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传统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Kümmell病的比较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bushila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改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与传统PKP治疗Kümmell病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57例单节段行PKP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改良PKP组(36例)和传统PKP组(21例)。改良PKP组:男24例,女12例;年龄(73.9±9.4)岁;病程(2.2±1.5)个月;损伤部位:胸椎20例,腰椎16例。传统PKP组:男15例,女6例;年龄(72.6±11.9)岁;病程(1.8±1.1)个月;损伤部位:胸椎10例,腰椎1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 d、1个月、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前缘、中线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与术后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伤口感染、肺栓塞、骨水泥中毒反应、死亡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PKP组的骨水泥渗漏率[33.3%(9/27)]低于PKP组[52.4%(1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 d、术后1个月两组间VAS评分、ODI评分、伤椎前缘、中线高度、伤椎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较术前好转;但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改良PKP组各项指标优于传统PK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相比传统PKP,改良PKP治疗Kümmell病更安全、有效。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后出现严重肺损伤的诊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1例MM患者接受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肺损伤的诊治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58岁,在明确诊断为MM(λ轻链型)治疗后出现硼替佐米相关肺损伤,表现为胸闷、气促、呼吸衰竭,胸部CT提示双肺广泛斑片状改变,经糖皮质激素、高通量吸氧治疗后好转。结论硼替佐米相
目的探讨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合并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肿瘤医院诊治的1例T-LGLL合并GBS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者,男性,66岁,淋巴细胞增高15年未行特殊治疗,确诊T-LGLL后,予环孢素A(CsA)+甲氨蝶呤(MTX)方案化疗,化疗中患者红细胞计数降低,减量CsA同时给予泼尼松治疗,后因患者不耐受,调整为环磷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动态监测在急性白血病(AL)患者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8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AL患者187例,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90名作为健康对照。于患者初诊期、缓解期、复发期检测血清sIL-2R、SDF-1α水平,分析二者动态监测的临床价值。结果187例AL患者经化疗后完全缓解135例(7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标本中bcl-2、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的表达和相互关系,及其与DLBCL患者化疗效果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年5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82例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中bcl-2、PD-1、PD-L1的表达,分析三者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DLBCL
目的观察硼替佐米每周1次用药方案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50例接受以硼替佐米为基础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的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用药频次不同分为每周1次用药方案组(观察组,21例)及每周2次用药方案组(对照组,2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前2个疗程总有效率为23.8%(5/21),低于
目的探讨miRNA-181b(miR-181b)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预后因素的相关性及预测的miR-181b靶基因主要生物学功能,评价miR-181b对MDS风险预测能力。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9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符合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的131例MDS患者的骨髓样本,同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血常规检查、血液疾病相关基因检测结果等,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荧光
目的探讨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HGBL)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的变化,为其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至2018年苏北人民医院收治的4例HGB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其免疫表型。结果HGBL的肿瘤细胞呈弥漫性分布,细胞较大,核仁明显,可见"星空"现象。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B细胞标志阳性,bcl-2阳性表达,Ki-67增殖指数高,c-myc高表达。结论HGB
目的提高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中枢神经系统急变期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CML髓外中枢神经系统急变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骨髓为CML慢性期,临床表现为反复头痛、恶心、呕吐,影像学检查示颅内多发占位,后经颅内肿块病理活组织检查及脑脊液检查确诊为CML中枢神经系统急变期。结论CML中枢神经系统急变期临床罕见,发病率低,预后极差,免疫组织化学、细胞形
目的探讨RAF抑制剂SB590885、JAK抑制剂AZD1480、PI3K-mTOR双靶点抑制剂BEZ235等BCR-ABL下游通路抑制剂体外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细胞的作用及BEZ235对CML细胞增殖、凋亡及伊马替尼敏感性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药物处理K562细胞,采用MTS法检测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计算各药物48 h半数抑制浓度(IC50);采用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
目的了解三角韧带深层损伤对PER型踝关节骨折中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手术治疗的50例PER Ⅲ度或Ⅳ度骨折患者。其中男37例,女13例;年龄16~68岁,平均30.2岁。根据踝关节内侧损伤类型分为两组:未修复组为内踝三角韧带深层损伤且无内踝骨折患者,未行三角韧带修复手术,共28例;对照组为内踝丘上骨折且三角韧带深层完整患者,行内踝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