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为主线文言共生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gxiao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传承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感悟其精深的文化内涵,探索其渊博的语言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积淀文化知识,提升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言文文化具有深远意义。目前,绝大多数的教师习惯采用“教师串讲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造成了“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枯燥”的局面。因而无法真正实现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新理念。本文就武汉市课改20年经典回放洪山区高段的语文课《伯牙绝弦》一文的亲身施教经验,浅谈文言文教学的高效性及其实施策略。
  一、创设情境,抓住题眼
  【案例分析导入环节】:
  引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奏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他是晋国的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思听琴的,青布包头,两截布衫,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的樵夫——钟子期(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关于他俩流传千古的感人故事,(师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了。
  师:“绝”是什么意思?(生:断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看注释。)
  师:借助注释或器材书,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要领。 “绝弦”是什么意思呢?(生:切断琴弦。)
  师:“绝弦”的意思是“切断琴弦”,也就是“不再奏琴了”的意思了。现代汉语也有许多这样的词语,譬如:两个体今后不再来往了,叫做——(绝交),著名作家不再写文章了,叫——(封笔);影视演员今后不再演演戏了,叫——(息影)……于是,不再奏琴了,叫——(生:绝弦。)
  师:明白了意思,我们再读题。(生读题。)
  在“解题”这个枢纽里,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一个“绝”字,有“切断”的本意,引伸出“不再奏琴”;从友人的“绝交”、到作家的“封笔”、演员的“息影”……把“绝”的文化血脉,在师生对话中演绎得极尽描摹。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抓住题眼引导学生体会,不仅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文言的特点,同时,联系现代文的相关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减少文言文学习的陌生感。
  二、读为主线,以读代讲
  阅读教学重在诵读,文言文教学更是如此。不读就显示不出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就体会不到古文的韵味,更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第一,初读感知,读通课文。
  【案例分析初读环节】: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并评价。
  3.师范读,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确读好文言文的节奏与音律。
  4.指名一生像老师这样读第一句。
  5.指名读第二句。
  教师重点指导:“哉”“兮”都是表示感叹的詞语,读的时候要轻一些,稍长一些。指导学生再读此句。
  6.师生合作读第四句,指名读第五句。
  7.学生跟着老师读最后一个长句,读好停顿。
  8.全班齐读全文。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就有充分的时间读通、读顺、读懂文言文,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读出韵味,读出文言文的韵律美。值得一提的是,教学文言文,教师的范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把握文言文的音韵、节奏、语气、停顿,诱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第二,熟读成诵,理解重点。
  在学生初读课文、读通的基础之上,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进一步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意思说清楚,说具体。要注意灵活多变,切不可拘泥于以词解词、逐字串讲。有时,为了把意思表达得更加连贯、明白、准确,还可以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添加一些词句。而且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独立进行,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有困难时教师再予以帮助。
  【案例分析重点句教学】:
  理解大意:
  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试着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2.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3.班上汇报交流。
  4.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两个“善”字的不同意思,明确“善哉”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志”“念”两个不同的字却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想)。
  师:作者在文言文中用字可谓是炼字精妙,字字珠玑。指名读相应的句子。
  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诵读是和情感体验、语言积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了就能脱口而出,自然成诵。这个环节,看似平淡,却需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教师紧紧抓住文本语言,以读为本,使学生从“学字解词”到“联句成段”,虚心涵咏,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学习方法,感受了文言文的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
  第三,深入品读,体会情感。
  【案例分析品读重点句教学】:
  师:我们一遍一遍地读课文,读到这,你能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板书:知音)什么叫知音?
  师:朋友都是知音吗?
  生:不是,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生:心心相印的朋友是知音。
  师: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勾画下来。(生默读、勾画。)
  师:我们来一块交流吧。
  生:我是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出来的。(课件出示此段。)   师: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他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师: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用上一个四字词。(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
  生1:我仿佛看到了气势雄伟的泰山。
  生2:我好像看到了高不可攀的泰山。
  生3:我似乎看到了挺拔险峻、高耸入云的泰山。
  师:谁愿意来赞叹?(一生读,“峨峨”读得重。)“峨峨”读得高昂、激越,读出了气势,这是你的赞叹。
  (一生读,“若泰山”读得响亮。)
  师:好,强调了“五岳之尊的泰山”,而不是别的山,由衷地赞叹。
  师:我们一起赞叹,善听的子期呀,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生读。)
  (指導品读“志在流水”略。)
  师:伯牙鼓琴,念在高山,透过高山,他还想表达什么?
  师:有人能听懂他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心胸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间的情操吗?(生:没有。)
  师:孤独的伯牙呀,多少年寻寻觅觅,他的抱负、他的心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会得到这样的理解——(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钟子期知音的境界。
  师:现在我就是伯牙,你们就是子期,让我们在一鼓一听的朗读中,感受这美妙的意境。(师生分角色读。)
  师:琴瑟相和,心心相惜。现在,男同学鼓琴,女同学听琴,让我们再一次在一拨一应中感受这奇丽的境界。(男女生分角色读。)
  教师通过不断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形式、多角度、多层面的读,读懂了意思,读通了情感,读出了文言的味道。教师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氛围、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三、由点到面,适度拓展
  小学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拓展性的训练。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外多阅读一些文言故事、文言名句等,以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让他们运用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读懂更多的文言文。
  学了《伯牙绝弦》后推荐学生阅读文言文成语故事《响遏行云》《入木三分》。阅读《伯牙学琴》等故事。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内容,既与现代文阅读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自身独具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选取精当的教学策略,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其能学、善学、乐学。
其他文献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也在蓬勃发展。但所带来的质量安全管理问题引人深思。调查显示,建筑业是仅次于交通与煤矿的最危险的行业,但是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
在条纹反射摄影测量中,由于产生条纹图形的液晶显示器不直接出现在摄像机的视场范围内,摄像机与液晶显示器之间的位姿标定是条纹反射摄影测量的主要难点。为了简化标定过程,
目的对荧光定量PCR法在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不同时段尿标本检测巨细胞病毒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30例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所有
计算机在前几年作为一门学科,近几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在课程及学科上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根据这些现象,我采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积极更新教学内容
当前,国际影视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影片前期的虚拟化制作,而影片预演(previz)也在越来越多的好莱坞电影中彰显其重要作用和价值,已逐渐发展成为影视制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预
[目的]总结"甬上中医泰斗"钟一棠应用治未病理论治疗崩漏病的经验。[方法]通过学习病案和跟随钟一棠先生临诊,从"治未病"角度论述钟老治疗崩漏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阐释其
劳动及用工法律对于国家的稳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劳工法律制度的存在有利于劳动者得到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本文结合了中国企业在阿富汗投资现状以及阿富汗劳工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