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db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目前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英语教学一直摆脱不了结构主义带来的影响,加上一些考试模式的左右,英语教学充满了“功利性”,教师为了考试的通过率,总是强调“考试要点”,学生把词汇的语义、语法规则当成“考试宝典”进行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其结果是即使学生通过了所有考试,但是在实际英语语言交际中,他们仍然显得手足无措、难以胜任,并造成许多语用错误。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重视英语语言形式准确性的教授而忽视英语语言的交际能力培养,英语交际语境强调不够。英语语言形式在表达上和功能上有时候是一致的,但是当语境不同时,语言的功能便会发生变化,产生和其形式不一致的语义,但由于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欠缺,他们在理解英语时不注意前后语境的关系,不会根据特定的语境对隐含的意义进行推理,不会运用英文在不同的场合进行恰当的表达。
  另外,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不够。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我们的英语教学一般都是在非英语自然语境中进行,除了英语课堂,其他时间学生都被汉语的氛围所包围,汉语的文化和思维习惯时时干扰着学生的英语学习,所以在一些和汉语文化不同的英语文化语境中,学生会感到英语晦涩难懂。比如翻译实践中,学生总是在找两种语言一对一的原文和译文的关系,一旦出现和汉语文化不一样的现象时,学生便感到束手无策,翻译出来的东西不知所云。这和学生缺乏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不足有着很大的关系。
  二、语用学概述和其对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语用学(Pragmatics)是语言学中以语境为依托、以动态意义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从广义上说,语用学探讨特定语境中的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解,特别强调语境对语言使用和理解的制约。
  一方面,语用学把语言放在人际交往的层面上进行研究,注重语言的使用和功能,其主要理论有:言语行为理论、礼貌原则、面子保全理论、各种语用策略等;另一方面,语用学强调研究语言理解,尤其是交际中的隐含信息及其语用推导,其主要理论有:会话含义理论、关联理论、新格赖斯语用理论等。
  语用学也是研究语义的,但是,它不是把语言作为抽象的系统单位进行研究,而是研究语言系统中单个例子的言语。它并不是停留在句子层面,而是着眼于会话中的更大部分。它不把句子看作静态产物,孤立地分析句子或句子本身的意义,而是将言语看作动态过程,紧紧地依据语境分析言语或句子本身意义之外的意义。
  英语教学应以语用能力的培养作为宗旨,语用能力可以解释为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它可以简化为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为使语言表达得体、合适,语言的使用者就必须学会针对特定的语境,考虑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灵活、合理地使用语言;为了增强对语言的理解力,语言的接受者就必须了解言语交际中的一般模式和原则,以及话语意义和多层次性。
  语用学理论对英语教学中的语用能力培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它可以辅助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对语言形式进行语用分析,帮助学生认识语言形式的语用功能;可以把社会——语用语境的规律和原则运用到英语教学中;还可以针对不同文化的语言差异进行对比,避免语用失误。
  三、语用学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会话含义理论在英语听力和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会话含义理论于1967年由被称为语用学之父的Grice在哈佛大学所做的系列讲座上提出,从此奠定了现代语用学基础,开创了言语交际语用推理模式的先河。
  这个理论提出,言语交际双方都有相互合作、求得交际成功的愿望,为此,提出了“合作原则”。合作原则有四个准则:数量准则(Quantity Maxim),即谈话双方应该提供交谈所需的信息量,不多不少;质量准则(Quality Maxim),即要说真话,不说假话,也不说没根据的话;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即说话内容应与话题有关;方式准则(Manner Maxim),即说话应意思明白,简单扼要,条理清楚,避免模棱两可。
  会话含义理论对英语听力和阅读教学的启示在于英语词汇和句子的理解应该和语境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话语的含义常常违背自然意义,需要结合语境对话语进行推理,弄清说话人在会话中赖以保持合作的言下之意,也就是弄清所说的话语使会话得以继续下去的“特殊含意”。
  例(1).A:Will you go to picnic with me today?(今天和我一起去野餐好吗?)
