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yq_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舒伯特短暂的一生中共创作了六百多首艺术歌曲,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王”。他给艺术歌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第一次把歌曲创作提升到可与交响乐相提并论的历史地位。本文通过对舒伯特艺术歌曲音乐创作特点的分析,总结出舒伯特在艺术歌曲的创作领域里开辟的浪漫乐派的新天地。
  关键词:舒伯特 艺术歌曲 浪漫主义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在欧洲音乐发展史上,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艺术家。一方面,他继承了莫扎特、贝多芬的德奥古典主义音乐传统;另一方面,他又以对传统的创新和发展,给后来的作曲家开辟了新的天地,而被称为第一位浪漫主义音乐家。舒伯特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个西方音乐风格开始由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的时期,浪漫主义艺术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追求主观意念的突出表现。作为浪漫乐派奠基人的舒伯特,虽然仅比贝多芬晚逝世1年,但可以说,他和贝多芬属于两个时代。贝多芬作品中那些社会性、伦理性的重大题材和那英雄主义的气概,在舒伯特的创作中悄然逝去,他偏重于普通人的生活圈子,着意抒发“自我”的情感和幻想。舒伯特及其艺术歌曲开创了音乐上的浪漫主义派别,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中,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传统、德国文学的浪漫主义诗歌,以及奥地利民间音乐素材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包涵了美妙的诗歌、形象的伴奏、民间音乐素材与音乐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完美的艺术歌曲。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下舒伯特艺术歌曲音乐创作的特点。
  一 歌曲音乐与文学诗词的理想结合
  在浪漫主义音乐流派形成之前,人们常把艺术歌曲认知为是一种浅显的、与纯音乐格格不入的通俗音乐体裁,对于音乐与文学诗词之间的有机结合和歌词的艺术价值往往是不够重视的。而欧洲文学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和“介入”,才促使这个时期的音乐家们开创了一个艺术歌曲的新纪元。以舒伯特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音乐家,真正抛弃了旧有的美学原则,使19世纪的艺术歌曲无论在体裁形式、和声风格、旋律特征等方面较前有本质的区别,但对其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则是文学与音乐关系的改变。在舒伯特创作的六百多首艺术歌曲中,其中有一百多首是以歌德的诗所谱写,其余的则采用席勒、海涅、缪勒等著名诗人的诗歌。舒伯特曾说:“是歌德的音乐与诗的天才,帮助了我的成功。”可以说,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是植根于浪漫主义诗人那优秀文学诗歌的丰饶土壤里,他不仅重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还在不断地发掘诗词的内涵。在创作技法上,无论是外境的烘托还是内心的刻画,都着重追求和深化诗词的意蕴和潜在的内心感受,而成为一种在诗歌基础上再创造的艺术。像舒伯特的早期代表作《纺车旁的玛格丽特》、《魔王》,以及他后期创作的两部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和《冬之旅》,莫不是如此。
