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况转播新中国大阅兵的难忘经历

来源 :档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9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历史上,运用广播电视手段对四次大阅兵的实况转播,其历程艰辛而辉煌,令人难忘!
  
  (1)
  
  新中国建立以来共举行过13次国庆阅兵,其中影响较大且最具代表意义的是开国大典、建国10周年、35周年和50周年的4次大阅兵。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首次举行阅兵式。这次阅兵活动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后第一次军事盛典。当时还没有电视。9月30日,刚入城不久的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就向全国听众、新华社、各报社发出预告:第二天下午三点钟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祝大会及共和国大阅兵,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将对此进行同步广播。
  这样的节目叫什么名称呢?电台的负责同志想出了一个很形象的名称:“实况广播”。这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覆盖960万平方公里的转播。转播使用的机器为250瓦,功率仅是后来机器的四分之一,临时转播机房设在天安门城楼西侧的拐角处,而发射机房设在天安门城楼前金水河的一侧临时搭的木板小屋。
  当时设备简陋,只有一个喇叭的普通扩音器,音量相当小,而参加“开国大典”的将有30万人,显然不能适应需要。1940年曾参与创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军委三局九队队长傅英豪,想了一个办法,设计、制作了一种大型扩音器,把9只喇叭焊接在一块金属板上,形成强大的音量,大家把它称为“九头鸟”。有关部门在天安门广场架设了好几个“九头鸟”,从而解决了扩音器的问题。
  
  还有一个大难题,就是设备只能把天安门广场以内的音响转播出去,一旦出了天安门广场,远处的音响就无法传回设在天安门城楼下面的机房了。可是,朱德总司令检阅部队的时候,将要乘阅兵车从天安门广场中央驶向东长安街,到了街的尽头以后,再返回天安门广场。工程师黄云想了一个办法,在朱德总司令乘坐的阅兵车的挡风玻璃上安装一个话筒,用一根线连接到汽车尾部的一个小喇叭上,然后在记者和技术员乘坐的采访车上,安装一部钢丝录音机,尾随朱德的检阅车录音。
  播音的话筒,原来是放在天安门城楼走廊的最两端。可是,这天参加观礼的人太多,一直排到了走廊的东西两端。而且人声鼎沸,他们只好把播音话筒移到天安门城楼西侧的平台上。站在话筒前面工作的有胡若木、杨兆麟、丁一岚、齐越四个人。胡若木和杨兆麟事前进行了采访,具体了解庆典的程序,用手指点或者点头示意,告诉丁一岚、齐越现在应该播出哪一段,男声和女声轮换。他们4个人配合默契,工作很顺利。
  10月1日下午2时左右,播音员丁一岚和齐越来到天安门城楼,肃立在城楼西侧的话筒前,一副临战姿态。下午3时正,开国大典隆重开始,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开会。毛泽东走到麦克风前面,用洪亮的声音向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顿时,广场上再次欢声雷动,情绪激昂。播音员热情洋溢地交替朗读广播稿,把眼前激动人心的情景向亿万听众发布出去。远在海外的中华儿女也一样真真切切地听到林伯渠宣布:“奏国歌,请毛主席升国旗”。
  毛泽东按动电钮,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亲手升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第一面五星红旗。全场肃立,经历这激动人心的一刻。紧接着,在军乐声中,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28年历程的54门礼饱齐鸣28响,把开国大典推向了高潮。
  国歌声中,丁一岚望着冉冉升起的国旗,欢快地告诉听众:“国旗在人民首都的晴空迎风招展……五星红旗将永远飘扬在人民祖国的大地上!”这一声感慨万端的介绍,不知引得多少“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流下热泪。
  升旗结束后,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读完毕,开国大典的重头戏——阅兵式开始。只见朱德身着军装,走下天安门城楼,乘敞篷车威风凛凛地通过金水桥。迎候在桥南的聂荣臻致军礼并报告:“受阅的陆海空代表部队均已准备完毕,请总司令检阅!”
  在聂荣臻总指挥的陪同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检阅了各兵种部队。回到天安门城楼后,朱德宣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检阅式完毕,分列式开始。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现场播音员齐越和丁一岚在露天播音台前,面对仅有的两架麦克风,播出了震撼世界的阅兵实况转播解说。当盛大阅兵式开始时,齐越和丁一岚一个兵种一个兵种地向听众作介绍,军乐声、飞机声、坦克声、马蹄声,甚至刷刷的脚步声,通过无线电波,传遍中华大地。
  从此以后,实况广播(又叫“现场直播”)被广播、电视普遍地采用并作为一种广播电视节目最有特色的样式深得观众喜爱。人们足不出户,就可知天下事了。
  