  B:I have much work to do.(我有很多事情要做。)
  A:Then I will go alone.(那我自己去好了。)
  在此对话中,B没有直接回答A的问题,对A问题的回答表面上看毫无关联,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但是,根据语境推断,B其实言下之意就是“我不能去”。而A理解了B的意思,决定自己去野餐。会话在B似乎毫无关联的回答之后得以继续下去。
  在听力教学中,老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和推导英语交际不同语境中违背“合作原则”的特定含义,正确理解和判断听力对话中话语者的正确意义。学生要利用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反复训练,形成“听话听音”的习惯,从而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合作原则产生于口头交流,但它也同样适用于书面文本交际。任何书面文本都是用于交流的,是作者和读者连接的一种形式,作为读者,他必须寻求作者的写作意图,寻求合作。所以,书面文本的阅读理解也离不开语境对具体词汇和句子的制约。词汇和句子在阅读文本中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有着特定的含义。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判断和理解所阅读内容,透过语境看到其中蕴涵的内容;要强调句子语境、段落语境和篇章语境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逐渐学会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和速度。   2.礼貌原则在英语口语和写作中的应用
  人们在言语交际方面拥有众多的策略手段,其中一个主要手段是礼貌。Leech在1983年提出礼貌原则,他认为,发话人违反合作原则,把话说得间接,乃出于礼貌的需要。如例(1),从礼貌原则来说B没有正面拒绝A的邀请,而是出于礼貌,婉言谢绝。
  Leech的礼貌原则提出了制约人们言语交际的六条礼貌准则,它们是:得体原则(TactMaxim),即尽量少让人吃亏,多使别人受益;慷慨原则(Generosity Maxim),即尽量少让自己受益,多使自己吃亏;赞誉原则(Approbation Maxim),即尽量少贬低别人,多赞誉别人;谦逊原则(Modesty Maxim),即尽量少赞誉自己,多贬低自己;一致原则(Agreement Maxim),即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增加双方的一致;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即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增加双方的同情。
  在英语言语交际过程中,语言是表达礼貌的重要手段,也是交际成功的重要要素之一。表达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法,会造成不同的语用效果。因此教师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得体的英文表达,从某种意义上说,得体本身就是交际上的“准确”。要在交际上做到“准确”,说话时就要考虑交际所处的场合,注意说话人与交际对象之间的关系。在动态交际过程中,说话者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把握交际进程。
  例(2).A:Lend me your car.(把你的车借给我。)
  B. Use my car!(用我的车吧!)
  例(2)中的A和B两个句子都属于祈使句。英语的祈使句一般不用来表达请求,因为那样显得没有礼貌,表达不合适。所以句子A违反了得体原则,命令或过于随意的语气,不适合用于和他人交流。但是祈使句用来表达愿意为别人提供某种方便时,其语言功能却是一个十分有礼貌的句式,比如句子B,可以用它和他人交流。
  教师要指导学生将各种英语口语交际的类似表达进行对比,分析出各种句式表达的适用性和礼貌性,搭建英语情境交际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模拟不同场景进行语言模拟操练,相互观摩,分析情景中英语语用的效果,从而积累语用礼貌的认知,使自己的英语口语表达合适得当。
  英语写作也离不开礼貌原则。写作是一种书面交际表达,特别是应用文写作,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常常运用。为了避免学生写出的应用文缺乏礼貌,教学中,老师可以运用礼貌原则指导学生写出语言恰当、礼貌得体的应用文,比如各类应用文中如何表达自己的衷心谢意,如何表达自己的诚意邀请,如何表达自己的深深歉意以及如何婉言谢绝对方的要求。这些写作技巧不仅需要语言本身的功夫,而且需要丰富的语用知识才能完善。要让学生懂得得体而礼貌的语言运用比语言形式更为重要。
  3.关联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
  在认知科学的影响下,语用学者除了研究“说话人的意义”之外,更转向研究“话语的理解”问题。Superb和Wilson根据人类认知的特点,在两人合著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提出与语言哲学、交际学和认知心理学有关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它是在Grice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具体的心理认知模式。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对话语的理解是一种认知活动。“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明示是对说话人而言的,即向听话人表达意图;推理是对听话人而言的,即对说话人的明示,结合认知语境(旧信息)对话信息(新信息)进行推理,最终达到对话语信息的正确理解。理解话语的标准与关联原则相一致:当且仅当说话人的话语提供了最佳关联,听话人才能对话语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话语是否具有语境效果是关联的必要条件。如果听话人在一系列语境假设中寻找到话语的关联性,我们就说话语取得了语境效果。确定关联的另外一个因素是处理话语时听话人所付出努力的大小与关联的程度成反比。如果话语能够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而听话人又只需要付出最小的努力,那么话语就具有最佳关联性。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示意——推理过程或行为。和一般语言交际不同的是,翻译是译者对原作者话语进行语境分析后得到作者真实意图,再在译语中组织相同语境的语言来展现给译语读者。在这两次交际中的明示——推理过程中,两种不同语言和文化的语境所产生的障碍是靠译者来克服,译者是两种文化沟通的桥梁。
