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的世界里,有时候需要同时打开两扇门

来源 :南方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jia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真话,真正让我感动的还是《阿Q正传》。鲁迅那种对人、对民族的巨大的悲悯,在当下作家的笔下,不知怎么越来越弱了,即使有,也大都是拿“过去”来说事,很少让人看到“现实”,而一些有“现实”的作家,又很少让人看到文学的本质。
  一个作者如果仅仅只能点燃自己,那是一种自焚,自焚的结果可能是只留下一堆灰烬,而灰烬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一个作品既点燃了作者,又点燃了读者,而且不因时光的流逝而熄灭,其意义也就产生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就应该是这样的一层关系?应该是点燃和被点燃的关系?而这样的关系跟时间跟事件是没有关系的,你可以利用时间,也可以利用事件,但时间和事件只是在你的脚下,而点燃在作者与读者心中的是一种人的情感的力量和生命的力量。这是一种世俗却永恒的力量。
  小说有很多做法,但如果真的希望小说不死,希望仍有读者,那就依然需要设法让人感动,让人受到震撼。震撼靠什么?靠的就是对故事的创造和利用细节对情感的穿透。我以为这是小说吸引人的最基本的东西。你用不着担心你的故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就好比我们每天都在做梦,梦中的事有几件是真的?可我们时常被梦中的事情吓得一身的冷汗,这是真实的,可见真假的故事对作家来说,有时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是否有能力让你的故事像你的梦一样,与你同在,而且充满真诚。
  有人说,我是一个在苦难的隧道中一直往黑里走的作家,但我没有去想过这话什么意图,我只是知道我还会顺着苦难的通道一直地走下去,因为在文学几个至高无上的台阶中,苦难的叙述是永远不会坍塌的。而且真正的苦难是不分贵贱的,一个穷人的苦难与一个有钱人的苦难,事实上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真正的苦难也并不只是有关生存,而是有关灵魂。灵魂的苦难永远是人类无法摆脱的苦难。除非人不再是人,而文学也不再是人学。
  文学需要高度和深度,也需要普遍,需要深入人心,需要给人一种贴地行走式的阅读感受。这也是我在这小说里试图孕育的。在文学这个人性的世界里,有两扇门,有时候是需要同时打开的,一扇是地狱,一扇是天堂,或者说,给死亡一点阳光。
  文学不是为了对某一种现实的直接的拯救,文学的功能不是这样,文学不需要这种实用性。巴金好像就说过,他说文学可以起宣传的作用,但文学的意义不是为了宣传。法国有一位大师也说过的,他说文学不是为了让你活得更好,也不是为了让你活得更糟,而是为了让你了解得更多。好的作品是跟着人物走的,而不是跟着现实里的某一种需要走,否则文学就不是文学了。
  一个作家的想象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是不可调和的。现在的很多作家都说,作家只要有想象力就可以写出很多东西。其实只有想象力是不够的,最致命的还是你的想象是否有穿透力,或者说,有穿透现实的力量。
  我现在对小说的感觉很简单。小说确实不能神秘。神秘了往往就无聊了。小说本来是很简单的事情,都是被一些不会写小说的人、一些没办法把小说写好的人,弄复杂了。小说其实不需要太复杂。小说只需要编好故事。最有能耐的作家永远是在编故事,编出新的不一样的故事。故事里要有力量,要能把读者带进去,跟着你走,让人停不下来,那你的故事就算成功了。
  我觉得人生,包括文学的经典意义就是你用新的方式去演绎经典的意义。文学是有血脉的,很多作家写不好,是因为他不懂得如何把故事纳入经典的血脉或者用经典的血脉来改造他的故事。
  我同意作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验写作,一类是智慧写作。对经验写作的作家来说,他的个人经历是他从事写作的唯一法宝。如果没有那些个人的生活经历,他则寸步难行。但他常常出现的问题是,个人的生活经历总是有限的,一旦枯竭,就转眼消失了。而智慧写作则不一样,智慧写作的生命是比较旺盛的,因为他书写的不仅僅是个人的那一份经历,他的资源主要来自他的眼光,来自他的思想深处,更重要的是来自他无穷的想象力。当然,我们不能说经验写作就不需要智慧,经验写作也是需要智慧的,但那种智慧是另一种智慧,或者说,更多的是一种叫“1 1=2”的智慧。
