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创建高效课堂是教师在教学中努力达到的目标,也是素质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目标。
笔者认为,要真正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如何在课堂中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能否创建高效课堂的关键。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中学语文小组合作与当堂达标训练”教学模式,谈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体会和做法。
笔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行“中学语文小组合作与当堂达标训练”的教学形式,目的是解决后进生对语文学习一点不懂或是基础很差的实际问题,全面强化听说读写训练,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水平,真正突出实验中学的语文教学特色。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设计的每节课以小组进行会话、表演、讨论、互查,最后归纳总结,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同时优生可以帮助差生,从中又得到巩固,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小组讨论完后,根据时间、内容决定哪些组当堂表演,并且评出优胜者予以鼓励。为了获胜,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自觉预习,及早动手,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成为自觉的行动,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既培养了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又提高了教学成绩。
一、遵循三个原则
1.集零为整,模块推进。把过去两堂课、三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整体安排教学程序,进行“模块”推进,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思考和把握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增强教学的整体性,提高学习效率。
2.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减少教师讲和学生被动听的时间,增加学生说、学生做、学生互动的时间。
3.删去无效环节,减少无效劳动。删去低效无效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行为,如不必要的问答环节、假问题、死问题,做到“三讲、三不讲”。“三不讲”:学生已会的、自己能学会的、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三讲”:易混、易错、易漏点、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学生解决不了的。
二、小组编排
小组一般由4人(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按优到差,或差到优,小组内自己编号,避免了教师参与按成绩排名,打消后进学生积极性的可能)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要重新组合,永远保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学习程度,达到小组之间竞赛的公平性。
三、教学过程操作
1.小组预习。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小组汇报自学情况,各小组的成员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间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巡视和参与,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基本上能正确回答问题,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回答不够完整,这时,教师不能讲解,包办过多,要相信学生,让他们自己设问、答疑。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他“标准答案”,而是设法引导,让他自己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通过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组内同学相互学习,团结协助,共同达到学习的目标。
2.组内互助。小组同学一起交流、互助,实行“人盯人,生帮生”的合作方法。实施过程中,可以不限制学生的互助形式,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克服自我中心。胆怯等不良心理品质。
3.组间互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这样,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的语言技能也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发挥。
4.组间评定。在组间互查之后,教师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个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课内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笔者及时运用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从知识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练习测试。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对其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教师也不急于讲解,而是采取全班讲座的形式,通过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手段解決。“小组合作与当堂达标”教学采用当堂达标检验教学效果的方法,反馈迅速,校正有效,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笔者认为,“小组合作与当堂达标训练教学模式”立足于课堂教学,突出学生自学,组内合作、互助、讨论,组间交流、竞赛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评价学生行为时,不只是依据个体的进步程度,而是注重一个小组的整体进步,每个小组获得的成功都依赖于小组中各个同学的共同努力,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的多边多向的信息传递活动,突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由此在学生中形成互助、互勉、互爱、互尊的良好人际氛围,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发展了学生积极向上、民主科学的良好心理品质。
笔者认为,要真正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如何在课堂中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能否创建高效课堂的关键。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中学语文小组合作与当堂达标训练”教学模式,谈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体会和做法。
笔者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行“中学语文小组合作与当堂达标训练”的教学形式,目的是解决后进生对语文学习一点不懂或是基础很差的实际问题,全面强化听说读写训练,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水平,真正突出实验中学的语文教学特色。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设计的每节课以小组进行会话、表演、讨论、互查,最后归纳总结,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同时优生可以帮助差生,从中又得到巩固,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小组讨论完后,根据时间、内容决定哪些组当堂表演,并且评出优胜者予以鼓励。为了获胜,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自觉预习,及早动手,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成为自觉的行动,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既培养了孩子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又提高了教学成绩。
一、遵循三个原则
1.集零为整,模块推进。把过去两堂课、三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作为一个整体安排教学程序,进行“模块”推进,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思考和把握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增强教学的整体性,提高学习效率。
2.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减少教师讲和学生被动听的时间,增加学生说、学生做、学生互动的时间。
3.删去无效环节,减少无效劳动。删去低效无效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行为,如不必要的问答环节、假问题、死问题,做到“三讲、三不讲”。“三不讲”:学生已会的、自己能学会的、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三讲”:易混、易错、易漏点、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学生解决不了的。
二、小组编排
小组一般由4人(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按优到差,或差到优,小组内自己编号,避免了教师参与按成绩排名,打消后进学生积极性的可能)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要重新组合,永远保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学习程度,达到小组之间竞赛的公平性。
三、教学过程操作
1.小组预习。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小组汇报自学情况,各小组的成员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间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巡视和参与,笔者发现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能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基本上能正确回答问题,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回答不够完整,这时,教师不能讲解,包办过多,要相信学生,让他们自己设问、答疑。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他“标准答案”,而是设法引导,让他自己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通过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组内同学相互学习,团结协助,共同达到学习的目标。
2.组内互助。小组同学一起交流、互助,实行“人盯人,生帮生”的合作方法。实施过程中,可以不限制学生的互助形式,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克服自我中心。胆怯等不良心理品质。
3.组间互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这样,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的语言技能也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发挥。
4.组间评定。在组间互查之后,教师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个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课内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笔者及时运用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从知识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练习测试。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对其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教师也不急于讲解,而是采取全班讲座的形式,通过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手段解決。“小组合作与当堂达标”教学采用当堂达标检验教学效果的方法,反馈迅速,校正有效,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笔者认为,“小组合作与当堂达标训练教学模式”立足于课堂教学,突出学生自学,组内合作、互助、讨论,组间交流、竞赛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评价学生行为时,不只是依据个体的进步程度,而是注重一个小组的整体进步,每个小组获得的成功都依赖于小组中各个同学的共同努力,使教学活动成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之间的多边多向的信息传递活动,突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由此在学生中形成互助、互勉、互爱、互尊的良好人际氛围,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发展了学生积极向上、民主科学的良好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