  (2)
  
  1959年10月1日,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的大喜日子,首都举行盛大庆祝游行和第11次阅兵式。为此,中共中央邀请苏联等11个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率领的党政代表团和日本、印度等60个国家的共产党代表团参加中国国庆活动。这次国庆阅兵的规模远远超过了此前任何一次国庆阅兵。
  当时,除了广播实况转播外,刚满一周岁的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尝试对北京地区做电视实况转播。年轻的电视台记者们扛着笨重的前苏联生产的摄像机,步行到天安门广场,拍摄大阅兵及群众游行的盛大庆祝场面。当时全北京所拥有的黑白电视机也是有数的。
  这天上午10时,北京天安门广场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群情振奋。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林彪,在阅兵总指挥杨勇陪同下检阅各部队。这次阅兵,受阅武器装备基本上是国产的,标志着中国军队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大大拓宽了的天安门广场上,15个徒步方队、14个车辆方队和6个空中梯队组成的阅兵队伍共11018人接受了毛泽东等的检阅。受阅部队官兵身着新式军服,佩戴军衔,英姿飒爽。
  在阅兵时,毛泽东与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赫鲁晓夫并排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庆典空前隆重,毛泽东的心情却不很愉快。原来,这时候,一方面中国国内经济正处于十分困难时期,而另一方面原本答应给予中国核武器技术援助的苏联却突然变卦。这一年6月,苏联通知中国,在核武器技术援助方面要“推迟两年”。而就在这次国庆阅兵的时候,赫鲁晓夫在天安门城楼上对毛泽东说,准备撤回在华专家,并不再提供核技术帮助。
  城楼上的毛泽东听到这话,只是淡淡地回答了一句“那也好”,随后便同身边的另一位外宾胡志明谈笑去了,似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其实,毛泽东已经下定决心。中国要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弹。他随后在一次党内会议上说道:“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很 难还的,”
  阅兵,是人民解放军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向全国人民汇报武装力量建设的新成就。共和国成立10周年,即便当时中国没有核武器,中国的主权和神圣领土也没有人敢于觊觎或侵犯。
  
  (3)
  
