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不应忽视前言部分的教学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er4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政治课的前言就是指教材前面《致同学们》部分的内容,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都不太重视前言部分的教学,要么就是直接不上,要么就是“蜻蜓点水”式的一晃而过。大家之所以不太重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前言部分不是考纲所要考查的内容,不是考试的重点。所以,与其教高考不考的内容,倒不如直接跳过去不上,还可以节省一些时间用来上其他部分的内容。其实,无论是从教学的环节、学生的认知,还是从师生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理解等角度来考虑,我们都不应忽视前言部分的教学。下面,以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块为例,来谈一谈进行前言部分教学的重要性。
  
  一、 前言部分的教学是整本教材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知道,学生的认知都有一定的规律,一般都要经历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的发展变化过程。这也就客观上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要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即也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过程。面对“生活与哲学”这样一门对学生的抽象能力、思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要求都相对比较高的全新课程,如果我们忽视前言部分的教学,开学第一节课就去对学生进行第一单元的“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相关内容的教学,即使我们准备得十分充分,讲解得非常透彻,可能绝大部分学生还是会对这样的教学感到突然和困惑,从而对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产生影响。因为学生对这本教材还没有一个整体上的感性理解和认识,我们就直接去进行有关原理知识的学习,显然不利于激发学生对这本书的兴趣,同时也会影响以后的教学。
  
  二、 前言部分的教学有利于消除或减少学生的陌生感,拉近与书本的距离
  
  正如前言部分所说,很多学生看到“生活与哲学”这个书名,就会认为哲学神秘、抽象、思辨,是一门虚无飘渺的学问。如果这种认识不在第一节课的教学中就进行纠正的话,那么很多学生从心理上就会产生对这本书的恐惧感,就会本能地抵制和害怕这门课的学习,最终会降低和影响学习的兴趣,这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而学生如果学了前言课,通过教师的讲解,加之自己的感性认识和初步体会,就会发现原来哲学并不神秘,哲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和实践是我们进入哲学殿堂,把握哲学智慧的途径。并且知晓了“哲学是人生的导师,至善的良友,罪恶的劲敌”。学好哲学有利于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与书本的距离拉近了,陌生感减少了,对我们教材后面内容的教学势必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前言部分的教学有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在有限的前言文字中,教材编写者专门设置了“我们如何阅读这本教材”这样一个部分的内容。在这一部分中,编写者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教材分为单元、课、框、目四个层次,然后分别阐述了四个层次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各自的构成情况。其次,介绍了正文和辅助文的不同功能,了解了正文是学习的主体内容,辅助文是对正文的延伸和补充,是理解和学习正文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且还从形式和内容上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正文,辅助文又有哪些栏目和内容。最后,又提醒我们综合探究是单元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体现单元相关知识的联系及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功能,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因而,如果我们忽视了前言部分的教学,恐怕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不会对教材的编写体例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认识,这将会直接影响我们教师教的效果和学生学的质量。
  
  四、 有利于教师对教材有一个宏观的认识,从而对教学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通过前言部分的教学,我们会发现“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关注与自己紧密相关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通过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自身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同时,了解了课程的内容目标和总的要求,就是让学生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发展,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能够在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树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了解了“生活与哲学”这本教材编写时所遵循的基本理念是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用新的课程观、教材观、知识观和教学观指导教材编写,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和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能对这些内容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很难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也很难保证自己的教学方向,进而会直接影响到整本书的教学效果。(责任编辑关燕云)
其他文献
教研工作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路标和梯石,教研工作的文化厚度决定着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和高度。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教研人员,试图就文化的视角对基层教研状况作些反思,并就提升基层教研的文化内涵作些策略性思考及实践探索。    一、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笔者通过对基层中小学教研工作的深入调研,深感现状不容乐观,其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基层教研活动的虚化。我们在对基层学校教研活动的调研
转座子是一类散布在基因组中序列重复的DNA片段,它们可以不依靠同源重组而能在基因组中移动。综述了转座子的特征、分类、种类和分布,介绍了利用转座子获得的转基因昆虫和改
2006年12月14日,NEC在北京召开的“宝马金鞍·共赢未来”新产品发布会上,推出了基于Linux容错服务器及S2900存储新品的解决方案,并发布了针对中高端产品的渠道支持新策略。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每次考试结束后的分析中,都要谈到一个共同的话题过失性丢分。“过失性丢分”是指在考试过程中,因为主观原因而造成能得分而未得分的现象。为了能清楚学生过失性丢分的情况和原因,特安排了四川省宜宾市一中关于学生“过失性丢分”的问卷调查。    一、 调查设计    本次调查共设计了11个题,包括①对各考试学科过失性丢分的统计;②学生参加考试的过程:包括考试准备情况、考试心理、考试时间、
随着学校管理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逐渐成为学校管理文化的主流,并使学校管理从牺牲人的个性追求回归到对人的尊重、关爱、理解和支持的理性平台,为推进课程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然而,由于人们对“以人为本”的内涵存在理解偏差,在学校的管理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负面效应。笔者认为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倡导“以人为本”理念的同时,应当谨防以下几个误区。    一、 把“以人为本”异质
中国古代社会历来对子嗣一事非常看重,若“无子”,可按“七出”戒条中的“无子出”将其遣归,这在两汉时期尤为典型,因此而出妻的事件不在少数。出妻中不乏社会名流,这与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