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邱时梅进行了胃镜、大肠镜和钡餐等一系列痛苦的检查,仍然无法找到病变的准确位置。如今这粒“胶囊”不仅查出了病灶,而且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2005年7月的一个早晨,55岁的邱时梅吞服了一粒直径11毫米、长25.4毫米的“胶囊”。几秒钟后,在远端的显示器上出现了清晰的图像。2小时后,监测的医生在邱时梅小肠的内壁上找到了一块隆起的病灶。
在这之前,邱时梅经历了胃镜、大肠镜和钡餐等痛苦的检查,仍无法找到病变的准确位置。这粒“胶囊”不仅查出了病灶,而且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不久,邱时梅进行了部分肠道切除手术。半年后,她完全恢复了正常生活。
这粒闪光的“胶囊”,其实就是一个“智能机器人”,为了让它拥有“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般的神通,重庆金山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王金山带着他的团队苦苦奋战了3年。
欲圆儿时“科研梦”
靠经营传统产业起家的王金山,1993年与朋友合伙成立皇城装饰工程公司,专做工程装修。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的王金山把文学和美学的价值渗透到工程装修,利用这种业界独一无二的“模式”,他获得了成功。5年后,公司被评为重庆私营企业50强,年营业额上亿元。
但王金山的梦想并不是当一个装饰公司老板,而是搞科研。
“初二时,我折腾了一学期,搞出了一个利用沼气、石棉网照明的小玩意,同学们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我。从那以后,我心里就埋下了一个科研梦……”王金山说。
为寻求合作伙伴,王金山风尘仆仆地往返于众多招商活动之间。在一次招商会上,他邂逅了现任金山公司技术总监的李向东,两人一拍即合。李向东告诉王金山,高科技产业不是“今天投资,明天就可以赚钱”的,它有风险,还有可能血本无归!
执拗的王金山表示,再难,也一定要搞。他当即诚邀李向东加盟。见王金山如此坚定,李向东二话没说,加入了他的团队。1998年,金山科技公司应运而生。
蛰伏市场锁“胶囊”
王金山明白,自己只是一介文人,要做科研,绝对是彻头彻尾的“门外汉”。
怎么办?他主动到市科委问计。一位领导语重心长地说:“做高科技投资项目,要有胆识,还要做大量的调研。”
被“高人”指点后,王金山开始了一项长达一年多的市场调研。渐渐地,他们将目光锁定在了“胶囊内镜”项目上。
选中这个项目有些巧合。当时,他爷爷患食道癌,每每胃镜检查时,痛苦万分。医生说,由于发现太晚,现代科技无能为力。王金山只能眼巴巴看着爷爷去世。这给王金山打击很大,也激发了他的灵感:要是能发明一种没有痛苦的检测设备,早点探测出癌变病灶,爷爷也不会这么早离去。
通过查阅国外资料,王金山惊喜地发现,这种仪器叫“胶囊内镜”,其实就是一台“智能机器人”,而这种仪器的基础是MEMS(微电机系统),在这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另一条信息令王金山欣喜地看到了巨大的商机:目前我国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超过13%,患者总人数超过1.5亿人,并且还有逐年上升之势。
强烈的爱国心和难得的商机令王金山异常兴奋,对,就做这个项目!
王金山开始了探索之旅。他出国考察,积极参加全球MEMS高峰会,与欧洲的MEMS研究机构建立联系以了解技术最新动向。所有能够搜集到的关于MEMS的技术资料,他都千方百计弄到手。
当时,王金山还在重庆大学攻读MBA,上课期间,他把自己的MEMS投资方案搬到课堂上和教授、同学们一起讨论。不到半年,研究方案摞起来有一尺多高。
前期工作完成后,王金山便着手研制,这时,资金又成了一只巨大的拦路虎。
“生死状”揽下巨资
2001年春节后,他把股东们召集起来,宣布自己要搞科研项目,听到这个消息,股东们当场拍桌子:“搞这个,我们马上退股!”
其实股东们的担忧不无道理。由于这个科研项目风险大,当时,国内尚无一家企业敢投钱开发。股东们认为,这不是拿钱去打水漂吗?
