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教育时期是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现阶段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以新的理念对学生实施价值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学生价值观教育进行指导和引领。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观 价值观教育
高职教育时期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领域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和变化,这些都在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高职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必须对学生及时有效的加强教育与引导,特别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用新的理念对高职学生实施价值观教育,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开展教育,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 高职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高职学生的价值观是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的对客体价值的认识、态度和观点,这些将直接支配和影响着学生在实践中的决策过程和行为选择。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一个思想敏锐、思维活跃的群体,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同时也在思想和心理上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不稳定性和变化性,这对高职院校的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必然会产生重大影响。
随着我国现阶段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以及各不同方面利益格局的调整,对学生思想观念产生了很深刻的变化,由此我国当代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等都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受到这一社会转型的影响,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他们主动积极地去储备知识、苦练技能,来应对未来不同职业的挑战与竞争;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社会,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注重锻炼自己多方面的各种能力,对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都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他们变得自信、务实地面对自己、面对世界、面对未来。然而另一方面,当代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1 政治信仰弱化。由于受到多元价值观,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甚至政治主张的影响,造成高职学生均在不同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地位产生了怀疑,同时也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出现政治觉悟不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的现象。
1.2 自我中心倾向凸显,集体主义观念缺乏。从整体上看,当今的高职学院学生热爱祖国、关心集体、积极进取、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是,由于受到西方个人主义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思想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当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为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去牺牲个人利益的思想却逐渐淡化。主要表现在:“自我中心”突出,更加看重自我设计和个人奋斗,更加希望不受约束地自由发展;对外部环境(如家庭、学校、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过高,在贡献与索取上,只想着要从社会、他人那里得到什么,而很少去思考个人应该为他人、为社会做些什么;对自身不能够从严要求,往往将满足个人要求与实现个人理想放在较高的位置上,而对社会理想与社会价值实现的重视程度不够。
1.3 荣辱观缺失,意志信念不坚定。学生们大部分能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尊重科学和知识,并且试图努力把自己打造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但是往往当遇到现实问题的时候,却不能够脚踏实地地、不能按规律办事,甚至是投机取巧、盲目冒险,甚至还有不少学生不以抄袭作业、考试作弊为耻辱,为了物质利益而替人上课、充当考试枪手等行为,抹杀了对高尚人生目标的追求,体现出实用主义的思想与行为。在全国助学贷款中,有接近两成的大学生违约,很多银行因此暂时停止了对不少高校的贷款业务。这样及其典型的例子,足以说明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应该受到高度重视。另外,在生活中,崇尚个人奋斗与贪图安逸享乐的观念共存,在遇到挫折时往往耐性不够、意志欠坚定。
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社会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同时每一组成部分都承担相应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这二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方向起着决定作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
2.1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把握未来方向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应该通过全方位的民族历史与革命传统教育,让大学生们充分了解我们的历史传承,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与实践经验,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现阶段我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最真实、最可靠、最具体的实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实践证明,无论是在争取国家民族独立与解放,还是在新中国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与坚定信念形成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并且转化为了物质力量,才有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才看到正确的方向和光明的前途。正如邓小平所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2.2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历史的实践证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赢得尊严的精神支柱;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则是中华民族精神中适应现代性发展的体现,是新中国摆脱贫穷与落后、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重要力量源泉。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强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深入理解,提升学生对培养勤劳勇敢、爱好和平、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精神的认同和自觉性,树立坚定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自覺维护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为已任。同时积极培养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努力学习,为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建功立业做好准备。
2.3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作为思想道德和行为选择的基本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真善美,反对假丑恶,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起到了价值导向的作用。利用学生身边的典型榜样,引导学生以 “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来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把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作为自觉的行动,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形成和谐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在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从整体性和层次性两个方面帮助他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项基本内容,让大学生明确地认识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深刻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于中国建设和发展的深远意义,在实践过程中自觉把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个体思想、行动的支点,成为既有崇高理想信念,又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代新人。
3 强化实践是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教育者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价值观理论,更要注重对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这就必须要落实到校内外的社会实践和有意义的活动之中,落实到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当中。因此要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辨别正误,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设计一些有关当前热点问题、地区发展或所学专业相关的社会调研,增进大学生对社会现实和国情的了解,使他们对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政治等方面所面临的现实和困难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体察。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他们在国情历史教育中, 进一步树立忧患意识, 增强责任意识, 培养爱国情怀。
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服务社会,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认识。让他们明白: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自觉把个人理想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结合起来,并转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与奋斗目标,树立起为之努力奋斗的坚定信念,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作一名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1).
[3]宋英巨,周德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4]唐小芹,夏继春.关于引导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的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9,(02).
[5]丁昌滔.关于加强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04).
[6]常超.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J].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4期.