  在《菩提树》这首作品中,舒伯特在歌曲的 A段中,用明朗而又极富诗意的大调旋律,舒展着歌词中所展现出来的抒情宁静的气氛。而当B段的歌词把人们带到严酷的现实中来时,作者舍弃了古典乐派那种传统的四、五度调性的转调手法,把刚才还是明朗如春的大调,顷刻之间转到了极富色彩对比的同主音小调上。悲痛和伤心的旋律,暗淡忧郁的调式调性,钢琴伴奏中那不安躁动的织体,把歌词中那种“在一片黑暗中间,紧闭上我的眼睛”,“一阵冷风吹来,直扑我的脸,把头上帽子吹落,我仍站立不动”内心深刻的悲痛、失望和找不到人生答案的一种无奈,宣泄得淋漓尽致。歌词与音乐之间完美、紧密地结合,创造了一种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形象。可以说,在浪漫乐派兴起之前,还没有一位欧洲音乐家像舒伯特那样,如此重视文学对音乐的影响,在歌词的选择上、音乐技法的运用上细致准确地阐述。或者可以说,在不断深化诗词中提供的意境与情感。他的这种创作观,不但带来了他个人的非凡音乐成就,还深深地影响了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等人的Lied的创作,并为海涅、歌德、席勒和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插上了音乐的翅膀。
  二 歌曲音乐运用了形象的伴奏手法
  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中,钢琴与声乐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互补关系,钢琴在其中的作用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伴奏,它不仅要像歌唱一样来表现歌词的内容,而且在形式上,它往往和声乐部分形成一个整体来共同演绎作品。如歌曲《魔王》一开始,钢琴伴奏就以持续不断的三连音和低音区简短的音阶走向,既模仿了急促的马蹄声和呼啸的风声,又渲染着毛骨悚然的阴森的气氛,音乐形象极为鲜明。在这里,钢琴伴奏别具匠心,与人声呼应,出神入化,成为整首作品保持统一的重要因素,它至今仍然是歌曲伴奏上难以逾越的典范。在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创作中,钢琴的前奏、间奏、尾奏已不再只是起着一种简单的连接功能作用,而是一种既富于造型又深含人物内心刻画、情感补充的重要手段。
  在《菩提树》的前奏中,钢琴伴奏以凝练、概括的手法描写出树叶的沙沙声响,但这种以六度跳进为特性的快速三连音的音符,决不仅仅是外界景物的描绘,更多地是表现了主人公忐忑不安的情绪。这种外在造型与内心描绘相结合的写法一直贯穿到尾声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歌曲的最后一段旋律中,钢琴伴奏在采用了德奥民歌基础上,进行一种大胆的创新,一方面加剧了整首作品的戏剧性和悲剧性;另一方面,把德奥知识分子当时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憧憬与痛苦、追求而找不到答案的那种无奈、伤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钢琴伴奏的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单纯伴奏艺术的发展,同时也反映出舒伯特后期创作中,其人生观和艺术观的深刻变化。
  舒伯特的《幻影》也是在他的钢琴伴奏写作中一个独特而值得研究的例子。他用了前所未有的和一种异常简洁的手法,却表达着极为深刻的情感内容。这种每一小节无一例外地采用一个和弦的伴奏织体,似乎还从未在别的作品中出现过。然而,他调动了极为丰富的和声手法,用沉重不协和而缓慢的和弦、细致的等音转调及运用和声力度的张力,配合整首歌曲由弱至强、再由强到弱的旋律,描绘着海涅诗歌中这样一种意境:“那儿有一个人沉默地凝视天空,他绞扭着双手,无限的痛苦,使我战栗。我定睛仔细观看,月光之下,那是我的身影。你,我的幻影,你,苍白的生命!你为何嘲弄我?在这儿忍受折磨,消磨无数凄凉的深夜?”在这里,人声旋律和钢琴的语汇,谁主谁次,已很难辨别。我们感到的已不再是一种失恋的痛苦和孤独,而是一种理想的破灭,一种近乎变态的心理描写,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阶层的苦闷与彷徨。这种看似异常简练,实则极具紧张性和戏剧性的钢琴伴奏写法,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也给后来的浪漫主义音乐家深刻的影响。扩大伴奏的表现力是舒伯特的创举,这为艺术歌曲通向浪漫主义开拓了一条新路。
  三 歌曲体裁运用了分节歌的结构形式
  舒伯特根据音乐内涵的表现需要,灵活运用分节歌的结构形式来创作艺术歌曲,使艺术歌曲具有高度艺术性和丰富表现力,其创作形式主要有简单分节歌、变化分节歌和通篇歌。
  简单分节歌是使用同一旋律反复歌唱多段歌词,例如大家熟悉的《摇篮曲》、《野玫瑰》等。这种形式简明流畅,旋律上都大体相同,音乐细腻自然,钢琴伴奏纯净朴素,它只为歌声做和声衬托,各段之间连接紧密,很少使用间奏,一般都是一气呵成,分节歌大都以四段歌词以上为典型结构形式。