  最早对短篇小说的喜欢,是因为看了《麦琪的礼物》那样的小说,不是因为男女之间的那一份爱,而是因为作家在结尾处的突然一转,就那一转,让人觉着实在是高,心想短篇小说都应该是这样的,要会编故事,而且还要编得很巧编得很妙,只有这样的巧妙才能让读者叫好,叫读者心服口服。后来读了《孔乙己》,发现短篇不一定都在“编”上弄得“很巧”“很妙”才是好小说,《麦琪的礼物》只是好里的一种;《孔乙己》的好,则是一种穿透,是一种对人物的准确的叙述以及对细节的利用,让你在后来的日子里,只要想起茴香豆,就不得不想起那孔乙己来。一个人的一生竟然只用了2000多字就可以写尽了,实在是太绝了!心想一个作家如果一生只写出这么2000多字,也够了,只是不容易做到,这时才悄悄地感觉到短篇小说虽然短,但要写好,其实很难。再后来,读了汪曾祺的《受戒》,不知怎么,好像闻到了一种味道,那是第一次感觉到小说是有味道的,觉得很有趣,有趣也是很好的,有了趣,就觉得阅读时花去的那一点时间又回来了似的,心里感到相当的满足。好的短篇小说其实是各种各样的,只要觉得好就行,不一定非得是哪一种,所以,我也没有给过自己任何一种固定的要求。
其他文献
9岁那年的夏末,一个大雨初晴的午后,我睡醒午觉后去街上玩儿,看到生产队门前的水塘边围聚了一大圈儿人。走近前一看,只见四五个精壮的汉子,赤膊着上身,正在水塘边的一侧,用铁锹挖出一个豁口,往外放着塘水。  在周围人的谈论声中,我渐渐知晓,原来叔叔伯伯们是在放水捉鱼。我感到很困惑,水塘里从来没有放过鱼苗,怎么会有鱼呢?先前青蛙倒是不少,一到盛夏夜,蛙声此起彼伏,传得很远很远。可这“听取蛙声一片”的景致也
我会用纸叠出一个猪头来,这是爷爷教我的,但我确实不知道该怎样创造一个纸老虎,所以我也没见过“纸老虎”,直到富荣哥的出现。  富荣哥,一位58岁的“新青年”。第一次在我班三尺讲台亮相的时候,一件短袖蓝衬衫,衣角塞进上下一般宽的黑长裤,而长裤又被提到肚子上,拿皮带一绑,这扮相也算标新立异了。  富荣哥很黑,脸像一个未剥皮的马铃薯。他一开腔,我仿佛听到寒山寺的钟声响了。“哇哦——”我暗自感叹。后来一节课
整个夜晚,雨  从屋前踱到屋后  又从屋后  踱回了屋前  是的,我说的就是  整个夜晚,雨  一直在屋前屋后来来回回  也许它低着头  也许没有  也许它叨着一支烟  也许,它没有
春节临近  有的单位送戏下乡  有的部门送图书给农户  有的文化人为老百姓写春联  我是农民的娃儿  知道父老乡亲  要吃得饱才看得起戏  要认得字才会翻书  要穿得暖才把舊符换新桃  因此  我与同事到挂钩扶贫的坪政村  没有带演员  没有带《彝良文学》  没有带红纸和毛笔  我们给每户结对帮扶的亲人  一是送三百元过节费  他们拿去可以买米吃  可以买酒喝  可以买裤子穿  二是送一件棉衣  
妈妈马上要过生日了,我决定送她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什么礼物呢?嘻嘻,暂时保密。  这一天,天刚亮,我趁着妈妈还在睡懒觉,悄悄地将几天前准备好的一个小纸包轻轻地放在了她的枕头旁边。或许这个小纸包一点儿也不起眼,所以当妈妈醒来后,并没有拆开,拿着小纸包随口问道:“丫头,这是什么呀?”“您快打开看看!”我连忙飞到了妈妈的床边,“这是我送您的生日礼物!”  妈妈打开纸包,里面有几张薄薄的小纸片。她拿起纸片
开端  二十年前,我还相当年轻,不穿大衣,在天寒地冻的圣彼得堡满城转悠,口袋里揣着一份伪造的证件。老实说,大衣我倒是有一件,但出于某些原则性的考虑我没穿它。我当时的财产就是几个短篇,它们篇幅短小,也写得很出格。我把这些小说带往多家编辑部,但是无人愿意读它们,如果说有人会扫上一眼,这些作品也定会在他心头引起一阵反作用。一家杂志的主编通过看门人递给我一个卢布,另一位主编谈到我的手稿,说它是满篇胡言乱语
“你爷爷可真傻!”邻居们都这么说。人们为什么说爺爷傻?这还得从一件事说起。  爷爷已经七十多岁了,退休后成了老人俱乐部的常客。去年年三十时,我们一家人正等着爷爷从俱乐部回来吃团圆饭,却一直等到五点多钟,爷爷才回来。可一进家们,却匆匆忙忙地往饭盒里装饭菜。  “爷爷,你干什么?”我不解地问。  “俱乐部的同志都回家了,没人值班,我去替几天,拿些饭菜去那儿吃。”爷爷边说边拿上饭盒转身就要走。  “多少
我有一个长方形的小闹钟,黑黑的,看起来酷酷的。  别看它小,用处可多了。它在每天早晨七點把我叫醒,催促我赶紧起床上学;吃早饭时,它督促我抓紧时间,以免迟到;在写作业时,它督促我尽快完成作业;在晚上和爷爷打牌的时候,它还可以提醒我不要玩得忘了时间,如果被下班回家的老妈看见,可是会挨罚的哦。  只是,老妈“防不胜防”。一天,我和爷爷打牌,忘了拿小闹钟,老妈“阳光灿烂”地下班回家了,看见我和爷爷正在打牌
山脚下,我豪迈地将手一挥,将军似地下达命令:“徒步上山!”  只是,进入山门,仰望直插云霄的华山,我心里却已经发怵。然而,想改乘“索滑道”上山也不可能了。我有些气馁,那蜿蜒的山路似乎永远走不到尽头。忽然,远处一个身影闯进我的视线:一个巨大的木筐,粗糙的木条被汗水浸得发黄。木筐底下露出了一头乱蓬蓬的白发。是一位老爷爷,大约六十几岁,满脸的皱纹显示出生活的磨砺,一双混浊的眼睛深陷下去,干枯的嘴唇似乎在
一只苹果 不声不响  没有预兆 没有方向  无风自破  这只苹果谈不上可爱  至少没见她的成熟  少女的青涩  缺少淡淡的红晕  大地吝啬  封锁苹果的光华  谁知香气吐袭  俘获成为幸福的缺口  这个时候  让香风来得更猛烈些  给苹果浪荡的自由  许多时候 黯然来临的  是冬天的炉火  没有理由 只略带苦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