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周大为:以更酷的方式传播文化

来源 :艺术当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fj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蔚(以下简称“吴”):我们知道在国内注册基金会审批很繁琐,相关政策法规也还不健全,你为什么选择在上海注册Cc基金会?
  周大为(以下简称“周”):首先,我的公司在上海,我也在这里,很多事都在这里做。其次,我相信国内的基金会制度和相关政策总有一天会发生变化。Cc基金会从2014年开始申办,其实是到今年(2016年)才申请下来的。它是在上海市民政局注册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我当初筹备时并没有想清楚要做什么,慢慢研究,慢慢看,到去年(2015年)才有了一个大概的方向。
  吴:Cc基金会目前最主要的方向是什么?
  周:主要还是做基金会该做的事情,遵守基金会的规则。我每年要拿出一部分钱投入到艺术中,包括办展览、支持艺术家的创作,推广中国当代艺术,这些运营成本都是很实际的。基金会的方向之一是侧重以项目的方式,关注个体艺术家。
  吴:能否透露一下基金会每年投入的额度大概是多少?
  周:没有具体的额度,每年按照政府的要求,有一个具体的额度标准,因此金额并不完全由我决定,审核也很严格。
  吴:目前政府对这个基金会有哪些支持或优惠政策7在操作层面会有限制吗?
  周:没有什么特别的支持,捐赠的企业会有一点儿税收优惠,但其实微不足道。限制也不多,主要对钱的来源控制很严格。现在这样做,我可能是吃螃蟹的人,也很痛苦,没什么特别的好处,但是我相信只要品牌做得好,长期做,政府是会支持的。
  吴:Cc基金会的资金来源是什么?
  周:这个基金会是用我的企业和我个人名义申请的,所以一开始的捐赠只能是我和我的企业。当然我也希望能有爱好当代艺术、乐于支持当代艺术的企业和个人参与进来。
  吴:Cc基金会的运营模式是怎样的?
  周:每年我们会先制定下一年的计划和预算,然后向公司申请,公司申请通过后再把这些计划和预算提交政府,审核通过后就要按照计划去实施,一般改动不会太大。
  吴:你对这个基金会有哪些规划?
  周:就是比较单纯地做一些艺术项目,这些艺术项目主要基于我的兴趣爱好和身边的人。我希望能把好的东西带给大家,呈现出来,时间长了可能会出现一种特定的价值观或者气质。另外,Cc作为一个品牌而言,未来也不只有基金会。
  吴:你在项目的选择上有什么倾向和标准?
  周:就是我喜欢,没那么复杂。任何项目,只要我觉得有意思,该投就投,该赞助就赞助。
  吴:会考虑商业回报吗?
  周:不会。这个做不到。
  吴:基金会有收藏方面的考虑吗?
  周:没有。除非有艺术家指定捐赠作品给基金会,基金会本身没有预算来买作品。
  吴:除了基金会,Cc还有哪些部分?能否介绍一下整个Cc的构架?
  周:Cc的构架很简单,一个是基金会,另一个是我正在做的Cc艺术。Cc艺术是一个媒体平台,主要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但它不只是做艺术,更多的是音乐、电影、跨界以及亚文化等。它的目标是让文化,包括综合文化、亚文化以一种更酷的方式和态度传播,让更多年轻人可以接触这些文化,而它未来的方向肯定会商業化。虽然我们做的方式需要更大众化,但是我一直强调文化是不能去精英化的。现在全世界的政治或者文化的趋势都在去精英化,这个时代是精英化的败落,但是文化的核心灵魂还是精英化的,所以我认为这是很危险的。反过来说,任何新的科技和沟通方式的出现,不久就会有一次新的革命发生。这个时代,互联网、自媒体出现了,它们的问题不在于其传播性,而是在于传播的真实性和虚假性的问题。
  吴:面对这些问题,在向大众普及和传播文化艺术的过程中,你认为最关键的是什么?
  周:我可能会真诚地表达我的观点,这些观点能抓住问题的本质与核心。现在的年轻人不在乎体制化,他在乎有个人魅力的东西。如果他认同你这个人的价值观,认为你可以带来持续的知识和价值,他会崇拜你。
  吴:你本人有很好的艺术史背景,一直在收藏,同时也做企业,这种复合的视野和经验对你目前做Cc的工作有何帮助?
