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宽松、民主、活跃的课堂环境,对于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是相当重要的。传统教学也注重情境创设,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要求。情境创设因此成为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课堂在情境中有机拓展、学生情感在情境中充分体验、教学效果在情境中不断提高,是非常有意义的。笔者根据多年的调研实践,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思考。
一、情境创设提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情境下进行学习,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一个好的情境设计,或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或者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
1.情境创设提升学习者兴趣
兴趣是教学情境设计的重要因素。有些时候,通过情境营造,可让学生身临其境,把自己当成问题的解决者,一步一步饶有兴致地完成知识的学习。例如,讲计算机病毒时,教师了解到现在的孩子虽然对网络了解不深,但很多学生有自己的QQ,都喜欢聊天。教师就以上网过程中遇到的“QQ尾巴病毒”创设情境,消除学生对接下来要学的计算机病毒相关理论的畏难情绪。有了这种思想基础,后面的学习就轻松多了。
2.情境创设促进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如能恰当地把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就会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教数据库时,教师提出了如何将全班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家庭地址、电话等的信息以数据库形式存放起来的任务,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展开探索和研究。教师在学生的研究中只进行了必要的点拨,便引出了建立数据库的方法。在这堂课中,学生真正地开动了自己的脑筋去思考和探索,原因在于教师在设计情境时注重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进而明确学习信息技术的价值所在。
二、信息技术课堂情境创设的要点
某些教师煞费苦心创设的情境,只不过是课堂教学中的“花架子”,忽视了情境创设的目的性和实效性。这些“繁华”的情境设计实际上是对新课程理念理解有偏差的表现,背离了情境创设的初衷。情境创设有多种策略,更有多种具体方法,但如果只依靠这些策略与方法,人们往往或难以适从、或匮于创新,进而步入误区。究其原因,是没有正确把握情境创设的要点所在,缺乏“源头活水”。创设教学情境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充分考虑教学条件、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出朴实、实用的情境即可。情景创设不必刻意追求形式的新颖独特,关键在于情境包含的教学问题对学生来说是富有挑战性、能引发思考的。坚决杜绝那种为创设而创设的情境。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情境创设要注意以下问题。
1.以教学目标为准绳
情境的创设应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不能摆架子、走过场、浮光掠影和不求实效,要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并在情境的激励诱导下师生共同努力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发展的目的。情境创设应该能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和发布信息。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并非单纯地指向信息技术技能本身,确切地说,应当指向学生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即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时,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去发现问题,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并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所以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
2.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点
情境创设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而不是教师的人为编造。只有调动起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和经验,才能激发学生的有效联想,通过“同化”或“顺化”建构新知识。当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时,就没有必要再去创设人为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去体会。目前,由于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很大,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这方面的差异,才能够使情境真正地关照到所有学生。
3.以激发学生有效兴趣为目标
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要看学生自身的努力。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处于求知若渴的状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这正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创设的最佳环境,特别是教学时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制造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认知冲突和求知欲望。因而选择的情境素材要合情合理,正确指向学习任务,促使学生怀着积极的态度,满腔热情地投入学习。教师可以仔细研读教材,深刻领会教材内涵,并可根据学生实际、地方特色、时政要闻灵活创设。
4.以激活知识(技能)原型为支点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信息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通过技术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以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因此,不仅要掌握技术的应用,还要了解技术(知识)的由来,更要进行技术的创新。情境设计绝不仅限于课题的揭示、任务的引出,而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5.促进学生实践操作
情境教学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特定的情境中和热烈情感的驱动下进行实际应用,并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实践操作既是学生把学过的知识付诸实践、转化成能力的重要过程,也是课堂情境构成的重要元素。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去亲自操作,可以使他们的学习热情得到极大的提高,也是学生主动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他们可以在实践中相互交流、相互研讨,从而使课堂的气氛更加和谐民主,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师应该利用这种优势,给学生以更多的实践操作空间,开发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潜能,并把信息技术技能的操作与思维训练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操作内容的设计上下工夫,让学生不仅在操作中巩固旧知识,还要在操作中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望,让创新意识得以发展。
6.以积淀学生信息素养为重点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更好地被学生接纳和内化,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以技能培养为主的信息技术学习情境中,尤其要注意两个方面的情感体验。一是创设能为学生提供宽泛知识背景的情境。例如浙教版九年级第一章第七节《汉字输入法研究》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中国汉字输入法的研究历程,特别可以讲讲早期由于落后,不得不从日本进口一种带长线的扩展键盘,被日本赚去大量外汇反而又被讥笑为“还拖着清朝的辫子”那段耻辱历史,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背景,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二是积极创设技术的实践应用情境,学以致用,使学生得到成功的积极体验,活化知识内涵、促进知识建构。如七年级下册学习文档处理后,可以联系班主任让学生编制班级电子刊物,并选择上传到学校网站,当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教师的肯定后,将大大增强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