[7]王绍玉.跨越转折: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报告[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1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价值观 价值观教育
高职教育时期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领域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和变化,这些都在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高职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必须对学生及时有效的加强教育与引导,特别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的价值观教育,用新的理念对高职学生实施价值观教育,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地开展教育,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 高职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高职学生的价值观是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的对客体价值的认识、态度和观点,这些将直接支配和影响着学生在实践中的决策过程和行为选择。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一个思想敏锐、思维活跃的群体,容易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同时也在思想和心理上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不稳定性和变化性,这对高职院校的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必然会产生重大影响。
随着我国现阶段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动以及各不同方面利益格局的调整,对学生思想观念产生了很深刻的变化,由此我国当代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等都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受到这一社会转型的影响,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他们主动积极地去储备知识、苦练技能,来应对未来不同职业的挑战与竞争;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社会,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注重锻炼自己多方面的各种能力,对专业学习和社会实践都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他们变得自信、务实地面对自己、面对世界、面对未来。然而另一方面,当代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1 政治信仰弱化。由于受到多元价值观,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甚至政治主张的影响,造成高职学生均在不同程度上对马克思主义的地位产生了怀疑,同时也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感,出现政治觉悟不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淡化的现象。
1.2 自我中心倾向凸显,集体主义观念缺乏。从整体上看,当今的高职学院学生热爱祖国、关心集体、积极进取、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但是,由于受到西方个人主义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思想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当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为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去牺牲个人利益的思想却逐渐淡化。主要表现在:“自我中心”突出,更加看重自我设计和个人奋斗,更加希望不受约束地自由发展;对外部环境(如家庭、学校、社会)的期望和要求过高,在贡献与索取上,只想着要从社会、他人那里得到什么,而很少去思考个人应该为他人、为社会做些什么;对自身不能够从严要求,往往将满足个人要求与实现个人理想放在较高的位置上,而对社会理想与社会价值实现的重视程度不够。
1.3 荣辱观缺失,意志信念不坚定。学生们大部分能够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尊重科学和知识,并且试图努力把自己打造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但是往往当遇到现实问题的时候,却不能够脚踏实地地、不能按规律办事,甚至是投机取巧、盲目冒险,甚至还有不少学生不以抄袭作业、考试作弊为耻辱,为了物质利益而替人上课、充当考试枪手等行为,抹杀了对高尚人生目标的追求,体现出实用主义的思想与行为。在全国助学贷款中,有接近两成的大学生违约,很多银行因此暂时停止了对不少高校的贷款业务。这样及其典型的例子,足以说明当代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应该受到高度重视。另外,在生活中,崇尚个人奋斗与贪图安逸享乐的观念共存,在遇到挫折时往往耐性不够、意志欠坚定。
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社会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同时每一组成部分都承担相应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这二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方向起着决定作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撑。
2.1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把握未来方向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应该通过全方位的民族历史与革命传统教育,让大学生们充分了解我们的历史传承,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与实践经验,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现阶段我国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最真实、最可靠、最具体的实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实践证明,无论是在争取国家民族独立与解放,还是在新中国建设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与坚定信念形成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并且转化为了物质力量,才有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才看到正确的方向和光明的前途。正如邓小平所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2.2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历史的实践证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赢得尊严的精神支柱;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则是中华民族精神中适应现代性发展的体现,是新中国摆脱贫穷与落后、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重要力量源泉。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强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深入理解,提升学生对培养勤劳勇敢、爱好和平、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精神的认同和自觉性,树立坚定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自覺维护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尊严为已任。同时积极培养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努力学习,为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建功立业做好准备。
2.3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作为思想道德和行为选择的基本准则,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真善美,反对假丑恶,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起到了价值导向的作用。利用学生身边的典型榜样,引导学生以 “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来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把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作为自觉的行动,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形成和谐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在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从整体性和层次性两个方面帮助他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项基本内容,让大学生明确地认识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深刻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于中国建设和发展的深远意义,在实践过程中自觉把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个体思想、行动的支点,成为既有崇高理想信念,又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代新人。
3 强化实践是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
教育者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价值观理论,更要注重对他们的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这就必须要落实到校内外的社会实践和有意义的活动之中,落实到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当中。因此要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辨别正误,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设计一些有关当前热点问题、地区发展或所学专业相关的社会调研,增进大学生对社会现实和国情的了解,使他们对我国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民主政治等方面所面临的现实和困难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体察。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他们在国情历史教育中, 进一步树立忧患意识, 增强责任意识, 培养爱国情怀。
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服务社会,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认识。让他们明白: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自觉把个人理想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结合起来,并转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与奋斗目标,树立起为之努力奋斗的坚定信念,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作一名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1).
[3]宋英巨,周德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4]唐小芹,夏继春.关于引导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的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9,(02).
[5]丁昌滔.关于加强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04).
[6]常超.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J].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4期.
[7]王绍玉.跨越转折: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报告[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