  周:没有。我一直不认为这些具体的东西对我有太大的帮助,因为我个人的状态一直是黑洞式的,就是不停地吸收。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因为我读什么而成功,而是因为我有兴趣才去读,因为我喜欢才去做。所以应该说我很幸运,我一直在做我喜欢做的事情。
  吴:从个人收藏、艺术赞助,到创办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ART021)、Cc艺术基金会,除了个人兴趣之外,是什么促使你不断开疆拓土?
  周:因为资源有限,除非你去做初创式的东西,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我一直在思考,一直在做事情。你问我为什么这样做,我真的不知道,但我认为它就是有生存的理由。很多时候,人的生存不是你来选择的,而是这个时机选择了你,同时这又是你喜欢的东西,为什么不坚持下去?艺术其实是一个比较传统的行业,还有很多吃螃蟹的机会,但又因为它是一个小众市场,所以它吃螃蟹的商业价值都不大。
  吴:你对这些尝试有什么目标或愿景吗?
  用:说真的,没有。我比较喜欢未知感,不大喜欢考虑结果,而是对探索的过程感兴趣。如果我设立了一个最终目标,比如我达到了,人生很无趣;我没达到,人生很痛苦,还不如不要去想它。每次走到一个新的阶段,你自然有受到启发,自然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这种感觉不是很舒服吗?但做生意不一样,我做生意必须要有一个数字。
  吴:相对而言,作为这个领域的新人,你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周:人才,没有人才来帮你做这个事。
  吴:能具体谈谈吗?
  周:比如基金会,从管理到运营到推广都需要专业人才。懂艺术的人不一定懂这些东西,懂这些的人不一定懂艺术。再比如媒体,懂自媒体的人不一定懂艺术,懂艺术的人可能看不起自媒体的推广方式。所以人才是最大的挑战,但你又不能不尝试。这个时代最怕的就是你不做。
  吴:目前你的团队配置是怎么样的?
  周:大约十个人左右。我招的人不一定有艺术背景,但是他一定要对文化有兴趣。比如说他可能只是一个素人爱好者,喜欢电影,每年会看很多电影。我认为他首先要有这种激情,其次人品要好,不能太懒。
  吴:这几年上海的私人美术馆、艺博会毫无疑问带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你怎么评价上海的艺术基础建设?
  周:我觉得远远不够。太少了,就那么几个人,我们都很累。所以应该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我永远不是一个会安逸、满足的人,但我永远也不是一个很悲观的人。最坏的时候我也不觉得它很坏,最好的时候我也不认为它很好。所以一定总在进行时,更多的支持总归会更好。比如我做Cc,如果我有一百万粉丝,我能让其中产生0,5%的转化率,也就是让五千人真正投入这个行业,对艺术肯定会有帮助。
  吴:你做ART021是不是也在尝试做这样的转化7你怎么看待这个博览会的定位?
  周:我们尽力做到了促进销售的最好的可能性,吸引了别的博览会在中国不可能带来的客户群,包括我们自己的朋友、有钱人的圈子和明星带来的资源。我一直在说,我们的博览会不是复制巴塞尔的,所以西方画廊不是我们的核心。我们的核心是通过引进最好的国际画廊,促进国内的、亚洲的画廊怎么变得更好。我也很清楚我要支持的是哪些人,就算经济再不好,一家西方画廊都不来,我还是会好好地去支持这些国内的画廊,这才是我的命根。如果藏家现在全部转移到西方画廊,看不起中国的艺术,那中国的艺术就没有希望,没有未来。
  吴:ART021和Cc基金会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周:没有任何关系,各自完全独立。
  吴:Cc基金会未来有什么计划?
  周:3月会在M50的Cc空间做英国艺术家瑞安·甘德(RyanGander)的个展。这是他在中国的第一次个展,展品全部是为这个展览创作的原创作品。ART021的时候,空间会做一个美国艺术家的展览,博览会的室外项目还会关注新一代的年轻艺术家。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