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节物理课堂的实验设计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q03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的色散(二)——薄膜干涉》这节课,课本上内容较少,是按物理学习的常规顺序(现象→原理→应用)来介绍薄膜干涉现象的。若只想达到教材所述的知识目标,不需太长的时间就可以应付一般的考试。但很多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稍微遇到些灵活变通的新问题就会束手无策,可以说无法适应现在的高考改革,更谈不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和探索创新。如果在教学中能以实验探究为主线,使学生明白其中道理,亲历知识获得的过程,学生不仅能学得灵活,而且能使观察和思维能力、归纳能力、推理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发明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课前实验器材准备:吸管、洗洁精溶液、酒精灯、铁丝圈、载玻片(两片)、牛顿环。
  课堂引入过程中,教师可以列举大量的薄膜干涉现象(比如雨后马路上水塘中的彩色油膜、光盘反面的彩色、激光防伪标志、方便面中的玩具魔幻卡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供吸管和肥皂水,启发学生自制出七彩的条纹并要求观察条纹的特点。利用实验这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再现物理情景,可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和探索规律,而不是单纯的抽象或空想。当学生发现这样可让他们更轻松地解决问题时,就会逐渐养成利用实验这种形象直观的手段来帮助思维,得出结论。通过视觉观察,学生很容易得到自己吹出的半球形彩色条纹和光盘反面的彩色、马路上水塘中油层的彩色具有共同点,都是光照在薄膜上时发生的现象,从而自然引出薄膜干涉的概念。
  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样可以用课内小实验的方法促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获得新的知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纷繁复杂,大凡复杂的现象都可以化为几个简单模型的组合。科学的研究方法,总是化繁为简,先从最简单的实验入手。所以在研究薄膜干涉的产生条件时,教材上介绍了“单色光照射肥皂薄膜”的实验(如图):在酒精灯的灯芯中撒一些钠盐,灯焰就能发出明亮的黄光,把铁丝圈在肥皂水中蘸一下,让它挂上一层薄薄的液膜,用酒精灯的黄光照射液膜。把这层液膜当作一个平面镜,用它来观察灯焰的像。但实际上让学生做这个课内小实验时,学生往往不知道怎么去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原因有二:⑴肥皂薄膜存在时间太短,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观察清楚水平条纹;⑵这个实验对光照要求较强。所以这个实验时间较难控制,教师如何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启发学生观察和思考就成为难题,可谓要做到惜时如金。这时,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上的“做一做”来解决上述问题:事先提供取两块显微镜的载玻片,用清水洗净晾干,再用绒布擦去载玻片表面的灰尘和水汽。教师启发学生用两块玻璃中的空气薄膜代替刚才的肥皂夜膜,再用类似的方法观察灯焰。学生自然想到把两块玻璃叠在一起,用相同的方法看灯焰在空气薄膜中的像。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用手指捏住两块玻璃时自然加压,会发现条纹会移动,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都不难得到“等厚干涉”的规律,教师乘势引出利用劈尖干涉检查平面平整程度的应用原理。这样的“改装”,既能为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的时间,又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还能为牛顿环的原理分析作铺垫,一举多得。
  牛顿环的使用也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用一个曲率半径很大的凸透镜的凸面和一片平面玻璃接触,在日光下或用白光照射时,可以看到接触点为一暗点,其周围为一些明暗相间的彩色圆环条纹;而用单色光照射时,则表现为一些明暗相间的单色圆环条纹。教师可把上述实验中的其中一片载玻片换成凸透镜引出牛顿环,启发学生来猜测条纹的特点,然后引出它的应用领域:牛顿环是光的波动性的最好证明之一,常用来检验光学元件表面的准确度.如果改变凸透镜和平板玻璃间的压力,能使其间空气薄膜的厚度发生微小变化,条纹就会移动。用此原理可以精密地测定压力或长度的微小变化。这种台阶式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规律时,要跳一跳才够得着,非但不会损伤其积极性,还会激发学生探究物理奥秘的兴趣。而且,把一个复杂的新情景化解为已学过的简单模型的组合和利用已知模型去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正是现在高考试题中重点要求的能力。
  课堂接近尾声之时,增透膜的教学是一个很好的引申点。现在汽车已经普及,汽车车窗的镀膜现象非常广泛。增透膜的干涉特点不一定要分析得清晰透彻,可以作为一个课后思考给予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在分析过程中,有的同学又会联想到一些相似的现象,去思考其原因……这一切会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问题的实质,从而更熟练精确地掌握本质规律,这些有趣的物理现象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久而久之,就能真正实现让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和学会有效思维这一较高的境界.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学中适时地采用实验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怎样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学习知识,发挥主动性,克服课堂教学“满堂灌”现象,使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和主动分析问题是高中新课程理念中物理课堂的主要任务之一。当然,应用实验来以趣激疑只是启发思维的起点,至于怎样推进思维活动的展开仍需教师不断的引导和努力,这也是我更需要深层次思考的问题。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缺失严重抑制了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追求“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本文重点解读语文课堂教学无效性的情形并提出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有效教学制定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可以说,没有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当前进行的基础