  变化分节歌是根据诗词内容不同,在分节歌的结构形式上,从旋律、和声、调式、节奏、伴奏上加以适当的变化,使这种歌曲形式更为丰满、生动。如《菩提树》就是这类歌曲最好的实例。诗的首段描述年轻人在回忆过去那充满美丽梦想的时光,歌曲就用明朗的E大调,主题与伴奏结成简单的四部和声,但旋律显得朝气勃勃。而诗的第二段从一开始就改变了情调,描述绝望的年轻人,在深夜走过心爱的菩提树旁,心情是阴暗而悲伤的,于是转入同主音小调。诗的第三段描述寒风迎面吹来,吹落他的帽子,但他已无意顾及。舒伯特在这里就对旋律做了更大的变化,以展示年轻人的复杂心情。然后主题又在原调上以基本形态出现,并以引子材料的最后出现,作为全曲的结尾。这首歌曲的钢琴伴奏与《野玫瑰》不同,它不只起和声衬托作用,而是积极参与诗意情景的描绘。前奏及其它部分出现的16分音符的三连音,就是描绘冷风嗖嗖地骚动着菩提树的摸样。这是舒伯特描绘客观环境的惯用手法。
  通篇歌是采用由同一基本不变的伴奏衔接,歌曲中每段歌词都谱写不同的音乐,与每段歌词重复同样音乐的分节歌相对而言。随着诗意的发展,对歌曲的各段都配以各自不同的新旋律,这样就使歌词与音乐取得了高度的和谐。如前面提及的《魔王》,全曲始终运用连续的三连音来奏出马蹄疾奔的节奏音型,以不同旋律来表现叙述者、父亲、孩子和魔王四个不同角色的特性,烘托不同人物的思绪,使歌曲达到戏剧性的效果。还有《流浪者》、《死神与少女》等,这种创作结构形式成为舒曼以后的一些作曲家创作的典范。
  四 声乐套曲体裁的建立
  声乐套曲这种新的音乐艺术形式的出现是舒伯特的又一伟大创造。这种体裁的音乐是在同一主题思想的导引下,用一个故事贯穿多首歌曲的组合,各歌曲间有机地相互联系,并从不同的规定情景进行描述,有如一条用金丝串起来的多彩宝石项链,如根据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缪勒的同名诗歌而创作的《美丽的磨坊女》和《冬之旅》。这两部套曲的创作相距四年,但其风格气质和内心感受却有一脉相承的相似之处,像是姊妹篇,也具有很大的自传性成分,主要描述了主人公一生对幸福的追求,并且以爱情的发展为主线。舒伯特仿佛置身其中,以他人之口述说自我心声,人物思想的变化某种程度上也凸现了作曲家本人的生活变迁和情绪波动,具有极强的思想性、戏剧性和艺术感染力,并使得原本黯淡的原著因此而声名远播。
  声乐套曲的结构表现为各自独立,但在情节上又互有一定的联系,这些歌曲常常用第一人称来叙述。最早的著名声乐套曲是贝多芬的《致远方的爱人》,但使之发扬光大的则是舒伯特。舒伯特的声乐套曲与贝多芬的不同,它们不是依据音乐上的联系,而是通过贯穿全部套曲的精神加以组合的,因此套曲中的每一首歌曲可以单独演唱。舒伯特的两部声乐套曲细致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甚至把社会事业和生活情况用音乐形式充分表达出来,有着浓郁的社会感染力,是浪漫主义的诗歌形式和原则引用到音乐领域的典范。
  舒伯特的许多艺术歌曲,之所以流传至今还脍炙人口,完全是由于他所塑造的音乐形象鲜明具体,生动深刻,而且也表达了当时普通人们的社会与生活理想。
  “舒伯特的音乐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诉说的不是后来浪漫主义者那种孤僻的主观世界,而是大家所熟悉的普遍存在的事物。”在叙述事物时,音调的直率和表现事物时音调的内在气质正包含着今天音乐所有的品质——和谐、美妙、高尚。他在古典主义沃土里培育出浪漫主义花朵,并使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如哈多爵士这样评价舒伯特的艺术成就:“就乐思与体裁的明晰度而言,他不如莫扎特的成就;就音乐的结构而言,他远逊于贝多芬;但就诗意的表现力及暗示力而言,却是前两者所不能及的。”的确,舒伯特的音乐既有浪漫主义的诗意,又有古典主义的光明。他第一次把歌曲创作提升到可与交响乐相提并论的历史地位,他的创作进一步实现了音乐从古典向浪漫的过渡,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舒伯特在艺术歌曲的创作领域里开辟了浪漫乐派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
  [2] 朱敬修、唐瑰卿:《外国音乐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 杨俊鹏:《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美学特征》,《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4] 邓小英:《鼎盛期的德奥艺术歌曲》,《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5] 刘进军:《浅谈德奥艺术歌曲的历史演变和对我们的启示》,《人民音乐》,2003年第9期。
  
  作者简介:葛姝亚,女,1979—,河南周口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教学、西方音乐史,工作单位:商丘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