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往今来的数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游戏对于数学教育具有极大的价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而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它不仅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而且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参与学习过程,探索、内化新知识,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我们要从低年级儿童的特点出发,注重课堂的趣味性,充分利用一些游戏,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数学。
一、通过游戏,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巨大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发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而不会感到是种沉重的负担。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好强。他们渴望学习知识,但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他们年龄小,注意力不稳定,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就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无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而游戏,正可以顺应儿童这一心理特点,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游戏中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新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4的认识”时,我创设逛动物园的情景图,并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问:“你能从这些动物中找出数字‘4’吗?”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许多数量是‘4’的东西,如:老虎、大象、熊猫都有4只腿,又如:1只大象有2只耳朵,2只大象有4只耳朵,又如:地上有3只松鼠,樹上有1只松鼠,一共4只松鼠等。这样,不仅儿童饶有兴趣地投入新课学习中去了,而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同时学生的观察力也得到训练和培养。
二、运用游戏,培养合作意识
游戏教学还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游戏,在游戏活动中交流、讨论、自主探索学习成果,共享群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交往、合作能力。在教学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进入游戏角色,获取过程体验。
例如:我在教复习6的加减时,我编排了这样一个游戏:每个学生胸前戴一张卡片,每个卡上写一道6的加减法算式。游戏时,学生手拉手站成一圈,唱儿歌:“小朋友,拍拍手(做拍手动作),围着圆圈走一走(拉手走动),6的小朋友在哪里?”然后,凡是卡上得数是6的小朋友跑到圈中间,回答:“6的小朋友在这里!”(举卡)报卡上的算式和得数。最后,所有卡上得数是6的小朋友唱《找朋友》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再见!”卡上得数是6的小朋友归队,游戏结束。互换卡片后,游戏又重新开始。孩子们在新鲜愉悦的气氛中,经过理性的思考后,积极地去寻找自己的目标,心中的答案。在寻找过程中,有谁找错了,别人就会主动帮助他,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也在潜移默化中被培养起来了。另外,学生在积极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加强了组织和纪律观念,培养了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三、设计游戏,使数学生活化
教育的外延等同于生活,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向生活回归。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课堂学习的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在生活情境中学到数学知识。
在教学“几和第几”时,我让学生模拟人们排队买票的情景,把静止的画面变成生动的场景,变枯燥的图解为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易于感知接受,易于理解内化。还充分利用现场表演的灵活性,请老爷爷买完票后离开,让学生对剩下的4人中重新建立几和第几的关系。既加深了学生对基数与序数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处理现实问题的灵活性与可变性。这样的表演生动、真实,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情趣与算理交融中,让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四、游戏互动,加深师生感情
《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低年级课堂中的游戏教学法,要求教师的身份必须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应该和学生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游戏,融入到学生中去。教师在与学生一起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一旦发生错误,教师不应马上打断,而应在游戏结束之后才予以指正。
例如:我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我设计了“乘车游戏”。游戏之前,教师需要准备一些司机头饰和算式卡片,把它们发到每个学生手中,游戏开始了,得到司机头饰的学生就当小汽车司机,戴上头饰站到指定的地方,我一般也是戴上头饰当“小司机”,每个头饰上写了一个10以内的数,拿到算式卡片的学生就根据自己卡片上的得数去乘坐不同的“汽车”,全部上车之后,由司机验票,乘错车的被罚下车,验票结束之后,司机就带领乘客在音乐声中“坐车”。因为有我的参与,所以孩子们显得特别兴奋,他们都想坐上我的车,都为能跟老师一起做游戏而感到自豪。这样的游戏教学,会使学生与老师更加亲近,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总之,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游戏活动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交替使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游戏,使游戏真正地能刺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课堂教学服务。
一、通过游戏,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巨大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发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而不会感到是种沉重的负担。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胜、好强。他们渴望学习知识,但极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他们年龄小,注意力不稳定,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就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无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而游戏,正可以顺应儿童这一心理特点,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游戏中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新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4的认识”时,我创设逛动物园的情景图,并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问:“你能从这些动物中找出数字‘4’吗?”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许多数量是‘4’的东西,如:老虎、大象、熊猫都有4只腿,又如:1只大象有2只耳朵,2只大象有4只耳朵,又如:地上有3只松鼠,樹上有1只松鼠,一共4只松鼠等。这样,不仅儿童饶有兴趣地投入新课学习中去了,而且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同时学生的观察力也得到训练和培养。
二、运用游戏,培养合作意识
游戏教学还具有较强的教育功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游戏,在游戏活动中交流、讨论、自主探索学习成果,共享群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交往、合作能力。在教学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进入游戏角色,获取过程体验。
例如:我在教复习6的加减时,我编排了这样一个游戏:每个学生胸前戴一张卡片,每个卡上写一道6的加减法算式。游戏时,学生手拉手站成一圈,唱儿歌:“小朋友,拍拍手(做拍手动作),围着圆圈走一走(拉手走动),6的小朋友在哪里?”然后,凡是卡上得数是6的小朋友跑到圈中间,回答:“6的小朋友在这里!”(举卡)报卡上的算式和得数。最后,所有卡上得数是6的小朋友唱《找朋友》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再见!”卡上得数是6的小朋友归队,游戏结束。互换卡片后,游戏又重新开始。孩子们在新鲜愉悦的气氛中,经过理性的思考后,积极地去寻找自己的目标,心中的答案。在寻找过程中,有谁找错了,别人就会主动帮助他,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也在潜移默化中被培养起来了。另外,学生在积极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加强了组织和纪律观念,培养了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三、设计游戏,使数学生活化
教育的外延等同于生活,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向生活回归。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课堂学习的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在生活情境中学到数学知识。
在教学“几和第几”时,我让学生模拟人们排队买票的情景,把静止的画面变成生动的场景,变枯燥的图解为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易于感知接受,易于理解内化。还充分利用现场表演的灵活性,请老爷爷买完票后离开,让学生对剩下的4人中重新建立几和第几的关系。既加深了学生对基数与序数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处理现实问题的灵活性与可变性。这样的表演生动、真实,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情趣与算理交融中,让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四、游戏互动,加深师生感情
《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低年级课堂中的游戏教学法,要求教师的身份必须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应该和学生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游戏,融入到学生中去。教师在与学生一起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一旦发生错误,教师不应马上打断,而应在游戏结束之后才予以指正。
例如:我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我设计了“乘车游戏”。游戏之前,教师需要准备一些司机头饰和算式卡片,把它们发到每个学生手中,游戏开始了,得到司机头饰的学生就当小汽车司机,戴上头饰站到指定的地方,我一般也是戴上头饰当“小司机”,每个头饰上写了一个10以内的数,拿到算式卡片的学生就根据自己卡片上的得数去乘坐不同的“汽车”,全部上车之后,由司机验票,乘错车的被罚下车,验票结束之后,司机就带领乘客在音乐声中“坐车”。因为有我的参与,所以孩子们显得特别兴奋,他们都想坐上我的车,都为能跟老师一起做游戏而感到自豪。这样的游戏教学,会使学生与老师更加亲近,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总之,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游戏活动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学生的手、眼、口、脑等多种感官交替使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游戏,使游戏真正地能刺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课堂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