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传承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感悟其精深的文化内涵,探索其渊博的语言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积淀文化知识,提升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言文文化具有深远意义。目前,绝大多数的教师习惯采用“教师串讲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造成了“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得枯燥”的局面。因而无法真正实现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新理念。本文就武汉市课改20年经典回放洪山区高段的语文课《伯牙绝弦》一文的亲身施教经验,浅谈文言文教学的高效性及其实施策略。
一、创设情境,抓住题眼
【案例分析导入环节】:
引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奏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他是晋国的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思听琴的,青布包头,两截布衫,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的樵夫——钟子期(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关于他俩流传千古的感人故事,(师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了。
师:“绝”是什么意思?(生:断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看注释。)
师:借助注释或器材书,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要领。 “绝弦”是什么意思呢?(生:切断琴弦。)
师:“绝弦”的意思是“切断琴弦”,也就是“不再奏琴了”的意思了。现代汉语也有许多这样的词语,譬如:两个体今后不再来往了,叫做——(绝交),著名作家不再写文章了,叫——(封笔);影视演员今后不再演演戏了,叫——(息影)……于是,不再奏琴了,叫——(生:绝弦。)
师:明白了意思,我们再读题。(生读题。)
在“解题”这个枢纽里,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一个“绝”字,有“切断”的本意,引伸出“不再奏琴”;从友人的“绝交”、到作家的“封笔”、演员的“息影”……把“绝”的文化血脉,在师生对话中演绎得极尽描摹。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抓住题眼引导学生体会,不仅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文言的特点,同时,联系现代文的相关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减少文言文学习的陌生感。
二、读为主线,以读代讲
阅读教学重在诵读,文言文教学更是如此。不读就显示不出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就体会不到古文的韵味,更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第一,初读感知,读通课文。
【案例分析初读环节】: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并评价。
3.师范读,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确读好文言文的节奏与音律。
4.指名一生像老师这样读第一句。
5.指名读第二句。
教师重点指导:“哉”“兮”都是表示感叹的詞语,读的时候要轻一些,稍长一些。指导学生再读此句。
6.师生合作读第四句,指名读第五句。
7.学生跟着老师读最后一个长句,读好停顿。
8.全班齐读全文。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就有充分的时间读通、读顺、读懂文言文,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读出韵味,读出文言文的韵律美。值得一提的是,教学文言文,教师的范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把握文言文的音韵、节奏、语气、停顿,诱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第二,熟读成诵,理解重点。
在学生初读课文、读通的基础之上,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进一步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意思说清楚,说具体。要注意灵活多变,切不可拘泥于以词解词、逐字串讲。有时,为了把意思表达得更加连贯、明白、准确,还可以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添加一些词句。而且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独立进行,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有困难时教师再予以帮助。
【案例分析重点句教学】:
理解大意:
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试着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2.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3.班上汇报交流。
4.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两个“善”字的不同意思,明确“善哉”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志”“念”两个不同的字却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想)。
师:作者在文言文中用字可谓是炼字精妙,字字珠玑。指名读相应的句子。
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诵读是和情感体验、语言积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了就能脱口而出,自然成诵。这个环节,看似平淡,却需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教师紧紧抓住文本语言,以读为本,使学生从“学字解词”到“联句成段”,虚心涵咏,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学习方法,感受了文言文的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
第三,深入品读,体会情感。
【案例分析品读重点句教学】:
师:我们一遍一遍地读课文,读到这,你能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板书:知音)什么叫知音?
师:朋友都是知音吗?
生:不是,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生:心心相印的朋友是知音。
师: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勾画下来。(生默读、勾画。)
师:我们来一块交流吧。
生:我是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出来的。(课件出示此段。) 师: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他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师: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用上一个四字词。(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
生1:我仿佛看到了气势雄伟的泰山。
生2:我好像看到了高不可攀的泰山。
生3:我似乎看到了挺拔险峻、高耸入云的泰山。
师:谁愿意来赞叹?(一生读,“峨峨”读得重。)“峨峨”读得高昂、激越,读出了气势,这是你的赞叹。
(一生读,“若泰山”读得响亮。)
师:好,强调了“五岳之尊的泰山”,而不是别的山,由衷地赞叹。
师:我们一起赞叹,善听的子期呀,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生读。)
(指導品读“志在流水”略。)
师:伯牙鼓琴,念在高山,透过高山,他还想表达什么?
