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社会资源,建构实践育人课程体系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1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融通课内外、联通校内外,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的优势条件下,我们以学校三级课程为基础,将课堂建构在资源之中,实现资源与课程的有机融合,并建构以发展型课程为主体、以“项目 ”为特色的社会大课堂课程体系,形成了“以社会资源为依托,以课程体系为承载,以拓展实践为抓手”的社会大课堂工作常态化运行机制,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1.以基本原则为始端,建构实践活动目标体系
  学校确立了社会大课堂工作的基本原则,即以三级课程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学生兴趣为根本,基于学校、走出学校,基于课堂、走出课堂,基于学科、超越学科,分层推进,务实求效。我们以此基本原则为始端,深度建构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的战略性目标体系,建构整体育人格局,实现大课堂建设与课程改革、德育工作的融合,为课程体系的创新性实施拓展新领域,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新途径。横向上,我们打开育人视野,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实现知识与学科的融合与贯通;纵向上,穿越资源边界,把教育的触角伸向社会,努力构建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育系统。同时,保障社会大课堂工作以“点-线-面-体”的形式分层落实,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情感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主题,培养他们独具特色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为他们的自主发展与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2.以层级实施为途径,建构社会大课堂管理体系
  在社会大课堂工作实施的总体思路指引下,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基于项目学习的理念开发社会大课堂的课程体系,借助实践活动的形式构建社会大课堂的活动体系”的实施推进策略,结合学生特征,层级化确认活动主题与活动形式等内容,建构社会大课堂工作扁平化管理体系。在管理组织建设层面,整合行政、教研、科研、后勤等力量,以校长为总负责人,平行建立课程研发团队、主题研究团队、组织实施团队、信息管理团队、项目保障团队,统筹协调,分工负责,团队作战,以渗透与融合的方式,规划社会大课堂工作,实现管理重心下沉,保证大课堂活动的规范化、有序化、实效化实施。
  3.以社会资源为依托,建构“主题项目 ”课程体系
  社会大课堂课程体系的建构以学生为着眼点,基于让学生“在发现中探究,在探究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的理念,结合活动特点与学生个性发展特征,依托并选择性地使用社会资源,以项目课题带动模式,在优质化落实学校三级课程的基础上,建构“主题项目 ”特色的社会大课堂课程体系,培养发现型少年。
  在社会大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通过学科融合、综合实践研发、德育主题活动等途径,着力建构凸显“主题项目 ”特色的大课堂实践课程体系,包括基础性课程(身心健康课程、认知能力课程)、拓展型课程(思维能力课程、社会交往能力课程)、发展型课程(合作能力课程、创新能力课程)。确定各学科的“可实践点”——知识点、衔接点、实践地点,并进行拓展延伸,探索出“串点成线、由线及面、组面为体”的主线式设计模式,以主题项目研究的形式带领学生经历原生态的真研究过程,以课题的形式展开,践行自主、实践、发现的核心点,让学生在广阔的研究空间中提升思维能力,培养核心素养。
  以同年级单学科项目学习的方式,夯实“点”的大课堂实践活动。学生们以單学科为载体,走进“番茄联合国”,带着学习任务单与计划书,将学习与实践有效结合,开启了主题项目的研究之旅。学生们了解了番茄的种类及种植的过程后,亲历栽培、观察、记录的过程,在体验农耕文化的同时,享受实践的乐趣。
  以跨年级单学科串点成线的方式,彰显“线”的大课堂实践活动。我们以中高年级学生为实践主体,以A-S-K主题项目实施过程为途径,全面实践跨年级单学科的串“点”成“线”。当学生们走进文旺阁木质博物馆,他们带着发现的眼光,凭借自己的知识积累,在“确定主题—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组建团队—设计方案—项目实施—成果汇报—综合评价—项目拓展”层级化实践环节中,制定凸显学科特色的《学科实践活动方案》,分学期、学月制定活动计划书、绘制计划表及学生实践活动学习任务单等,通过真实问题或任务驱动进行实践探究。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对中国木作有了深刻认识,而且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了工匠精神。
  以同年级多学科多元主题的项目研究方式,诠释“面”的大课堂实践活动。以同年级多学科的“我眼中的中国”主题项目研究活动为代表,各年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知识结构,设计知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主题,从根据学生提出的研究问题进行分组,到通识性大课的知识普及,从学生自己制定研究计划、搜集资料、街头采访、走进实践基地,到分析思考、实践探究、完成作品,进行成果汇报,通过项目研究引领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同时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以不同年级多门学科体系化的模型建构,凸显“体”的大课堂实践活动。走进科技馆实践基地,走进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航空博物馆、北京天文馆、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等,不同年级的学生们综合多门学科,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体化模型中,亲身参与制作航模、海模、木梁承重、投石车等科技项目,并在体系性的研究过程中,不断反思与创新,实现思维发展与能力提升。
  编辑 于萍
其他文献
文学批评的评价制度是文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艺制度下建立起文学批评的评价制度、评价体制和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建立公平、公正、科学的评价制度才能有效地推动文学
美国著名学者福山在其一书提到:所谓信任,是在一个社团之中,成员对彼此常态、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基础是社团成员共同拥有的规范,以及个体隶属于那个社团的角色.简言之,信
年鉴学派理论要求我们坚持创新型发展、拓展总体史思路、深化主体性原则、加强跨学科研究。联系到高校年鉴的具体编纂实践,高校年鉴应该在体现高校办学特色、记录学生成长轨
今年夏天,我随沈阳书画院去薰衣草庄园写生,于晨坐在吉普车后备厢上、支起画架写生蘸衣草。画布上流淌着饱满的紫色,至今印象深刻。
期刊
国学经典走进学校,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效尝试。五年来,学校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让学生从经典中汲取营养,加强自身修养。  1.打造儒雅环境,让国学经典陶冶学生情操  学校努力打造儒雅的校园环境,让每一个角落都流动着国学的气息。走进校园,“致真致善、立德修身”的校训直入眼帘,“阳光向上、志存高远”的办学目标赫然呈现眼前,经、史、子、集的名句布满了西甬道旁的每一面墙壁,淡黄的墙壁布置得
期刊
张洁的,是新时期女性文学中第一篇探讨女性对婚姻、爱情认识的小说.在此,分别从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以及扼杀爱情的因素的透视,来探讨中所反映出来的爱情与道德.
人居迁移,独立、单一的文化体逐渐消融,随之而来的是文化融合与文化失落.各个原本独立、完整、清晰的文化体也在经历着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强弱斗争.集东西方文化为一体的奈保尔
以群作为报告文学研究者,他的研究成果主要反映在报告文学发生论、抗战报告文学论和报告文学典型论三个方面.以群为报告文学重要的研究者,不仅因为他对报告文学研究历时甚久,
讲述了一个符合中国传统文人心态的“一夫双美”的故事.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十三妹,集“儿女真情”、“英雄至性”于一身,作出了种种侠义之举;而男主人公安骥却几乎毫无作为,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