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时说起现在的小孩子人人手里都拿着iphone、ipad,朋友不禁抱怨起来:“咱们小的时候哪儿有这些东西啊,有玩具就特开心了。”又想起和同学聊起动画片时,同学也会说:“咱们小的时候是不是都特爱看《蜡笔小新》?”我忽然发现,现在大家一说到过去,开头第一句会很自然地说:“咱们小的时候。”
其实,再过若干年,现在的时光,依然可以被将来的我们称为“小的时候”。只是明显地感觉,有些东西慢慢地变了,有些昨天,慢慢地远了。
去年“六一”节,好多同学都围在教室里的电脑前看各种动画片的片头,《葫芦娃》、《哪吒传奇》、《哆啦A梦》、《数码宝贝》……那些都是我们“小时候”的回忆。每换一部片头,都会引起班里的一片大叫,同学们脸上先是充满惊喜,然后会兴奋地和一起大叫的人谈起动画片的内容,有些人还跟着音乐手舞足蹈地边唱边跳。记得当我看到那些片头时,特别激动,甚至心跳都加快了。那令人怀念的旋律、熟悉的画面会勾起我的不少思绪。记得班主任进班后,笑了笑,跟路过教室门口时探头的老师说:“他们过节呢!”那时自己最爱看关凌主持的《卡通世界》。后来又开始看电视剧,喜欢上了赵薇,从《还珠格格》到《京华烟云》,“小燕子”变了,我也变了。还记得在一次小学聚会上,每当一个同学到场,大家就不约而同地鼓掌欢呼,然后热情地握手拥抱,接着就是一起聊小学发生的各种趣事。有一中途转学而走的同学忽然对我冒出一句:“不知道为什么,我印象最深刻的人居然是你。”我当时一怔,虽然只是向她微微一笑,但心中已静静升起一份深深的感动。几年没有联络和见面的人,样貌变了,嗓音变了,曾经腼腆的也关不上话匣子了。欢笑,眼泪,纯真,稚嫩,我们将一个个熟悉的画面珍存在心底,再轻轻吹去上面覆盖的灰尘,小心翻开,于是昔日的读书声和震耳的尖叫又徘徊在耳畔。原来那亲切和熟悉并未随时间消退,而是在重聚后变得更真、更浓。聚会就要结束了,可大家还没聊尽兴,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已经有了说也说不完的回忆。
对于长辈来说,我们永远是他们膝下的孩子。可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又不得不让我们发出感慨,毕竟我们在一天天长大,我们有了“小时候”。
还曾记得,那是刚穿上高中校服不久,在楼道里看到三四个小学生在搬书,于是我和同行的几个同学下意识地走过去帮他们搬,还模仿大人的口气嘱咐他们,要是搬不动就回班再找人,不能逞强呦!我们帮忙搬到教室直到放好码齐。那些小学生齐声说:“谢谢大姐姐!”一瞬间,我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曾经的我们。这样的场景便与我记忆中的画面重叠在一起了。想起以前,总觉得高中很遥远,可现在,又觉得小学很遥远。看来我们距离成年已进入倒计时了。
在高中的这些日子里,最难忘、最怀念、最留恋的,应该算是我参加的学校话剧《无人生还》演出了。记得刚被通知参演话剧排练并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时,内心说不清是兴奋还是不安。因为我渴望在聚光灯下展示自己,却也害怕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的话剧,导演、编剧、演员、剧务,全部是学生,虽然会有老师辅助指导,但我们并没有底气。直到经过无数次的排练,直到互相鼓励着登上舞台,我们才充满着等待久久的自信而从容自如地发挥。那一刻,面对台下坐满的观众,我们忘了紧张,只是尽情地去演,去释放。不会刻意去想下一句台词,下一个动作,一切都是如此自然地展现出来,之前排练时的焦虑、顾忌都抛至脑后。我们缓缓地将故事演绎,把握着全场的气氛和节奏。我们坚信,我们才是舞台的主人。谢幕时,全场掌声雷动,我们走到台前,以最真实的微笑致谢。那一刻,排练时的一幕幕又闪过脑海,令我们幸福地陶醉着、回味着。殊不知,在没有参加这次演出之前,我们这些人是站在台上就不知道手放在哪里,站在聚光灯下就不知道该迈哪条腿的人啊!我终于明白了,这就是蜕变,这就是成长。不论有多少得失,不论结果是什么,我们经历了、理解了、觉醒了、快乐了。至少在这青葱岁月里,我们无忧无虑地走过。
前两天去书店,又忆起自己与书有关的日子:漫画,故事书,言情小说,再到现在的文集,杂志,名著,当然,还有辅导书。在一点点变化吧,从以前是因为好奇去看,到现在看某些文章会产生共鸣,大脑的需求不断变化,思想内容好像也渐渐变充实。屋里的书柜上,早就不见那些封面花花绿绿的书了。有时,甚至还会从妈妈的书柜上取下两本,慢慢地看,细细地想。
从被让座到主动给别人让座,从不明事理到能听懂长辈间的谈话,从依赖到独立,“小时候”这个词,一点一点,逐渐被增添到我们每个人的字典里,它记录一段过去,成为一种话题,还原成一个与现在不同的自己。
如今,很多东西,在我们经过的一分一秒里,承载得越来越多,像春天的嫩芽,夏天的潮水,像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飘雪……