师:有人能听懂他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心胸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间的情操吗?(生:没有。)
师:孤独的伯牙呀,多少年寻寻觅觅,他的抱负、他的心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会得到这样的理解——(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钟子期知音的境界。
师:现在我就是伯牙,你们就是子期,让我们在一鼓一听的朗读中,感受这美妙的意境。(师生分角色读。)
师:琴瑟相和,心心相惜。现在,男同学鼓琴,女同学听琴,让我们再一次在一拨一应中感受这奇丽的境界。(男女生分角色读。)
教师通过不断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形式、多角度、多层面的读,读懂了意思,读通了情感,读出了文言的味道。教师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氛围、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三、由点到面,适度拓展
小学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拓展性的训练。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外多阅读一些文言故事、文言名句等,以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让他们运用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读懂更多的文言文。
学了《伯牙绝弦》后推荐学生阅读文言文成语故事《响遏行云》《入木三分》。阅读《伯牙学琴》等故事。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内容,既与现代文阅读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自身独具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选取精当的教学策略,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其能学、善学、乐学。
一、创设情境,抓住题眼
【案例分析导入环节】:
引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配乐。)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奏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他是晋国的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思听琴的,青布包头,两截布衫,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的樵夫——钟子期(板书)。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关于他俩流传千古的感人故事,(师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了。
师:“绝”是什么意思?(生:断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生:看注释。)
师:借助注释或器材书,这是我们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要领。 “绝弦”是什么意思呢?(生:切断琴弦。)
师:“绝弦”的意思是“切断琴弦”,也就是“不再奏琴了”的意思了。现代汉语也有许多这样的词语,譬如:两个体今后不再来往了,叫做——(绝交),著名作家不再写文章了,叫——(封笔);影视演员今后不再演演戏了,叫——(息影)……于是,不再奏琴了,叫——(生:绝弦。)
师:明白了意思,我们再读题。(生读题。)
在“解题”这个枢纽里,老师引导学生体会一个“绝”字,有“切断”的本意,引伸出“不再奏琴”;从友人的“绝交”、到作家的“封笔”、演员的“息影”……把“绝”的文化血脉,在师生对话中演绎得极尽描摹。通过教师创设情境,抓住题眼引导学生体会,不仅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文言的特点,同时,联系现代文的相关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减少文言文学习的陌生感。
二、读为主线,以读代讲
阅读教学重在诵读,文言文教学更是如此。不读就显示不出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就体会不到古文的韵味,更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第一,初读感知,读通课文。
【案例分析初读环节】: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并评价。
3.师范读,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确读好文言文的节奏与音律。
4.指名一生像老师这样读第一句。
5.指名读第二句。
教师重点指导:“哉”“兮”都是表示感叹的詞语,读的时候要轻一些,稍长一些。指导学生再读此句。
6.师生合作读第四句,指名读第五句。
7.学生跟着老师读最后一个长句,读好停顿。
8.全班齐读全文。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就有充分的时间读通、读顺、读懂文言文,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读出韵味,读出文言文的韵律美。值得一提的是,教学文言文,教师的范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较好地把握文言文的音韵、节奏、语气、停顿,诱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第二,熟读成诵,理解重点。
在学生初读课文、读通的基础之上,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进一步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在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意思说清楚,说具体。要注意灵活多变,切不可拘泥于以词解词、逐字串讲。有时,为了把意思表达得更加连贯、明白、准确,还可以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添加一些词句。而且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应当由学生对照注释独立进行,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遇有困难时教师再予以帮助。
【案例分析重点句教学】:
理解大意:
1.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试着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2.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3.班上汇报交流。
4.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两个“善”字的不同意思,明确“善哉”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志”“念”两个不同的字却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想)。
师:作者在文言文中用字可谓是炼字精妙,字字珠玑。指名读相应的句子。
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
诵读是和情感体验、语言积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反复地读,熟练了就能脱口而出,自然成诵。这个环节,看似平淡,却需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教师紧紧抓住文本语言,以读为本,使学生从“学字解词”到“联句成段”,虚心涵咏,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学习方法,感受了文言文的音律美、形象美、意境美,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
第三,深入品读,体会情感。
【案例分析品读重点句教学】:
师:我们一遍一遍地读课文,读到这,你能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板书:知音)什么叫知音?
师:朋友都是知音吗?
生:不是,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生:心心相印的朋友是知音。
师: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勾画下来。(生默读、勾画。)
师:我们来一块交流吧。
生:我是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看出来的。(课件出示此段。) 师: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他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
师: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用上一个四字词。(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
生1:我仿佛看到了气势雄伟的泰山。
生2:我好像看到了高不可攀的泰山。
生3:我似乎看到了挺拔险峻、高耸入云的泰山。
师:谁愿意来赞叹?(一生读,“峨峨”读得重。)“峨峨”读得高昂、激越,读出了气势,这是你的赞叹。
(一生读,“若泰山”读得响亮。)
师:好,强调了“五岳之尊的泰山”,而不是别的山,由衷地赞叹。
师:我们一起赞叹,善听的子期呀,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生读。)
(指導品读“志在流水”略。)
师:伯牙鼓琴,念在高山,透过高山,他还想表达什么?
师:有人能听懂他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心胸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间的情操吗?(生:没有。)
师:孤独的伯牙呀,多少年寻寻觅觅,他的抱负、他的心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会得到这样的理解——(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钟子期知音的境界。
师:现在我就是伯牙,你们就是子期,让我们在一鼓一听的朗读中,感受这美妙的意境。(师生分角色读。)
师:琴瑟相和,心心相惜。现在,男同学鼓琴,女同学听琴,让我们再一次在一拨一应中感受这奇丽的境界。(男女生分角色读。)
教师通过不断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形式、多角度、多层面的读,读懂了意思,读通了情感,读出了文言的味道。教师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氛围、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三、由点到面,适度拓展
小学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拓展性的训练。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外多阅读一些文言故事、文言名句等,以拓宽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让他们运用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读懂更多的文言文。
学了《伯牙绝弦》后推荐学生阅读文言文成语故事《响遏行云》《入木三分》。阅读《伯牙学琴》等故事。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内容,既与现代文阅读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有自身独具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选取精当的教学策略,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其能学、善学、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