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英语课程标准强调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按照Holec(1981)的观点,自主学习就是对自己的学习愿意负责的一种能力,这是当代教育永恒的主题。疑是学之始,思之端。鼓励学生质疑,释疑解惑,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质疑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养成创造性思维。英语自主学习中的质疑有利于促使学生反馈与思考所接触的语言材料,进而理解所学内容,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拓展思维空间,培养他们学会独立自主地学习,并使之成为终生受益的有效学习策略。
关键字:提问;自主学习;预习;解疑
【中图分类号】G633.7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提问主体主要是教师,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是近年来,人本主义教学观念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随着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的提出,提问主体亦出现了分化,在欧美课堂上提问主体开始显现了由教师向学生转换的趋势;转换提问主体能有效保证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但是目前中国课堂教学往往是以教师提问为主,学生质疑的现象寥寥无几。长此以往,这将扼杀学生的创造潜能,影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转换提问角色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果。提问主体转换同时反映了当代各国对培养具有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的人才的迫切要求。因此进行质疑在小学英语自主学习中调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学生提问在英语学习中情况的调查现状: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通过提问,学生经常地会问问“为什么”和“怎么样”这样的问题,就能离真理越来越近。因此,老师在提高学生的提问意识和提问水平上担负着重要的职责。
笔者在绍兴选取某所中学和小学做了一份问卷调查,各学校随机抽取2个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就学生英语课堂提问的现状进行调查。
究竟谁才应该是课堂提问的主体?这个问题似乎很少有人思考,因为大多数老师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课堂教师就是“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提问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师生间的互动也是由教师掌控,学生完全被教师牵着走,许多学生的求知欲无法得到满足,因而对教师枯燥的讲解失去了兴趣,无法专注于课堂。
表1.英语课堂提问的习惯
1在英语课堂上,你会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吗? 中学生 小学生
A经常 0% 21.43%
B偶尔 24.44% 50%
C 很少 41.11% 21.43%
D 没有 34.44% 7.14%
表 2. 影响学生课堂提问的因素分析
2. 如果你不会主动提出问题,主要原因是 中学生 小学生
A 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档次不高,遭别人笑话 4.44% 28.57%
B 没有理解老师所讲内容,因而不知道提什么问题 11.11% 19.05%
C 课前没有预习,对所讲内容不熟悉,因而不知道提什么问题 37.78% 11.9%
D自己有时想提问,却不知怎么问 37.78% 40.48%
提问能激发学生更专注于学习,积极思考,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专注于学习的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和信心。根据表1的数据显示,有一半的小学生偶尔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 21.43%的学生经常主动提问,但到了中学只有四分之一都不到的学生会提问。这说明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的提问意识却在逐渐地淡化。
当问到影响学生课堂提问的原因,学生的想法各不相同,40.48%的小学生认为自己缺乏提问的技巧,不知道如何提问,37.78%的中学生也有这样的情况,还有37.78%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提前预习,不知道提什么问题。因此,课前预习和掌握良好的提问技巧是促使学生课堂提问的有效方法。此外,还有28.57%的小学生因为害怕遭到别人的笑话而不敢提问,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克服这种心理障碍,促使他们大胆地提问。当然,中学和小学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的不同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不少中学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将45分钟的课堂安排的满满当当,没有抽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更不用说提问了。
2.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可行性对策探究
2.1教师需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教师应在课堂中扮演“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资源的开拓者”等角色,以完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究,允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学生完全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思维习惯,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灵活地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到发现与提出问题的惊奇、自豪以及创造的快乐等各种情感,从而发展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2.2教师需帮助学生转变观念、创建“提问”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 “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更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可以问教师、问课本,还可以问专家、问教授、问权威。
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在人格独立、思想上自由,要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自己有发现、提出问题的权利,其他同学也有主动提问的权利。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否有价值、有创意、教师首先要给予合理的肯定和尊重,再视其问题给予表扬和鼓励。要让主动提问的学生有“安全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动机,让学生互相引发思考,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由“不敢问”到“乐问”。
2.3指导、训练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方向及技能
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有“问题”可问。教师应启发学生可通过以下途经去发现问题: (1)在预习中发现问题。老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明确预习要求,如 人教版新教材PEP2 《unit3 At the zoo》Part A let’s learn& let’s do 这一课时的预习要求是:1.能说出thin,fat,tall,short的意思,2.能基本跟着节奏唱读let’s do的内容。其中let’s do中的内容为Be fat. Be,fat. Be fat, fat, fat.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能掌握节奏且知道fat的意思,但是单词be是从来没有接触过得单词,且be的意思比较抽象,在预习之后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这里的be是什么意思?”