王金山毅然立下“生死状”:“这样吧,我自己出600万元赌一把,赢了算大家的,亏了算我的。”见王金山如此执着,股东们再也没有理由说“不”了。
但几百万元对于一个大型科研项目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一年时间,钞票“烧”完了,而项目才刚开了头,若要继续研发,还需要2000万元资金。
王金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作为董事长,他必须为股东们着想;可他又不想将他的“科研梦”止步于半路。而此刻,股东们的心也凉了半截,当着他说起了风凉话:“你就像《等待戈多》里的主角,等来等去都不知道自己在等什么!”
关键时刻,王金山又下了一步险棋:再投2000万元!股东会上,他向股东们问了两个问题:“我若再继续投资,第一,现在的公司会不会垮?第二,你们的生存有没有问题?”
沉默半晌,股东们不约而同地给出了一个答案:“不会!”
王金山的魄力和决心再一次让股东们心悦诚服。
神奇“胶囊”展翅飞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王金山要做“OMOM胶囊内镜”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国家科技部。经充分论证,2002年9月,科技部将该计划列入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计划项目。
一下子峰回路转,在国家和重庆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他们的研究渐入佳境。但是,外界越关注,国家越资助,他们的压力就越大,因为他们明白,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着国家的荣辱。
研发期间,王金山整夜睡不着觉。朋友们劝他:“钱已经挣够了,你又不愁吃喝,何苦还要自寻烦恼呢?”但王金山偏不信这个邪,外国人能弄出来,中国人也一定能!
经过3年攻坚,2004年,第一代“胶囊”诞生了!此前,只有以色列研制出同类产品,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尚处于投巨资研究阶段。为了验证产品的性能,王金山和李向东当着众人的面相继把“胶囊”吞了下去,在别人的担心中,他们显得很自信:“我们相信自己,更相信我们的科技!”
2004年6月,产品通过了科技部专家验收,并被西南信息中心专利查新检索确认为“属国内独创,技术达到先进水平”。2005年3月,金山公司生产的“胶囊”拿到了国家颁发的市场准入许可证。“那一刻,我和全公司上百名员工都激动得哭了。”说起这事,王金山仍显得很激动。
“胶囊内镜”一炮走红,并迅速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各大型医院投入使用,仅2005年,金山公司就进账过亿元。尽管如此,王金山仍不满足,他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在未来3年里,我们要给‘胶囊’造出一对‘手脚’来,不但要它能看病,还要能治病。力争在2010年销售突破30亿元,将其打造为世界级的消化内镜品牌。”
2005年7月的一个早晨,55岁的邱时梅吞服了一粒直径11毫米、长25.4毫米的“胶囊”。几秒钟后,在远端的显示器上出现了清晰的图像。2小时后,监测的医生在邱时梅小肠的内壁上找到了一块隆起的病灶。
在这之前,邱时梅经历了胃镜、大肠镜和钡餐等痛苦的检查,仍无法找到病变的准确位置。这粒“胶囊”不仅查出了病灶,而且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不久,邱时梅进行了部分肠道切除手术。半年后,她完全恢复了正常生活。
这粒闪光的“胶囊”,其实就是一个“智能机器人”,为了让它拥有“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般的神通,重庆金山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王金山带着他的团队苦苦奋战了3年。
欲圆儿时“科研梦”
靠经营传统产业起家的王金山,1993年与朋友合伙成立皇城装饰工程公司,专做工程装修。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的王金山把文学和美学的价值渗透到工程装修,利用这种业界独一无二的“模式”,他获得了成功。5年后,公司被评为重庆私营企业50强,年营业额上亿元。
但王金山的梦想并不是当一个装饰公司老板,而是搞科研。
“初二时,我折腾了一学期,搞出了一个利用沼气、石棉网照明的小玩意,同学们都用羡慕的眼光看着我。从那以后,我心里就埋下了一个科研梦……”王金山说。
为寻求合作伙伴,王金山风尘仆仆地往返于众多招商活动之间。在一次招商会上,他邂逅了现任金山公司技术总监的李向东,两人一拍即合。李向东告诉王金山,高科技产业不是“今天投资,明天就可以赚钱”的,它有风险,还有可能血本无归!
