言而喻。
  《理想的风筝》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以十分传情的笔调,描述了刘老师春天放风筝的情景,及其所寄托的美好理想,赞美了刘老师乐观自信、顽强执著、热爱生活的高尚人格。
  〔教学片段〕
  教师投影出示:有一次,他故意撒脱手,任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我想,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师:请大家细细读一读这段文字,能不能结合人物的表现读出疑问来?
  生:刘老师为什么要“故意撒脱手”?
  生:他为什么不让别人去追风筝,而要自己去追?
  师: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话,走进人物的内心,体会刘老师为什么要这么做。
  生:刘老师是一位残疾人,我认为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自我挑战,渴望自由自在地生活。
  师:你的看法很有道理。
  生:老师,我不同意这种观点!
  师:噢?那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与其说刘老师是在进行自我挑战,不如说他是在尽情享受人生的快乐。
  师:能不能联系课文具体谈一谈?
  生:刘老师既然能够乐观面对腿疾,那么他的内心应该和常人一样,对生活充满了憧憬。生活的滋味刘老师都想尝一尝,所以他“时常眯起慈祥的眼睛”坦然面对人生,所以他像孩子般调皮“故意撒脱手”,“笑着,叫着,蹦跳着”去追赶风筝。
  师:作为一个残疾人,能够做到这点确实异乎寻常!
  生:我不这样看。刘老师和我们唯一的区别就是缺少一条左腿,他的思想很健全。我认为他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证明什么和挑战什么,他是在享受生活应有的乐趣。
  静心思之,学生这样理解,刘老师的形象似乎变得纯粹了许多,和大家贴近了。把“英雄”平民化,“英雄”似乎就在我们身边。这样,人物显得更亲切、更易接近、更具榜样作用,而不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即,大家徒有景仰的份。当然,我们不一定非得赞同学生的见解,但我们应该做到——“我虽然不赞同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观点的权利!”
  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超越什么?学生可以超越文本塑造的人物形象,丰富人物精神内核,闪露心灵的慧光,自己成长!教师的任务就是鼓励学生“说真话,表真情”,赋予学生有解读文本、超越文本的权利。
  
  二、教给学生超越文本的方法
  
  有人说,超越文本对学生来讲好像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这里面有没有方法可循呢?我认为,联系课文具体的语言、意义、形象等进行生发或者重构,是学生超越文本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文本是学生超越的“港湾”,任何思维的飞扬必须从这里起航。另外,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也能让学生有章可循,促进学生展现“真我风采”。
  《天游峰的扫路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我”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扫路老人的形象,表达了“我”对老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在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可能满足于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一步步把人物的品质特点(比照“教参”)解读、感悟就行了,而我在教学本课时却创设了这么一个话题——“用你的眼睛读出你心中的扫路人形象”,轻轻松松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收获了超越的快乐。
  〔教学片段〕
  生:天游峰的扫路老人工作又苦又累,甚至冒着危险。从文中描写天游峰“高”和“险”的句子就能够看出来。但清苦和劳累,乃至危险却未能改变老人乐观豁达的心态。
  生:我是这样理解老人的——他是一位仁者,追求的是一种简单的幸福。
  师:个性化的理解需要文本语言的支撑,否则对人物的理解就缺乏说服力。请联系课文具体说说你的看法。
  生:从“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等描述中可以看出老人追求的是一种简单而朴素的生活;从“……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的踏踏实实工作可以看出老人追求的是一种简单而平凡的工作;从“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以及“……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做伴,我能舍得走吗”的乐观态度可以看出老人追求的是一种简单而自然的精神!这些足以说明老人追求的是一种极其简单而纯粹的幸福。
  师: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你的思维敏捷而又不拘泥于陈见,你是咱们班的智者。
  从对自信、豁达、开朗的人物品质的理解,到对如大隐者般追求简单幸福的人生观的理解,学生的思维有了一个明显的跨越。这种提升和教师创设的“用你的眼睛读出你心中的扫路人形象”话题密切相关,更和“个性化理解需要文本语言的支撑,否则对人物的理解就缺乏说服力”的点拨密切相关。
  超越,需要方法引航。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上超越什么?学生可以超越文本固有的主题,以心入文,文染我心,磨砺自己的慧根,进行合理的个性解读,进而达到超越文本的境界。教师的任务就是教给学生个性解读文本、超越文本的方法。
  
  三、给学生提供超越文本的空间
  
  虽然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课文本身是否存在可以超越的理解空间,学生是否能够及时
  发现并且利用这种空间?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或拓展出一片超越的天空?此时,教师、学生、文本、环境几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十分微妙。但是,我认为教师作为一个阅读先验者,有必要抓住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契机,为学生开辟可供超越的天地。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章。它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片段〕
  生:我从中悟出一个道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生:课文告诉我们,只有把握住现在,才能成就未来。
  生:苏格拉底不是直接告诉弟子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体验,最后悟出人生的道理。
  看到学生的领悟如此精彩,教师不禁喜形于色。可就在此时,教师发现几个学生在低声议论着什么。
  师:同学们的发言非常精彩,大家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欢迎各抒己见。(老师边说边把目光转向刚才小声议论的同学)
  生:我们几个人有一点疑惑。
  师:大胆讲!
  生:苏格拉底是古人,他的教学方式很生动很活泼,上课地点不局限于教室,这样做学生收获很大。可为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老师们上课却走不出教室呢?
  师:听了你的发言,老师真的感到很惭愧,这或许就是苏格拉底之所以成为伟人的缘故吧?
  生:还有……
  师:请继续讲。
  生:我们认为苏格拉底的教学方式也是有缺陷的。他让弟子们去摘取“最大的麦穗”,这个要求值得商量,我们认为,把这个要求改成“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自己最满意的麦穗”是不是更合适些?
  师:能不能说得更明白些?
  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摘“最美丽”、“最饱满”、“最奇特”、“最大”的麦穗。这样做的话,就可保证弟子们人人有收获,个个都能体验到采摘的快乐。
  师:只有不迷信权威的人才能拥有如此的智慧!你们将来必定能够超越苏格拉底的成就!鼓掌!
  我们不必去评论学生的认识是否偏颇。学生的发言其实揭示我们一直无法回避的两个命题,一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是否适应(或领先、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二是我们的教学是否能够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成长。在学生眼里,我们的教学方式缺乏吸引力,我们的教学理念和苏格拉底时期相比,反而倒退了不少。其实,每个学生都有权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犹如大地上的植物,都有各自的生长方式,每个人也都应该拥有不同的色彩和芬芳。
  超越,是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以文本为思维的生长点和发源地,作深入的哲学思考和多元解读。这种超越,不是虚化文体,不是弱化语文。这种超越,不是简单地告诉,不是机械的分析,不是对文本的肢解,而是以一种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去感悟文本,以一种思辨的眼光去批判文本,是领悟文本精华之后的一种反思和创造。
  
  作者单位
  江苏省铜山县行知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罗申◇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