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科学的核心和结晶。开展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把教育现代化引入课堂教学的重要方面和内容。CAI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平面性的教学方式转化成图、音、像、影、文字等相结合的多媒体动态形式和立体式教学,令单纯依靠教师的语言表达和板书来传达信息的传统教学方式相形见绌。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这也决定了现代的语文教学运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既是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又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追求。
合理运用CAI,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多媒体显示出来,加强学生感知材料的直观性、深刻性,为突破难点创造良好的氛围,达到多媒体课件画龙点睛的功效。但是,有些教师陷入了“没有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就无法体现崭新的教学理念”的误区,往往费尽心思制作“色彩艳丽,画面迷人”的多媒体课件来为课堂制造声势,结果反倒画蛇添足。为此,笔者认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中学语文教学应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处理好“主教”与“助教”的关系
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教学的主宰,所以不能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教师的主导地位,更不能代替学生的主体地位。近日,听一位教师上公开课,颇有感触。在教学古代散文《登泰山记》时,教师准备了录音机、VCD光盘、投影胶片等教具,将学生带入多媒体教室,从导入到介绍作者,教师拼命点鼠标,忙碌链接,正课“千呼万唤始出来”,教学时间已过半。整节课上,教师忙前忙后,没来得及讲解,学生看了“电影”,没读、没思、没写,将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学得面目全非。
殊不知,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师生与作者的情感交流过程。在教学中,要通过教师主导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为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服务,但不是教学的主宰。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一定要有目的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达成教学目标要恰如其分,切忌游戏化,盲目搞教材搬家。
处理好“直观演示”与“思维培养”的关系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在于能传递大量的信息,节省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快课堂进程,增大课堂容量。同时,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的动态图画,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全面、更深刻,并用它们进行交互式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信息非常丰富,形象性大大加强,同时不容易产生疲劳感,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这样做也极容易将知识一览无余地展现给学生,阻碍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因此,使用多媒体课件,一定要把握好演示时机。对难点、疑点一定要先启发提问,让学生思索后再演示,或边演示边提问,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索。如在教学《登泰山记》时,教师课前放映泰山风光图,让学生从直观上整体感受泰山的磅礴气势,既渲染了气氛,又调动了学生情绪。再引导学生朗读,读至重点部分“泰山观日出”时,播放“泰山日出”之景观,并提醒学生观察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色彩和状态等。接着让学生将观察到的景象口头描述。最后,将自己的描述内容与课文对照比较,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工之妙。这样,全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感官,在课件的引导下,通过读、观、说、比、写,既掌握了重点知识,又培养了语文能力,教学效果很好。
处理好“演示”与“板书”的关系
有许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只注意课堂演示,往往忽略了板书。多媒体演示虽具有非常强的直观性,特别是增强形象性的功能,使学生一看就明白,但演示时间较短,学生不能及时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而教师的板书也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式,板书显示了知识要点,有时还再现思维过程,是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中间手段,对学生知识的构建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而且停留时间较长,便于小结和反馈。因此,板书的作用是演示不能替代的,切忌以演示代替板书。
处理好多媒体课件和其他教具之间的关系
运用信息技术能创造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用各种媒体优化教学手段,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注意力,调动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在唐宋诗词教学中,就可鼓励、引导学生尝试以画衬文(绘画)、以诗配文(编写课本剧)、课外制作道具演课本剧,鼓励几个电脑小高手根据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分组设计制作课件。学生们充满丰富想象的、虽稚拙而又富有灵气的诗文绘画和细腻逼真的课件作品以及生动活泼的表演,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得不感叹学生头脑中蕴藏的巨大潜能。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又利于表达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焕发其生命活力。同时,这样的课堂也必然会形成学生富有激情、个性和灵性的创造性参与,提高参与程度、力度,真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可见,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绝不排斥其他教具、学具的使用,恰恰相反,各种教学手段的密切配合才能发挥最大的功能。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知识形成过程的作用,同时还配以其他教具的演示以及适时、适度的教具操作,才能真正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切忌多媒体手段独占课堂。
