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剖宫产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是指受精卵、滋养叶细胞种植于前次剖宫产切口瘢痕处,是一种罕见的异位妊娠。Seow等[1]统计剖宫产瘢痕妊娠在早期妊娠的发生率为1∶1800~1∶2216,占所有异位妊娠的6.10%,在有剖宫产病史的妇女中发病率为0.15%,但是国内尚缺乏相关数据。社会因素导致国内剖宫产率明显上升[2],同时CSP发病率逐渐升高,具体发病率需等进一步统计。Vial等[3]提出2种CSP类型,即Ⅰ型(内生型)和Ⅱ型(外生型)。有学者提出第Ⅲ型CSP[4]:包块型或类滋养细胞型。Ⅰ型绒毛种植在瘢痕处不断向宫腔发展的内生型,可能继续妊娠甚至达到足月,但易发生胎盘粘连、植入,术中可能因大出血而切除子宫;Ⅱ型绒毛种植在瘢痕凹陷处并不断向子宫肌壁生长的外生型,形成肌内妊娠,可能在早期即引起子宫穿孔、子宫破裂致大出血;Ⅲ型多为误诊为普通妊娠而清宫或药物流产不全导致。目前,临床上所采用的治疗方法有两大类: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中以甲氨蝶呤(MTX)的应用为主要手段,其方式有病灶局部注射、全身用药、联合用药;非手术治疗方式有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术(UAE)或阻断术、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HIFU)消融术;手术方式有清宫术、宫腔镜下病灶清除术、经腹或经阴道或腹腔镜下病灶清除术、子宫切除术。本文现结合临床实践,对CSP的治疗新进展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