  1984年10月1日,共和国举行第12次国庆大阅兵。
  此次国庆阅兵,是中国人民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内乱之后,全面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形势下举行的。是继1959年国庆后,24年来第一次盛大的国庆阅兵。此时,改革开放后的老百姓已拥有电视机,兵强马壮的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不负众望,实况转播了首都庆祝建国35周年的阅兵仪式、群众游行和联欢晚会的盛况。
  邓小平复出后,即指示总参谋长杨得志:“要恢复阅兵,它对培养部队作风有实际意义,不能说阅兵、搞分列式就是形式主义,队列出战斗力。”于是,在华北实兵演习的基础上,中共中央决定,1984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国庆35周年阅兵。
  10月1日,国庆节到来了,35万盆鲜花把北京装饰得分外美丽。天安门广场是花和红旗的海洋,广场上的10万名男女青年不断地举起花和彩旗。天安门城楼修缮一新,金碧辉煌,14个巨大的宫灯挂在城楼上。城墙中央,悬挂着毛泽东的巨幅画像。阅兵部队已在夜里集结在东长安街上,等待军委主席检阅。
  10时整,北京市市长庄严宣布:“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大会开始。”1200人组成的军乐队,在广场北侧的正中央奏起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礼炮声隆隆响起,万人仰头肃立,向国旗致敬。
  国歌的旋律刚完,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乘黑色敞篷轿车出了天安门城楼,停在金水桥南头。他身穿深灰色中山服,扶着车上的栏杆,站在车上。阅兵总指挥秦基伟乘着黑色敞篷车从东长安街徐徐驶来,在金水桥头停住。秦基伟向邓小平行了个庄严的军礼,大声报告:“军委主席: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阅兵式受阅部队列队完毕,请检阅。阅兵总指挥秦基伟。”
  邓小平听完报告,命令开始检阅。他的车在前,秦基伟的车在稍后一旁随行。邓小平不断向指战员们问候:“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车子附近的方队官兵则高呼“首长好!”“为人民服务”,并向军委主席行注目礼。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各有一名记者上了敞篷摄影车,该车和邓小平阅兵车同步行驶。可以一路不停地摄影。
  中央电视台有200多人直接参加了电视实况转播的采制工作,出动了电视转播车、移动拍摄车、声音系统车、升降车、发电车、灯光车等共20多辆。在天安门广场装了22台摄像机,再加上广场里的8组ENG和广播大厦10楼直播中心的两台摄像机,一共是32台。还有几十个话筒,十几套微波传送接收设备和可以用公里计算总长度的电缆,构成了天安门的电视直播系统。
  阅兵当天,两名中央台摄像在位于华表下边的一辆高高的吊臂车上拍摄,那是整个天安门最好的拍摄位置。在狭小的车上为了记录目不暇接的历史画面,中央台摄像不吃不喝站了好几个小时,捕捉到“小平您好”那个珍贵瞬间。
  此次转播,更注重图像和声音的有机结合,并穿插了有关资料片断和其它城市的情况,突破了现场实况。
  
  (4)
  
  1999年10月1日,场面极其宏伟壮观的第13次国庆阅兵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以庆祝祖国50年华诞。此次阅兵,被誉为“盛大的世纪阅兵式”,其规模和阵容,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在世界上亦堪称绝无仅有。在电视尚未普及的1984年,许多人只能从后来的电影中重温35周年阅兵的威武。可是1999年的大阅兵就大不一样了,不仅中国人在看。外国人也在看。
  阅兵前夜,一场大雨让阅兵总指挥、北京军区司令员李新良一夜未眠。10月1日凌晨,李新良与万名阅兵官兵冒雨进城。到了早上,北京碧空如洗,李新良如释重负。
  上午10时,江泽民主席在李新良总指挥的陪同下,乘敞篷车检阅了部队。并在天安门城楼发表讲话,检阅了由42个威武雄壮、军容严整、装备精良、精神抖擞的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和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组成的地面方队。
  此次阅兵与15年前的国庆阅兵相比,国防科技含量增大,高科技武器装备已开始成为主战武器。而这些武器装备绝大部分为中国自己制造。改革开放新时期诞生的陆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武警特警、预备役等部队第一次出现在受阅部队中。
  那天现场有1800名记者,外国记者730名,26家电视机构现场直播。共和国第13次阅兵式直播,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调集各路精兵强将,为实况转播国庆50周年盛大阅兵式做全方位部署,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把盛大阅兵式的盛况传播到千家万户和世界各地。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是教师导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生动,能否焕发学生的活
中学教学形式虽然可以多种多样,但课堂教学仍然是现阶段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足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那么,在地理课教学中,怎样才能打破各种局限,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的能力得
随着农网的不断完善,县级电网对自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文章介绍了一种通信管理机在变电站自动化改造中的应用及其配置方法。它可以提高变电站的自动化水平,对于县级电网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