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武术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策略的探究

来源 :当代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wlis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对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深化爱国主义、锤炼意志品质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均有积极的意义和影响。本文利用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对于武术课程中的思政价值进行挖掘,在教学设计中进行有机融合,并对课程思政建设和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为武术课程的思政建设提出建议和参考。
  202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关于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中提出: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认真梳理武术、摔跤、毽球、五禽操、舞龙舞狮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因地制宜开展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活动,并融入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机制,形成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竞赛体系。涵养阳光健康、拼搏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下,要实现武术课程思政的全方位育人,在课程中有机融合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教师的重要使命。作为一名武术教师,如何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到武术教学中,是对每一位体育教师在道德水平、人文素养、教学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考验。随着课程思政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本人从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设计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依据课程思政在推进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课程建设方面的建议以供参考。
  1 武术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1.1 弘扬中华武术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中华武术随着中国历史的不断演变和发展,吸收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优秀思想,与中医关系密切,其中“天人合一”观、“知行合一”观、阴阳说、五行说、太极说等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在武术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它所具备的传统文化的基因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在课程介绍时向学生介绍武术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以“少年强,则国强”来调动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和兴趣,作为年轻有为的中国少年,学习中国武术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
  1.2 引经据典,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武术精神,从发生到壮大,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武术自古以来素有“大命治国安邦,小命护体防身”的作用,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富有家国情怀的武术英雄,如黄飞鸿、霍元甲、陈真、叶问、李小龙等,他们纷纷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用武术的方式来勇敢的反抗民族尊严所受到的压迫和欺凌。在教学过程,我们会经常运用一些经典影视片段和武术英雄事迹,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1.3 習武先习德,传承武德精神
  《武德训》中有道:“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在课程开始就教会学生行“抱拳礼”,向学生传授“抱拳礼”所代表的文化含义,它不仅制约和规范着每一位习武者尊师重道、相互学习、团结谦让的品质,更是对中国传统礼节的一种传承。“武德”充分展现了中国武术的深厚道德魅力、价值理念和文化内涵,从仁、义、礼、智、信、勇几个方面对习武者提出了较为严格的要求,在课程中通过对《武德训》的学习,向学生输入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1.4 以武强身,自强不息
  武术课程大多以技术动作的学习和身体素质的锻炼为主,“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技术的学习不止要求学生在体能上不断进行输出,通过辛苦的身体活动来不断的磨炼学生意志品质,从而达到“运用身体之活动,以教育我之大格”的教学目的。“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在强调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在收获健康体魄的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健康自律、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精气神”上的自信。
  1.5 立身中正,和谐统一
  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练习动作时身体动作的要求,从而达到对学生价值观的更深一步影响。武术类的动作经常要求学生在练习技术动作的时候做到“立身中正”、“内外合一”等,如练习基本功或者太极拳时候经常要求学生身形中正,不管做任何动作时都尽量保持身体躯干挺直,身形中正不止可以有效完成我们技术动作的协调,而且可以对我们的脊柱形成保护。在久而久之的身体技术练习中不止要求学生外部形态的“正”,从而达到一种内在气质的“正”,以外练而达到“内外兼修”的统一。
  2 武术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教学策略
  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涵盖在教学的每一个阶段,“育人者,先自育”,本人认为体育教学要进行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并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需要体育教师进行各方面的学习和提升。本人认为要实现体育教学的迁移价值,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增强体育课程的育人意识;其次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育人能力;最后结合立德树人的点,找准育人的角度。
  2.1 以“体”育人,增强课程思政的育人意识
  著名的体育教育学家马约翰曾说过:“运动场是培养学生品格的极好场所,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性情,激励品质。”刻苦的锻炼可以“培养青年们勇敢的精神,坚强的意志,自信心,进取心和争取胜利的决心”。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忽略学生在运动中的各种育人价值的输入。课程思政落实到武术教学各个环节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育人意识,积极改变育人观念,将注重“运动技能”传授的课程转变为注重学生在运动中各个环节的迁移价值如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运动锻炼的积极性,将课程思政的结合到武术学习的一招一式里,才能保证将体育的所带给人的课程思政价值落到实处。这些项目中所具备的育人价值,都需要体育教师深入挖掘。
  2.2 与时俱进,提升体育课程的育人能力