当我们也终于有了“小时候”,我们就有了回忆,就有了变化。回忆有好有坏,或美丽,或遗憾,它也许是一份会让人落泪的礼物,也许是一道悄然溜走的风景……但变化是一样的,相信我们每个人在回忆面前,都会做出同样的决定,那就是:选择长大。
责任编辑/齐 欣
其实,再过若干年,现在的时光,依然可以被将来的我们称为“小的时候”。只是明显地感觉,有些东西慢慢地变了,有些昨天,慢慢地远了。
去年“六一”节,好多同学都围在教室里的电脑前看各种动画片的片头,《葫芦娃》、《哪吒传奇》、《哆啦A梦》、《数码宝贝》……那些都是我们“小时候”的回忆。每换一部片头,都会引起班里的一片大叫,同学们脸上先是充满惊喜,然后会兴奋地和一起大叫的人谈起动画片的内容,有些人还跟着音乐手舞足蹈地边唱边跳。记得当我看到那些片头时,特别激动,甚至心跳都加快了。那令人怀念的旋律、熟悉的画面会勾起我的不少思绪。记得班主任进班后,笑了笑,跟路过教室门口时探头的老师说:“他们过节呢!”那时自己最爱看关凌主持的《卡通世界》。后来又开始看电视剧,喜欢上了赵薇,从《还珠格格》到《京华烟云》,“小燕子”变了,我也变了。还记得在一次小学聚会上,每当一个同学到场,大家就不约而同地鼓掌欢呼,然后热情地握手拥抱,接着就是一起聊小学发生的各种趣事。有一中途转学而走的同学忽然对我冒出一句:“不知道为什么,我印象最深刻的人居然是你。”我当时一怔,虽然只是向她微微一笑,但心中已静静升起一份深深的感动。几年没有联络和见面的人,样貌变了,嗓音变了,曾经腼腆的也关不上话匣子了。欢笑,眼泪,纯真,稚嫩,我们将一个个熟悉的画面珍存在心底,再轻轻吹去上面覆盖的灰尘,小心翻开,于是昔日的读书声和震耳的尖叫又徘徊在耳畔。原来那亲切和熟悉并未随时间消退,而是在重聚后变得更真、更浓。聚会就要结束了,可大家还没聊尽兴,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已经有了说也说不完的回忆。
对于长辈来说,我们永远是他们膝下的孩子。可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又不得不让我们发出感慨,毕竟我们在一天天长大,我们有了“小时候”。
还曾记得,那是刚穿上高中校服不久,在楼道里看到三四个小学生在搬书,于是我和同行的几个同学下意识地走过去帮他们搬,还模仿大人的口气嘱咐他们,要是搬不动就回班再找人,不能逞强呦!我们帮忙搬到教室直到放好码齐。那些小学生齐声说:“谢谢大姐姐!”一瞬间,我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曾经的我们。这样的场景便与我记忆中的画面重叠在一起了。想起以前,总觉得高中很遥远,可现在,又觉得小学很遥远。看来我们距离成年已进入倒计时了。
在高中的这些日子里,最难忘、最怀念、最留恋的,应该算是我参加的学校话剧《无人生还》演出了。记得刚被通知参演话剧排练并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时,内心说不清是兴奋还是不安。因为我渴望在聚光灯下展示自己,却也害怕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的话剧,导演、编剧、演员、剧务,全部是学生,虽然会有老师辅助指导,但我们并没有底气。直到经过无数次的排练,直到互相鼓励着登上舞台,我们才充满着等待久久的自信而从容自如地发挥。那一刻,面对台下坐满的观众,我们忘了紧张,只是尽情地去演,去释放。不会刻意去想下一句台词,下一个动作,一切都是如此自然地展现出来,之前排练时的焦虑、顾忌都抛至脑后。我们缓缓地将故事演绎,把握着全场的气氛和节奏。我们坚信,我们才是舞台的主人。谢幕时,全场掌声雷动,我们走到台前,以最真实的微笑致谢。那一刻,排练时的一幕幕又闪过脑海,令我们幸福地陶醉着、回味着。殊不知,在没有参加这次演出之前,我们这些人是站在台上就不知道手放在哪里,站在聚光灯下就不知道该迈哪条腿的人啊!我终于明白了,这就是蜕变,这就是成长。不论有多少得失,不论结果是什么,我们经历了、理解了、觉醒了、快乐了。至少在这青葱岁月里,我们无忧无虑地走过。
前两天去书店,又忆起自己与书有关的日子:漫画,故事书,言情小说,再到现在的文集,杂志,名著,当然,还有辅导书。在一点点变化吧,从以前是因为好奇去看,到现在看某些文章会产生共鸣,大脑的需求不断变化,思想内容好像也渐渐变充实。屋里的书柜上,早就不见那些封面花花绿绿的书了。有时,甚至还会从妈妈的书柜上取下两本,慢慢地看,细细地想。
从被让座到主动给别人让座,从不明事理到能听懂长辈间的谈话,从依赖到独立,“小时候”这个词,一点一点,逐渐被增添到我们每个人的字典里,它记录一段过去,成为一种话题,还原成一个与现在不同的自己。
如今,很多东西,在我们经过的一分一秒里,承载得越来越多,像春天的嫩芽,夏天的潮水,像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飘雪……
当我们也终于有了“小时候”,我们就有了回忆,就有了变化。回忆有好有坏,或美丽,或遗憾,它也许是一份会让人落泪的礼物,也许是一道悄然溜走的风景……但变化是一样的,相信我们每个人在回忆面前,都会做出同样的决定,那就是:选择长大。
责任编辑/齐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