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媒体关于医疗卫生方面的报道很多,但其中不乏不客观、不公正的声音,希望大家予以重视。
大家一定还记得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战斗在抗击病魔第一线的医务人员被国人奉为“白衣天使”,医疗纠纷很少。但在“非典”尘埃落定后不久,当有新闻媒体曝光少数医务人员收受红包和药品回扣,某些医院不合理收费之后,在国人眼中,医务人员又一次变成了“白眼狼”“杀手”“强盗”。
还有部分媒体对一些医疗意外的报道,不是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分析和判断事实,而是为了吸引读者关注,一味渲染患者的死亡和家属的悲痛,把医疗意外的责任全部推给医生。这种不负责任报道的直接副作用是一次次加深读者对医院和医生的不信任,从而酿成更多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与此同时,一些过度美化医务人员的宣传同样也会误导公众向医务人员提出过高或不现实的要求,一旦这些要求达不到,理想和现实出现巨大反差,也会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化。
作为一个医生,我非常希望媒体能够客观、公正地对待医务人员,我们不是“天使”,也不是“白眼狼”,更不是“杀手”或“强盗”,我们是一群活生生的普通人。
理想中的好医生的确不应该犯错,但常识告诉我,“不出一个错”的医生几乎不存在。因为医学是一门探索性、风险性极高的科学。面对疑难病症,一位合格的医生必须努力去探索,去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误,更可能会遭遇失败。“有些病现在是治不了的。”这是不得不承认的客观事实。作为新闻媒体,应该了解和尊重医疗行为的特殊性,不断通过报道把科学的精神和思维方式传达给公众,最终建立起全社会对医学探索性和风险性的共识。一味要求医生在探索未知领域时“不出一个错”,不现实也不科学。若非要医生“不出一个错”,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不要做任何探索和尝试。但这样的医生,算好医生吗?若大家都这么做,医学还能发展吗?
衷心希望新闻媒体和广大读者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医务人员,既不要捧杀,也不要棒杀。这样才有助于增进医患之间的理解,化解医患矛盾,有利于构建和谐健康的医患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大家一定还记得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战斗在抗击病魔第一线的医务人员被国人奉为“白衣天使”,医疗纠纷很少。但在“非典”尘埃落定后不久,当有新闻媒体曝光少数医务人员收受红包和药品回扣,某些医院不合理收费之后,在国人眼中,医务人员又一次变成了“白眼狼”“杀手”“强盗”。
还有部分媒体对一些医疗意外的报道,不是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分析和判断事实,而是为了吸引读者关注,一味渲染患者的死亡和家属的悲痛,把医疗意外的责任全部推给医生。这种不负责任报道的直接副作用是一次次加深读者对医院和医生的不信任,从而酿成更多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与此同时,一些过度美化医务人员的宣传同样也会误导公众向医务人员提出过高或不现实的要求,一旦这些要求达不到,理想和现实出现巨大反差,也会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化。
作为一个医生,我非常希望媒体能够客观、公正地对待医务人员,我们不是“天使”,也不是“白眼狼”,更不是“杀手”或“强盗”,我们是一群活生生的普通人。
理想中的好医生的确不应该犯错,但常识告诉我,“不出一个错”的医生几乎不存在。因为医学是一门探索性、风险性极高的科学。面对疑难病症,一位合格的医生必须努力去探索,去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误,更可能会遭遇失败。“有些病现在是治不了的。”这是不得不承认的客观事实。作为新闻媒体,应该了解和尊重医疗行为的特殊性,不断通过报道把科学的精神和思维方式传达给公众,最终建立起全社会对医学探索性和风险性的共识。一味要求医生在探索未知领域时“不出一个错”,不现实也不科学。若非要医生“不出一个错”,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不要做任何探索和尝试。但这样的医生,算好医生吗?若大家都这么做,医学还能发展吗?
衷心希望新闻媒体和广大读者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医务人员,既不要捧杀,也不要棒杀。这样才有助于增进医患之间的理解,化解医患矛盾,有利于构建和谐健康的医患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