(2)可对听课中不懂的地方,作业中不会做的习题,实践中碰到的问题提出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真正心理原因,作为发现问题的方法。这个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鼓励学生碰到不懂的地方积极问老师或者同学。新教材PEP2《unit1 welcome back to school》第四课时的课堂作业中出现了四个小动物“panda,beaver,eagle,kangaroo”分别来自中国,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其中panda是学生已经掌握的,而其他三个是没有学过的,但是通过图画解读不少学生也知道了他们的意思,也有一部分学生提出问题“老师,kangaroo是不是袋鼠?这个单词怎么读?”在作业中发现问题,不一定代表着这个题目学生不会做,可能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另一渠道。这时学生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是充满好奇之心,学习激情高涨,学习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3)在理论与实践的比较中、在事实与事实的比较中、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在课本与课外资料的比较中发现问题。在新教材PEP1 《unit5 let’s eat!》part A let’s learn中Sarah说“Mom,I’m hungry.”,在新教材PEP2《unit2 my family》part A let’s learn中mother旁边标注了一个词mum。学生在课堂上就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1.mother和mum一样吗?2.上学期学的是mom,这里的mum和mom一样吗?老师对于这两个问题作出这样的解释,mother是书面语,就好像中文里的“母亲”,你在作文里写你的 “妈妈”,你会写成“母亲”,而mum是口语中使用的,比如你每天回到家可以叫一声“mum”,就相当于“妈”,但你不会叫“mother”,因为mother相当于“母亲”在书面语或正式场合使用。
(4)创设探究情境、诱导学生提出问题 。
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备课,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真实的语言情景,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PEP4 《unit5 how much is it?》let’s talk的对话内容是John和妈妈去商店买衣服,买下了一双鞋子。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会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操练对话。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会根据老师给出的句型模板进行练习。但也有不少学生会进行创新,既然这是一个真实的语言情景,可能会碰到不喜欢的东西,学生就用“I don’t like the shoes.”表达,也有学生提出觉得东西太贵,怎样用英语讨价还价。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丰富了对话的情景,让对话变得更真实。总之,情境的设置应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和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
因此我们应及早树立学生是课堂提问主体的现念;要重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提出一系列高质量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并帮助他们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以学定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Holec, H. (1981). Autonomy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on.
Bruner, J. S. (1961). The act of discover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31 (1), 21–32.
关键字:提问;自主学习;预习;解疑
【中图分类号】G633.7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韩愈在《师说》中写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提问主体主要是教师,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是近年来,人本主义教学观念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随着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的提出,提问主体亦出现了分化,在欧美课堂上提问主体开始显现了由教师向学生转换的趋势;转换提问主体能有效保证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但是目前中国课堂教学往往是以教师提问为主,学生质疑的现象寥寥无几。长此以往,这将扼杀学生的创造潜能,影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转换提问角色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果。提问主体转换同时反映了当代各国对培养具有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的人才的迫切要求。因此进行质疑在小学英语自主学习中调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1.学生提问在英语学习中情况的调查现状:
根据英语课程标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通过提问,学生经常地会问问“为什么”和“怎么样”这样的问题,就能离真理越来越近。因此,老师在提高学生的提问意识和提问水平上担负着重要的职责。
笔者在绍兴选取某所中学和小学做了一份问卷调查,各学校随机抽取2个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就学生英语课堂提问的现状进行调查。
究竟谁才应该是课堂提问的主体?这个问题似乎很少有人思考,因为大多数老师都理所当然地认为课堂教师就是“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提问占据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师生间的互动也是由教师掌控,学生完全被教师牵着走,许多学生的求知欲无法得到满足,因而对教师枯燥的讲解失去了兴趣,无法专注于课堂。
表1.英语课堂提问的习惯
1在英语课堂上,你会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吗? 中学生 小学生
A经常 0% 21.43%
B偶尔 24.44% 50%
C 很少 41.11% 21.43%
D 没有 34.44% 7.14%
表 2. 影响学生课堂提问的因素分析
2. 如果你不会主动提出问题,主要原因是 中学生 小学生
A 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档次不高,遭别人笑话 4.44% 28.57%
B 没有理解老师所讲内容,因而不知道提什么问题 11.11% 19.05%
C 课前没有预习,对所讲内容不熟悉,因而不知道提什么问题 37.78% 11.9%
D自己有时想提问,却不知怎么问 37.78% 40.48%
提问能激发学生更专注于学习,积极思考,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专注于学习的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和信心。根据表1的数据显示,有一半的小学生偶尔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 21.43%的学生经常主动提问,但到了中学只有四分之一都不到的学生会提问。这说明随着年级的上升,学生的提问意识却在逐渐地淡化。