  教师应让学生了解自己作为译者的使命,处理好原作者—译者—读者之间的关系,对比和了解中西方语言的特点和文化的异同。在翻译实践中,充分了解原语作者创作时的处境和心境,利用共享的认知语境,准确掌握作者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运用推理技巧,建立原语和译语的语境逻辑关系,在对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和阅读期待做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将作者的意图准确传达给读者,使译文和原文取得最佳关联。
  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关联理论运用到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去。和传统注重语言形式对等译论不同,语用学的翻译观是一种等效翻译观,注重译语语境效果,注重译语读者的等值感受,因此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应学会寻求和原语相同的译语语境的最佳关联,特别是研究采取何种翻译策略让不同文化下的译语读者获得和原语读者等值的感受。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对各种翻译策略进行对比,对同一文本的翻译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产生不同的译文语境效果进行分析,不拘于原文和译文形式上的对等,以译文对读者产生的最佳效度为翻译的终极目标,然后让他们找出属于最佳语境关联的译文进行欣赏、借鉴。通过关联理论在翻译策略中运用的探讨,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翻译思维,走出其在翻译中喜欢在两种语言的不同、文化的不同背景中找形式上一一对应的关系的误区,提高其翻译实践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语言知识的传授是根本,但是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包括如何得体表达,如何正确理解交际对方的意图,以及如何进行英汉两种不同语言的转换。语用学是一门研究如何理解和使用语言,如何使语言合适、得体的学问,语用学的理论无疑对英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英语教学中使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译的技能的目的皆是为了使其英语语用能力提高,文中列举的三大语用学理论应用到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英语教学的目的如出一辙,当然,语用学的理论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各技能的运用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事实上,语用学各理论都和言语交流有密切相关,只是研究的角度各有侧重面。从当前的英语教学来看,英语教学的重心正由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用培养的方面转移,因此,教师有必要引进和运用各种语用学理论加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Grice,Paul.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2.
  [2] Sperber,D.
其他文献
"道"是我国古代文化思想,特别是哲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和范畴,对"道"的深入研究和了解,对于我国现代文化和哲学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先秦时期"道"的产生、发展与演
初心和使命是值得译者深入思考的命题,郑振铎《飞鸟集》译本用精准的语言传递了泰戈尔的思想精髓,用诗意的表达呈现了原作的风貌,一方面滋养着丰盈了中国的文化,另一方面推动
相信每个人都有过堵车的经历,无论是每天上下班还是外出探亲访友,堵车都浪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堵车不仅造成了人们的不方便,而且还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在道路资
创新是县域经济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县域创新可划分现代生态农业推动型、高新技术工业拉动型、"三业"并重的城郊服务型和外商商贸开拓型等四种主要模式。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
运用成本效用分析法,以南昌地区居住建筑墙体外保温工程的实际应用为出发点,构建了建筑墙体外保温工程综合评价模型,并对该地区常用墙体外保温方案进行了合理优选,所得结论与
根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的框架协议>,到2010年中国将与东盟的原东盟6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文莱),2015年与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等4个东盟新成
社会经济信息是信息的使用者依据该信息对事物做出判断或进行决策的材料,它具有引导信息的使用者做出判断和理解的功能,具有供决策的参考功能和依据功能,其基本特征是数量性.
统计形象是统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某一统计组织中的组织文化、组织风格和组织特色的具体体现,是社会公众对某一统计组织的整体评价和印象.
众创空间作为政府大力扶持的新型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中坚力量。尽管各众创空间运营主体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采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