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教育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法学习。本文主要论述了在美术教育中怎样创设各种美术文化情景,帮助学生参与探究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者认为通过搜集资料、欣赏艺术作品等,在艺术熏陶中能加深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并产生浓厚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做做,在艺术创作中表现传统节日的精彩,表达自己的情意,提升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悉悉相关。我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尝试创设各种美术文化情景,让学生认识美术,了解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探究美术与节日文化的密切联系。
一、交流多种视听资料,了解传统节日起源
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法训练,应通过美术课程的
学习,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在节日题材的美术教学中,师生共同收集相关的传说、调查节日的起源。如:《节日的彩灯》课前搜集“灯节”、“花灯”的来源,《新年到好热闹》收集“年”、“春联”的传说等,并把资料带到课堂上,通过讲故事、听传说等形式,为节日增添浪漫色彩;让学生在广泛的节日文化情景中,共享文化资源,加深对节日文化的认识;了解了我国传统节日大多和历法、节气有关,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慢慢渗入到社会的过程。
二、欣赏各种文艺作品,体会传统节日氛围
在前人的诗词和艺术作品中,可见到当时的节日情景。因此,结合我校开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系列活动,在美术课中,让学生诵读与节日相关的诗词歌谣,能感受到不同时期节日特有的喜庆气氛,领略传统节日的文学色彩。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理解美术风格的多样性,又丰富了学生的节日素材。
三、运用多种绘画形式,描绘传统节日特征
绘画,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如原始洞穴中的壁画、青铜器上的纹样、汉画像石等,甚至于汉字的诞生无不体现了绘画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更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对美术的社会作用有进一步的认识,并能运用美术语言,如点、线、面、色等,将自己的节日体验表达出来。学生有了课前的收集、交流,课中的欣赏、讨论,关于节日的信息大大增加,脑海里已浮现出舞龙、舞狮、赛龙舟、行彩桥等许多在中国传统节日里的庆祝场景。这时,让学生动手作画,可说是水到渠成,学生有了丰富的节日素材,又能无拘无束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等,选择自己喜爱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因此,作品题材广泛,个性化、独创性强。如有的学生用黑白画的形式也能表现丰富多彩的节日气氛,他主要是通过公共场所人涌如潮及人们喜悦的表情来表达节日的热闹、喜庆。而有的学生则运用油画棒和水彩颜料相结合,表现了节日的流光溢彩、灯火辉煌。在学生笔下,传统节日是那么的喜庆欢快、多姿多彩,学生从原始的祭拜、神秘的气氛中摆脱出来,许多体育、娱乐活动渗透其中,如《赏花灯》、《赛灯笼》、《行彩桥》、《节日的夜晚》等,一幅幅具有独特风格的节日民俗画,都是学生们的精彩创作。
学生们通过看看、画画,把中国传统节日甚至潮汕地区特有的民间庆祝活动中美的素材,用视觉语言为载体,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精彩浪漫。
四、利用各种美术设计,提升传统节日内涵
学生们不但要善于发现美、表现美,还必须学会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实践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在创作中领略传统节日的人文色彩。如:清明节前夕,运用手工技巧,把一张张白纸,变成一朵朵圣洁的鲜花,敬献给烈士,表达出我们的景仰之情;端午节来了,用卡纸、彩线,制作成一串串彩色的“爱心粽”,带着我们的深情、我们的关爱,寄给灾区的同学;重阳节快到了,设计一张张胸卡,送给爷爷、奶奶。 在一次次的美术活动中,学生更深的领略了传统节日的非凡温情,创新性的继承了传统文化,提升了传统节日的内涵。
总之,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引导学生观察、表现、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并在美术活动中,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包括传统节日文化才会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悉悉相关。我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尝试创设各种美术文化情景,让学生认识美术,了解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探究美术与节日文化的密切联系。
一、交流多种视听资料,了解传统节日起源
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法训练,应通过美术课程的
学习,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在节日题材的美术教学中,师生共同收集相关的传说、调查节日的起源。如:《节日的彩灯》课前搜集“灯节”、“花灯”的来源,《新年到好热闹》收集“年”、“春联”的传说等,并把资料带到课堂上,通过讲故事、听传说等形式,为节日增添浪漫色彩;让学生在广泛的节日文化情景中,共享文化资源,加深对节日文化的认识;了解了我国传统节日大多和历法、节气有关,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慢慢渗入到社会的过程。
二、欣赏各种文艺作品,体会传统节日氛围
在前人的诗词和艺术作品中,可见到当时的节日情景。因此,结合我校开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系列活动,在美术课中,让学生诵读与节日相关的诗词歌谣,能感受到不同时期节日特有的喜庆气氛,领略传统节日的文学色彩。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理解美术风格的多样性,又丰富了学生的节日素材。
三、运用多种绘画形式,描绘传统节日特征
绘画,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如原始洞穴中的壁画、青铜器上的纹样、汉画像石等,甚至于汉字的诞生无不体现了绘画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更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对美术的社会作用有进一步的认识,并能运用美术语言,如点、线、面、色等,将自己的节日体验表达出来。学生有了课前的收集、交流,课中的欣赏、讨论,关于节日的信息大大增加,脑海里已浮现出舞龙、舞狮、赛龙舟、行彩桥等许多在中国传统节日里的庆祝场景。这时,让学生动手作画,可说是水到渠成,学生有了丰富的节日素材,又能无拘无束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等,选择自己喜爱的表现形式进行创作;因此,作品题材广泛,个性化、独创性强。如有的学生用黑白画的形式也能表现丰富多彩的节日气氛,他主要是通过公共场所人涌如潮及人们喜悦的表情来表达节日的热闹、喜庆。而有的学生则运用油画棒和水彩颜料相结合,表现了节日的流光溢彩、灯火辉煌。在学生笔下,传统节日是那么的喜庆欢快、多姿多彩,学生从原始的祭拜、神秘的气氛中摆脱出来,许多体育、娱乐活动渗透其中,如《赏花灯》、《赛灯笼》、《行彩桥》、《节日的夜晚》等,一幅幅具有独特风格的节日民俗画,都是学生们的精彩创作。
学生们通过看看、画画,把中国传统节日甚至潮汕地区特有的民间庆祝活动中美的素材,用视觉语言为载体,加上自己丰富的想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精彩浪漫。
四、利用各种美术设计,提升传统节日内涵
学生们不但要善于发现美、表现美,还必须学会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实践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在创作中领略传统节日的人文色彩。如:清明节前夕,运用手工技巧,把一张张白纸,变成一朵朵圣洁的鲜花,敬献给烈士,表达出我们的景仰之情;端午节来了,用卡纸、彩线,制作成一串串彩色的“爱心粽”,带着我们的深情、我们的关爱,寄给灾区的同学;重阳节快到了,设计一张张胸卡,送给爷爷、奶奶。 在一次次的美术活动中,学生更深的领略了传统节日的非凡温情,创新性的继承了传统文化,提升了传统节日的内涵。
总之,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引导学生观察、表现、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并在美术活动中,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包括传统节日文化才会经久不衰、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