当问到影响学生课堂提问的原因,学生的想法各不相同,40.48%的小学生认为自己缺乏提问的技巧,不知道如何提问,37.78%的中学生也有这样的情况,还有37.78%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提前预习,不知道提什么问题。因此,课前预习和掌握良好的提问技巧是促使学生课堂提问的有效方法。此外,还有28.57%的小学生因为害怕遭到别人的笑话而不敢提问,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克服这种心理障碍,促使他们大胆地提问。当然,中学和小学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的不同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不少中学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将45分钟的课堂安排的满满当当,没有抽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更不用说提问了。
2.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可行性对策探究
2.1教师需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教师应在课堂中扮演“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资源的开拓者”等角色,以完全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究,允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学生完全摆脱长期以来形成的“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的思维习惯,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灵活地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到发现与提出问题的惊奇、自豪以及创造的快乐等各种情感,从而发展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2.2教师需帮助学生转变观念、创建“提问”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 “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更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可以问教师、问课本,还可以问专家、问教授、问权威。
教师要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在人格独立、思想上自由,要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自己有发现、提出问题的权利,其他同学也有主动提问的权利。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是否有价值、有创意、教师首先要给予合理的肯定和尊重,再视其问题给予表扬和鼓励。要让主动提问的学生有“安全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动机,让学生互相引发思考,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由“不敢问”到“乐问”。
2.3指导、训练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方向及技能
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有“问题”可问。教师应启发学生可通过以下途经去发现问题: (1)在预习中发现问题。老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明确预习要求,如 人教版新教材PEP2 《unit3 At the zoo》Part A let’s learn& let’s do 这一课时的预习要求是:1.能说出thin,fat,tall,short的意思,2.能基本跟着节奏唱读let’s do的内容。其中let’s do中的内容为Be fat. Be,fat. Be fat, fat, fat.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能掌握节奏且知道fat的意思,但是单词be是从来没有接触过得单词,且be的意思比较抽象,在预习之后就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这里的be是什么意思?”
(2)可对听课中不懂的地方,作业中不会做的习题,实践中碰到的问题提出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真正心理原因,作为发现问题的方法。这个方法是最常用的方法,鼓励学生碰到不懂的地方积极问老师或者同学。新教材PEP2《unit1 welcome back to school》第四课时的课堂作业中出现了四个小动物“panda,beaver,eagle,kangaroo”分别来自中国,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其中panda是学生已经掌握的,而其他三个是没有学过的,但是通过图画解读不少学生也知道了他们的意思,也有一部分学生提出问题“老师,kangaroo是不是袋鼠?这个单词怎么读?”在作业中发现问题,不一定代表着这个题目学生不会做,可能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另一渠道。这时学生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是充满好奇之心,学习激情高涨,学习的效率也大大提高。
(3)在理论与实践的比较中、在事实与事实的比较中、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在课本与课外资料的比较中发现问题。在新教材PEP1 《unit5 let’s eat!》part A let’s learn中Sarah说“Mom,I’m hungry.”,在新教材PEP2《unit2 my family》part A let’s learn中mother旁边标注了一个词mum。学生在课堂上就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1.mother和mum一样吗?2.上学期学的是mom,这里的mum和mom一样吗?老师对于这两个问题作出这样的解释,mother是书面语,就好像中文里的“母亲”,你在作文里写你的 “妈妈”,你会写成“母亲”,而mum是口语中使用的,比如你每天回到家可以叫一声“mum”,就相当于“妈”,但你不会叫“mother”,因为mother相当于“母亲”在书面语或正式场合使用。
(4)创设探究情境、诱导学生提出问题 。
教师在教学中应精心备课,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真实的语言情景,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提出来,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PEP4 《unit5 how much is it?》let’s talk的对话内容是John和妈妈去商店买衣服,买下了一双鞋子。老师在教学设计中会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操练对话。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学生都会根据老师给出的句型模板进行练习。但也有不少学生会进行创新,既然这是一个真实的语言情景,可能会碰到不喜欢的东西,学生就用“I don’t like the shoes.”表达,也有学生提出觉得东西太贵,怎样用英语讨价还价。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丰富了对话的情景,让对话变得更真实。总之,情境的设置应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和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
因此我们应及早树立学生是课堂提问主体的现念;要重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提出一系列高质量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并帮助他们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以学定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Holec, H. (1981). Autonomy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on.
Bruner, J. S. (1961). The act of discover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31 (1), 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