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党委副书记,宿迁市首届名校长,市党代会代表、市人大代表,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江苏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个人”。主持全国教育规划课题、国家教师科研基金重点课题、江苏省教育规划重点课题、江苏省教研室课题等5项,出版专著3本,参与编写教材5本,发表论文10余篇。
黄炎培说:职业教育当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这应该是合格职业教育的标准。事实上,企业正逐渐对职业学校形成一种依赖的关系,学生就业已经不再是职业学校面对的难题。但是,学生到了岗位之后,不能乐业却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最近几年的企业调研结果也显示了这一点。企业的技术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学校所给予学生的那点技能,往往只能帮助学生谋得一个就业的平台,无论如何也不能满足岗位不断发展的技术需求。但是奇怪的是,对于这一点,企业却并无怨言,甚至微词都少有。反倒是对技术能力之外的,做人做事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诸多隐形素养(比如人际沟通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创新探究意识、对企业的忠诚等等)表现出明显的不满意。由这些隐形素养所支撑的软实力,成为我们学生开拓发展空间的源头活水。硬技能可以通过短暂的集中训练实现蹴就,而“乐业”所需要的软实力必须经过教育场域的长久熏陶和文化行为的长期实践逐渐养成。
正是基于让学生有业乐业的目标追求,我们学校确立了“为生活而学习”的理念,建构了以“自省”为核心的文化行动体系。
对于很多职校生而言,进职校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在世俗的眼光中,进职校,就意味着和世俗文化所宣传的成功挥手告别。这种世俗心态投射在职校生的身上,体现在心态上,表现为对未来的一片茫然;体现在处事上,表现为做事浮躁、不敢担当、不思进取。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源。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成为职业学生实施教育行为的起点。管理学上的动力理论认为精神动力本身具有巨大的威力,在特定的背景下,可以成为一个生命个体决定性的动力。这成为我校确立“为生活而学习”理念的学理性依据。“为生活而学习”立足于学生当下,揭示了职校生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为学生点明了学习的追求目标:一是在于习得一个自然人物质性生存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二是在于习得一个社会人有意义地活着、有发展地活着所必须具备的素养。
习得理论认为:人非生而知之,一个人的技能水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水平、待人处世的态度方法等等,都是在后天的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行动的千万次磨练慢慢形成的。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必须创立适合这种文化产生的教育场域,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习得的途径和平台。正是基于习得理论的启发,我校形成“自省文化”行动体系,让自省行为渗透于学生日常的学习活动,以自省仪式为呈现方式,引领学生对自我行为进行反思。仪式分为两块:一是始于每日清晨的宣誓仪式,以担当家庭责任为出发点,以担当学习责任为落脚点,引领学生重温学习的目标;而终于每日之毕的三省行为,则是对一天做人做事情况的总结反思,在对“嘴甜乎”的反省中总结一日待人接物的行为,养成待人宽厚、愿意团结合作、悦纳他人也悦纳自己的良好的沟通心态;在对“手勤乎、腿快乎”的反省中总结自己一日的行动,养成一日事一日毕的良好习惯,养成6S管理所强调的诸种素养……通过日常化的“自省”文化行动,让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从而形成品德的内化,祛除学生的浮躁心态,渐趋“乐业”所要求的各种素养。
就像会呈现千姿百态的绚烂一样,教育也会面对难以预料的艰难,所以有人说教育是一种期待。我们以“学无先后,达者为师”的期待情怀,等待学生成长,练就“有业”所需的技能,养成“乐业”所需的各种素养,成就我们学生的幸福人生!
黄炎培说:职业教育当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这应该是合格职业教育的标准。事实上,企业正逐渐对职业学校形成一种依赖的关系,学生就业已经不再是职业学校面对的难题。但是,学生到了岗位之后,不能乐业却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最近几年的企业调研结果也显示了这一点。企业的技术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学校所给予学生的那点技能,往往只能帮助学生谋得一个就业的平台,无论如何也不能满足岗位不断发展的技术需求。但是奇怪的是,对于这一点,企业却并无怨言,甚至微词都少有。反倒是对技术能力之外的,做人做事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诸多隐形素养(比如人际沟通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创新探究意识、对企业的忠诚等等)表现出明显的不满意。由这些隐形素养所支撑的软实力,成为我们学生开拓发展空间的源头活水。硬技能可以通过短暂的集中训练实现蹴就,而“乐业”所需要的软实力必须经过教育场域的长久熏陶和文化行为的长期实践逐渐养成。
正是基于让学生有业乐业的目标追求,我们学校确立了“为生活而学习”的理念,建构了以“自省”为核心的文化行动体系。
对于很多职校生而言,进职校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在世俗的眼光中,进职校,就意味着和世俗文化所宣传的成功挥手告别。这种世俗心态投射在职校生的身上,体现在心态上,表现为对未来的一片茫然;体现在处事上,表现为做事浮躁、不敢担当、不思进取。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源。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成为职业学生实施教育行为的起点。管理学上的动力理论认为精神动力本身具有巨大的威力,在特定的背景下,可以成为一个生命个体决定性的动力。这成为我校确立“为生活而学习”理念的学理性依据。“为生活而学习”立足于学生当下,揭示了职校生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为学生点明了学习的追求目标:一是在于习得一个自然人物质性生存所必须具备的技能;二是在于习得一个社会人有意义地活着、有发展地活着所必须具备的素养。
习得理论认为:人非生而知之,一个人的技能水平、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水平、待人处世的态度方法等等,都是在后天的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行动的千万次磨练慢慢形成的。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必须创立适合这种文化产生的教育场域,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习得的途径和平台。正是基于习得理论的启发,我校形成“自省文化”行动体系,让自省行为渗透于学生日常的学习活动,以自省仪式为呈现方式,引领学生对自我行为进行反思。仪式分为两块:一是始于每日清晨的宣誓仪式,以担当家庭责任为出发点,以担当学习责任为落脚点,引领学生重温学习的目标;而终于每日之毕的三省行为,则是对一天做人做事情况的总结反思,在对“嘴甜乎”的反省中总结一日待人接物的行为,养成待人宽厚、愿意团结合作、悦纳他人也悦纳自己的良好的沟通心态;在对“手勤乎、腿快乎”的反省中总结自己一日的行动,养成一日事一日毕的良好习惯,养成6S管理所强调的诸种素养……通过日常化的“自省”文化行动,让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从而形成品德的内化,祛除学生的浮躁心态,渐趋“乐业”所要求的各种素养。
就像会呈现千姿百态的绚烂一样,教育也会面对难以预料的艰难,所以有人说教育是一种期待。我们以“学无先后,达者为师”的期待情怀,等待学生成长,练就“有业”所需的技能,养成“乐业”所需的各种素养,成就我们学生的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