期刊
【摘要】初中语文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语文老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的难点。学生个体差异性大,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复杂多样,如何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困境,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我们一直不断地研究探索。本文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多方面论述了初中语文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关键词】 初中语文学困生转化策略  在义务教育初中学段学困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不仅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是农村初中
期刊
【摘要】近年来,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但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中职生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行为都给中职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只有找对解决好这些问题的对策,才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学校的持续发展、中职教育的充分发展、社会的稳定发展,产生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职业学校课堂问题行为 对策  近年来,国家在对中等职业教育加大投资的同时加大了扶持力度,职业学校生源高峰期来临。作为职业教育者,我们满怀信心,准
期刊
【摘要】很多高职学校毕业生在就业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们部分人缺少基本礼仪和面试技巧,面试过程中表达能力不佳,回答问题缺乏逻辑性,甚至一些毕业生,不会书写常用公文,甚至连自荐信都不知如何下笔。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都是高职语文教育的内容,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语文教育还普遍存在各种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标准这三面系统地论述了如何针对现状改革高职语文教学工作。  【关键词】职业能力
期刊
【摘要】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受各高校招生的影响,中职学生的生源普遍较差,语文基础知识相当薄弱,文化素养不高。如何有效地培养中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中职语文教师值得探究的问题。笔者认为,中职语文教学应加强学生基础文化
期刊
【摘要】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运用良好的管理方法,班级工作就能有声有色、蒸蒸日上。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对生活有美好的憧憬,也渴望尽快走进社会,更渴望增强自己的才干,为今后工作掌握一定的技术,他们也喜欢品尝成功的喜悦。为此,我在工作中抓住这些特点,在班级工作中给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们真正成为班级管理者。  【关键词】中职学校 班主任工作方法  我在班级管理中,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
期刊
【摘要】要想不断促进学校教学改革的进步,就要对教学进行适当地改革,同时改革也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职学校进行教学改革的力度明显提高,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教学改革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从而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力度的不断加深,下至小学,上至大学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我国教育事业
期刊
【摘要】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中,发展心理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而在所有的心理发展中,感觉和知觉是基础,它们会对人的记忆、想像、思维、言语、情绪情感及个性、社会性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针对“知觉的特性”一课设计了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诸多方面,为上好这一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知觉 教学 教法 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  “知觉的特性”这部分内容是取自罗家英主编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一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属基础课,起着辅助专业课程的作用。目前,中职学生普遍以为只有专业科目才是重要的,对语文学习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更有甚者认为语文科目是可有可无的。因此,中职语文教学的现状实在不容乐观,许多中职学生的语文水平实在让我们感觉惭愧,有的毕业生连一份自荐书都写不好,甚至有的中职生参加工作后连一份通知都不会写,这些严峻的现实引发我们对中职语文教学的深思,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目前中职语
期刊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本课时,我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认真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精神,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基本理念,让学生在自己的朗读实践中,读懂文本,积累感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自己、发展自己,从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