执拗的王金山表示,再难,也一定要搞。他当即诚邀李向东加盟。见王金山如此坚定,李向东二话没说,加入了他的团队。1998年,金山科技公司应运而生。
蛰伏市场锁“胶囊”
王金山明白,自己只是一介文人,要做科研,绝对是彻头彻尾的“门外汉”。
怎么办?他主动到市科委问计。一位领导语重心长地说:“做高科技投资项目,要有胆识,还要做大量的调研。”
被“高人”指点后,王金山开始了一项长达一年多的市场调研。渐渐地,他们将目光锁定在了“胶囊内镜”项目上。
选中这个项目有些巧合。当时,他爷爷患食道癌,每每胃镜检查时,痛苦万分。医生说,由于发现太晚,现代科技无能为力。王金山只能眼巴巴看着爷爷去世。这给王金山打击很大,也激发了他的灵感:要是能发明一种没有痛苦的检测设备,早点探测出癌变病灶,爷爷也不会这么早离去。
通过查阅国外资料,王金山惊喜地发现,这种仪器叫“胶囊内镜”,其实就是一台“智能机器人”,而这种仪器的基础是MEMS(微电机系统),在这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另一条信息令王金山欣喜地看到了巨大的商机:目前我国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超过13%,患者总人数超过1.5亿人,并且还有逐年上升之势。
强烈的爱国心和难得的商机令王金山异常兴奋,对,就做这个项目!
王金山开始了探索之旅。他出国考察,积极参加全球MEMS高峰会,与欧洲的MEMS研究机构建立联系以了解技术最新动向。所有能够搜集到的关于MEMS的技术资料,他都千方百计弄到手。
当时,王金山还在重庆大学攻读MBA,上课期间,他把自己的MEMS投资方案搬到课堂上和教授、同学们一起讨论。不到半年,研究方案摞起来有一尺多高。
前期工作完成后,王金山便着手研制,这时,资金又成了一只巨大的拦路虎。
“生死状”揽下巨资
2001年春节后,他把股东们召集起来,宣布自己要搞科研项目,听到这个消息,股东们当场拍桌子:“搞这个,我们马上退股!”
其实股东们的担忧不无道理。由于这个科研项目风险大,当时,国内尚无一家企业敢投钱开发。股东们认为,这不是拿钱去打水漂吗?
王金山毅然立下“生死状”:“这样吧,我自己出600万元赌一把,赢了算大家的,亏了算我的。”见王金山如此执着,股东们再也没有理由说“不”了。
但几百万元对于一个大型科研项目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一年时间,钞票“烧”完了,而项目才刚开了头,若要继续研发,还需要2000万元资金。
王金山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作为董事长,他必须为股东们着想;可他又不想将他的“科研梦”止步于半路。而此刻,股东们的心也凉了半截,当着他说起了风凉话:“你就像《等待戈多》里的主角,等来等去都不知道自己在等什么!”
关键时刻,王金山又下了一步险棋:再投2000万元!股东会上,他向股东们问了两个问题:“我若再继续投资,第一,现在的公司会不会垮?第二,你们的生存有没有问题?”
沉默半晌,股东们不约而同地给出了一个答案:“不会!”
王金山的魄力和决心再一次让股东们心悦诚服。
神奇“胶囊”展翅飞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王金山要做“OMOM胶囊内镜”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国家科技部。经充分论证,2002年9月,科技部将该计划列入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计划项目。
一下子峰回路转,在国家和重庆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他们的研究渐入佳境。但是,外界越关注,国家越资助,他们的压力就越大,因为他们明白,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着国家的荣辱。
研发期间,王金山整夜睡不着觉。朋友们劝他:“钱已经挣够了,你又不愁吃喝,何苦还要自寻烦恼呢?”但王金山偏不信这个邪,外国人能弄出来,中国人也一定能!
经过3年攻坚,2004年,第一代“胶囊”诞生了!此前,只有以色列研制出同类产品,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尚处于投巨资研究阶段。为了验证产品的性能,王金山和李向东当着众人的面相继把“胶囊”吞了下去,在别人的担心中,他们显得很自信:“我们相信自己,更相信我们的科技!”
2004年6月,产品通过了科技部专家验收,并被西南信息中心专利查新检索确认为“属国内独创,技术达到先进水平”。2005年3月,金山公司生产的“胶囊”拿到了国家颁发的市场准入许可证。“那一刻,我和全公司上百名员工都激动得哭了。”说起这事,王金山仍显得很激动。
“胶囊内镜”一炮走红,并迅速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各大型医院投入使用,仅2005年,金山公司就进账过亿元。尽管如此,王金山仍不满足,他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在未来3年里,我们要给‘胶囊’造出一对‘手脚’来,不但要它能看病,还要能治病。力争在2010年销售突破30亿元,将其打造为世界级的消化内镜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