(作者单位:甘肃宁县二中)
合理运用CAI,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多媒体显示出来,加强学生感知材料的直观性、深刻性,为突破难点创造良好的氛围,达到多媒体课件画龙点睛的功效。但是,有些教师陷入了“没有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就无法体现崭新的教学理念”的误区,往往费尽心思制作“色彩艳丽,画面迷人”的多媒体课件来为课堂制造声势,结果反倒画蛇添足。为此,笔者认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中学语文教学应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处理好“主教”与“助教”的关系
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教学的主宰,所以不能用多媒体课件代替教师的主导地位,更不能代替学生的主体地位。近日,听一位教师上公开课,颇有感触。在教学古代散文《登泰山记》时,教师准备了录音机、VCD光盘、投影胶片等教具,将学生带入多媒体教室,从导入到介绍作者,教师拼命点鼠标,忙碌链接,正课“千呼万唤始出来”,教学时间已过半。整节课上,教师忙前忙后,没来得及讲解,学生看了“电影”,没读、没思、没写,将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学得面目全非。
殊不知,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师生与作者的情感交流过程。在教学中,要通过教师主导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为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服务,但不是教学的主宰。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一定要有目的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达成教学目标要恰如其分,切忌游戏化,盲目搞教材搬家。
处理好“直观演示”与“思维培养”的关系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在于能传递大量的信息,节省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加快课堂进程,增大课堂容量。同时,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的动态图画,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全面、更深刻,并用它们进行交互式学习,使学生感受到信息非常丰富,形象性大大加强,同时不容易产生疲劳感,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这样做也极容易将知识一览无余地展现给学生,阻碍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因此,使用多媒体课件,一定要把握好演示时机。对难点、疑点一定要先启发提问,让学生思索后再演示,或边演示边提问,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索。如在教学《登泰山记》时,教师课前放映泰山风光图,让学生从直观上整体感受泰山的磅礴气势,既渲染了气氛,又调动了学生情绪。再引导学生朗读,读至重点部分“泰山观日出”时,播放“泰山日出”之景观,并提醒学生观察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色彩和状态等。接着让学生将观察到的景象口头描述。最后,将自己的描述内容与课文对照比较,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工之妙。这样,全面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感官,在课件的引导下,通过读、观、说、比、写,既掌握了重点知识,又培养了语文能力,教学效果很好。
处理好“演示”与“板书”的关系
有许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只注意课堂演示,往往忽略了板书。多媒体演示虽具有非常强的直观性,特别是增强形象性的功能,使学生一看就明白,但演示时间较短,学生不能及时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而教师的板书也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式,板书显示了知识要点,有时还再现思维过程,是把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中间手段,对学生知识的构建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而且停留时间较长,便于小结和反馈。因此,板书的作用是演示不能替代的,切忌以演示代替板书。
处理好多媒体课件和其他教具之间的关系
运用信息技术能创造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用各种媒体优化教学手段,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注意力,调动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在唐宋诗词教学中,就可鼓励、引导学生尝试以画衬文(绘画)、以诗配文(编写课本剧)、课外制作道具演课本剧,鼓励几个电脑小高手根据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分组设计制作课件。学生们充满丰富想象的、虽稚拙而又富有灵气的诗文绘画和细腻逼真的课件作品以及生动活泼的表演,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得不感叹学生头脑中蕴藏的巨大潜能。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又利于表达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焕发其生命活力。同时,这样的课堂也必然会形成学生富有激情、个性和灵性的创造性参与,提高参与程度、力度,真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可见,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绝不排斥其他教具、学具的使用,恰恰相反,各种教学手段的密切配合才能发挥最大的功能。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知识形成过程的作用,同时还配以其他教具的演示以及适时、适度的教具操作,才能真正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切忌多媒体手段独占课堂。
(作者单位:甘肃宁县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