总之,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
(作者单位:山东枣庄学院教育技术与信息传播系)
一、情境创设提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情境下进行学习,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一个好的情境设计,或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或者能够突出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
1.情境创设提升学习者兴趣
兴趣是教学情境设计的重要因素。有些时候,通过情境营造,可让学生身临其境,把自己当成问题的解决者,一步一步饶有兴致地完成知识的学习。例如,讲计算机病毒时,教师了解到现在的孩子虽然对网络了解不深,但很多学生有自己的QQ,都喜欢聊天。教师就以上网过程中遇到的“QQ尾巴病毒”创设情境,消除学生对接下来要学的计算机病毒相关理论的畏难情绪。有了这种思想基础,后面的学习就轻松多了。
2.情境创设促进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如能恰当地把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就会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教数据库时,教师提出了如何将全班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家庭地址、电话等的信息以数据库形式存放起来的任务,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展开探索和研究。教师在学生的研究中只进行了必要的点拨,便引出了建立数据库的方法。在这堂课中,学生真正地开动了自己的脑筋去思考和探索,原因在于教师在设计情境时注重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进而明确学习信息技术的价值所在。
二、信息技术课堂情境创设的要点
某些教师煞费苦心创设的情境,只不过是课堂教学中的“花架子”,忽视了情境创设的目的性和实效性。这些“繁华”的情境设计实际上是对新课程理念理解有偏差的表现,背离了情境创设的初衷。情境创设有多种策略,更有多种具体方法,但如果只依靠这些策略与方法,人们往往或难以适从、或匮于创新,进而步入误区。究其原因,是没有正确把握情境创设的要点所在,缺乏“源头活水”。创设教学情境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充分考虑教学条件、学生生活实际,创设出朴实、实用的情境即可。情景创设不必刻意追求形式的新颖独特,关键在于情境包含的教学问题对学生来说是富有挑战性、能引发思考的。坚决杜绝那种为创设而创设的情境。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情境创设要注意以下问题。
1.以教学目标为准绳
情境的创设应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不能摆架子、走过场、浮光掠影和不求实效,要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并在情境的激励诱导下师生共同努力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发展的目的。情境创设应该能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和发布信息。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并非单纯地指向信息技术技能本身,确切地说,应当指向学生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即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时,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去发现问题,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并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所以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
2.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点
情境创设要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而不是教师的人为编造。只有调动起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和经验,才能激发学生的有效联想,通过“同化”或“顺化”建构新知识。当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时,就没有必要再去创设人为的生活背景让学生去体会。目前,由于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异很大,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这方面的差异,才能够使情境真正地关照到所有学生。
3.以激发学生有效兴趣为目标
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要看学生自身的努力。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处于求知若渴的状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这正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创设的最佳环境,特别是教学时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制造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认知冲突和求知欲望。因而选择的情境素材要合情合理,正确指向学习任务,促使学生怀着积极的态度,满腔热情地投入学习。教师可以仔细研读教材,深刻领会教材内涵,并可根据学生实际、地方特色、时政要闻灵活创设。
4.以激活知识(技能)原型为支点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信息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通过技术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以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因此,不仅要掌握技术的应用,还要了解技术(知识)的由来,更要进行技术的创新。情境设计绝不仅限于课题的揭示、任务的引出,而应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5.促进学生实践操作
情境教学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特定的情境中和热烈情感的驱动下进行实际应用,并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实践操作既是学生把学过的知识付诸实践、转化成能力的重要过程,也是课堂情境构成的重要元素。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去亲自操作,可以使他们的学习热情得到极大的提高,也是学生主动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他们可以在实践中相互交流、相互研讨,从而使课堂的气氛更加和谐民主,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师应该利用这种优势,给学生以更多的实践操作空间,开发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潜能,并把信息技术技能的操作与思维训练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操作内容的设计上下工夫,让学生不仅在操作中巩固旧知识,还要在操作中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望,让创新意识得以发展。
6.以积淀学生信息素养为重点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认知因素,更要关注学生接受信息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使知识通过情感这个媒介,更好地被学生接纳和内化,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以技能培养为主的信息技术学习情境中,尤其要注意两个方面的情感体验。一是创设能为学生提供宽泛知识背景的情境。例如浙教版九年级第一章第七节《汉字输入法研究》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中国汉字输入法的研究历程,特别可以讲讲早期由于落后,不得不从日本进口一种带长线的扩展键盘,被日本赚去大量外汇反而又被讥笑为“还拖着清朝的辫子”那段耻辱历史,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背景,又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二是积极创设技术的实践应用情境,学以致用,使学生得到成功的积极体验,活化知识内涵、促进知识建构。如七年级下册学习文档处理后,可以联系班主任让学生编制班级电子刊物,并选择上传到学校网站,当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教师的肯定后,将大大增强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
总之,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
(作者单位:山东枣庄学院教育技术与信息传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