  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首要任务就是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结合立德树人的目标,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上做足功夫,将“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投入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教师要用心去挖掘体育运动技术中的思政因素,在教学中借助运动的优势来增加体育运动的附加价值,从运动知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职业能力等几个方面的育人价值进行有效的挖掘和融合。此外,构建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等“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打通教学、竞赛、第二课堂、协会等活动,全方位的培养学生运动习惯和意识的养成。借助课程思政建设的东风不断提升教学技能,注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学习,在以往的教学观念上进行补充和拓展,不断提升体育教学的育人能力和育人实效。   2.3 立德树人,找准课程思政的育人角度
  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载体,每一门课程都育人的价值属性,在明确育人方向和目标后,要深入挖掘到体育类课程的附加价值。体育类作为基础类的课程,受众面较为广泛,高等院校是大多数学生在学校阶段接受学校体育的终端,在明确“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教育目标后,从兴趣出发,从观念和运动习惯进行德育工作的渗透,从而转变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习惯,以此来实现体育教育的目标,使更多的学生受益。
  任何运动项目不管性质如何,都具有思政育人的功能和价值,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从培养价值观入手,从家国情怀、文化自信、意志品质、人格培养、道德素养等方面挖掘课程的体育运动思政资源,进而上升到育人的高度,充分利用武术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在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互动、评价等环节中渗透价值教育,在课堂中充分运用运动竞赛、小组、游戏等方式来积极发挥体育的特殊育人效应。
  2.4 协同育人,推进课程思政的育人合力
  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大思政”的優势,要打破以往思政课以外各自为政的局面,增进与其他专业课教师和班主任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在立德树人在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与作用。如本人通过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的交流中发现,现在的学生多有怕苦怕累、受挫能力弱、团队意识薄弱等问题,此时体育课程可以发挥其优势有侧重点的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等能力,为实现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提升做努力。依托课程思政的大背景,所有教育工作者要具备与其他专业课教师进行协同合作育人的意识,增强与专业课程以及其他各类课程相互配合和理解,携手其他教师和职能部门一起朝着课程思政的育人方向奋进,增强课程思政推进的育人合力。
  3 结论与建议
  3.1武术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要在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武德精神、修身养性、意志培养等几个方面进行思政价值的挖掘和融合。
  3.2在课程思政的推进过程中,体育教师应注重自身在专业技能、人文素养、教学技能等方面综合素质的提升,以适应新时代体育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的使命。
  3.3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体育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要实现从注重运技能教学逐渐过渡到运动技能与育人并重的观念转变,结合课程特点,找准德育的角度。
  3.4在大课程思政的背景下,体育教师要加强与其他专任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为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出现的实际问题做努力,与其他教师一起凝心聚力、协同育人,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合力。
  (作者单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
其他文献
随着血站整体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血站档案文化建设在血站档案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明显和突出.因此,大力加强血站档案文化建设,不仅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文化强
随着素质教学的不断深化,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技能及知识点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素质及意识的培养。高中阶段是学生从基础教育向深层次教育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学生意识及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则要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强身健体的习惯。本文将从充分开展体育理论教学、创建和谐体育教学氛围、加强体育技能教学、巧妙利用体育竞赛四方面来详细的探究如何在高中阶段的教
期刊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体育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小团体”模式是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组团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更具有灵活性和实践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初中体育教学中篮球运动项目中的小团体模式教学进行了探讨。  体育教学的本质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小团体模式是在体育改革进程下发展出来的教学模式,其起源于日本,我国在对小团体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后将其
期刊
对抗性运动项目主要是指有身体接触,允许正当的身体接触的体育运动,如拳击、摔跤、柔道、足球、篮球、橄榄球等。相较于其他体育项目而言,对抗性运动项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教育性、对抗性和竞争性等方面上,职高体育教学中开展对抗性运动项目的意义在于有利于综合素养培养、有利于课程内容丰富和有利于立德树人贯彻。研究认为在职高体育对抗性运动项目教学策略上可以利用竞赛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对抗性运动项目,利用激励教育引导学生
期刊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矿山建设,金属锰在采矿、生产及尾渣堆放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的无害化治理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针对现有废水预处理工艺副产废渣量大,难以回收利用,反应
建筑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过程中,尽管通过不断地改进,不少质量通病得到克服,但还有些问题仍比较普遍和严重,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安全,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学生课程设置、体育理论课程、教育课程与社会需求等方面一直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各高校和教师去研究优化。在教学课程的设置过程,教学方法的改进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为未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一直是各体育高校和一些普通高校的热门专业,对于学生的就业发展也有很大的保障,但是现如今一些高校中,对于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这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