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创新用法解读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bestsolutio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假如浏览近年的书报,我们恐怕会屡屡惊讶于“创新”的创新用法了:原先“创新”与名词共现时,多是直接修饰名词而构成定中短语,如“创新精神”“创新机制”;而现在“创新”居然可以支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而构成述宾短语了,如“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持续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增强发展后劲”。有心人不禁要问:“创新”的带宾语用法是怎么产生的呢?
  我们不妨先从“创新机制”这个歧义短语谈起。“创新机制”可以分析成定中短语和述宾短语两种结构,在这两种结构中“创新”的内部构成方式是不一样的:定中短语里的“创新”属于述宾式复合词,述宾短语里的“创新”属于述补式复合词。
  定中短语“创新机制”里的“创新”,义为“创造新事物”,本是形容性语素的“新”这里转指“新事物”,结构上受动语素“创”的支配,因而“创新”属于述宾式复合词。尽管我们习见的“新”字大多用做形容词,但正如王洪君所言:“在古代和近代汉语中,形容性单字在语篇中可以相当自由地转指该性质特别突出的事物。”在现代汉语中,这种转指用法仅遗存在构词层面,类似的复合词有“尝新、出新、翻新、欺生、踏青、帮忙”等。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将“创新”解释为“抛开旧的,创造新的”,释义十分简洁凝练,我们不能就此机械地将“创新机制”理解为“创造新的机制”。这是因为:首先,“创新”的“新”作为构词语素不可能越过词法去修饰句法领域的短语中心语“机制”,这一点也可以从“创新机制”读作“创新/机制”而不是“创/新机制”的语音停顿中得到部分证实;其次,根据陆俭明先生的调查,汉语中有31%的双音节动词可以不改变意义而直接受名词修饰或直接修饰名词,“创新”就属于这种动词兼名词性质的“名动词”,可以不加“的”而直接作定语,因而“创新机制”同“建设速度”“研究方法”等一样,是省略了结构助词“的”的定中结构,应该理解为“创造新的(的)机制”,“新的”是名物性“的”字结构,意思就是“新事物”。
  述宾短语“创新机制”里的“创新”义为“通过创造使……变新”,“新”是用做使动的形容性语素,结构上补充说明动语素“创”,因而“创新”属于述补式复合词。现代汉语里类似的复合词还有“刷新、更新、革新、拔高、架空、加重”等,它们都具有致使义。
  述补式复合词“创新”带宾语是一种后起的新用法,它之所以产生并流行,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1.平行句法框架的影响。“创新”的带宾用法早期多见于标题语言或排比语句中,通常与“深化××”“提高××”“增强××”等述宾短语平行出现,比如“转变观念创新制度推进企业兼并”(《中国工商管理研究》1994年第3期)、“创新运作机制强化人事管理”(《农村金融研究》1995年第10期)。可以说,正是由于频频出现在这种讲究结构对称的平行句法框架中,原本不带宾语的“创新”才“入乡随俗”地带上了宾语,加之这种用法简洁新颖,久而久之便自然而然地从标题语言扩展到正文语言,从平行使用发展到了单独使用。
  2.潜在述补结构的激活。汉语里述宾式动词以不带宾语为常,因为述宾式动词已经在动词内部实现了动语素的带宾要求,其再次带宾的要求远不如述补式动词来得强烈。因此,“创新”以述宾式动词的身份携带宾语,其理据远不如以述补式动词的身份携带宾语来得充足。而带上宾语后的“创新”恰恰只能分析为述补式,这一点着实让人觉得奇怪。其实,如前所述,“新”本来就可以兼作名语素和形语素,表名物还是表性状“可以因搭配而较自由地改变”,也就是说“创新”原本就兼备作述宾式动词和述补式动词的潜在可能,只是前者一直处于显性状态,而后者始终处于隐性状态,带上宾语以后,“创新”的述补结构便被激活了,加之相类的“更新”“革新”“刷新”等述补式动词早已具备带宾功能,因此可以说“创新”带宾从一开始就具有“合法身份”。
  3.社会高频使用的催化。毫无疑问,语言的任何变异都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息息相关,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在社会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低频词会无端地滋生出新义项或新用法并迅速得以流行。就“创新”这个词而言,借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统计我们发现,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创新”作为文章关键词的出现频率仍与“更新”“创造”等同类词基本持平;然而随后的十余年间,在其他同类词的出现频率略有升降的情况下,“创新”一下子由2.67‰飙升到了20.22‰!个中原委不言自明:因为“创新”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影响民族进步、国家兴旺的高度。由此可知一个词的新义项、新用法的产生及流行与这个词在社会生活中受重视程度和使用频度是密切相关的。
  综上所述,“创新”的带宾用法之所以能产生并流行,既有语言本身的诸如平行句法的影响、潜在结构的激活等内因,也有社会重视程度和使用频度等外因。
  
  〔1〕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王洪君《“逆序定中”辨析》,《汉语学习》1999年第2期。
  〔3〕朱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邹立志、周建设《动宾式动词规范问题的深层理据》,《语文研究》2007年第1期。
其他文献
《国外“博士后”与国内有啥不一样?》(《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4日第11版)一文对“读博士后”这一说法提出了异议,也引起了笔者的一些思考。  博士后是“做”还是“读”?应该说,“博士后”不是一种学位,而是一种工作经历。乍一听,“读博士后”似乎会误导人们对“博士后”身份的认知,但是换一个角度看看,“做博士后”就一定优于“读博士后”这一表达吗?我看未必。  首先,“读”具有语义匹配的多样性。“读
“粉稀饭”现在已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网络用语,用来表示“很喜欢”,在百度上搜索一下,可以找到相关网页约79100篇。例如:  (1)我也粉稀饭cyndi王心凌的。(我们的天空网2005年2月20日)  (2)绿茶的口味偶向来都粉稀饭,吃不腻。(成都吃喝玩乐论坛2006年5月5日)  (3)主卫格调很不错,我粉稀饭。(焦点装修家居网2006年7月12日)  网上还有很多“粉”和“稀饭”单用的例子。如:
[摘要]初一年级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因此,教师要从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上、数学学习方法指导的形式上对学生进行指导。  [关键词]初一学生 数学学习 学习方法    学生从小学升到初中以后,是要有一个时期的过度期,因为小学时接触的数学全都是以数字为主,但到中学以后就是代数式,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转变,即内容拓宽、知识深化,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特别是初一年级学生,在小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2003年)第24课《种树郭橐驼传》一则注释为:“〔偻(lǚ)〕脊背弯曲,即伛偻病。”为了更好地理解注释及课文,笔者做了一番查检。  1.关于“偻lǚ”:  《辞源》释为:一、曲背,曲身表示恭敬;二、弯曲;三、疾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为:①屈;②驼背;③很快。《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收有两个“偻lǚ”,一个释为“〈书〉弯曲(指身体):伛(yǔ
[摘要]市场营销是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技术性、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其教学不仅要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传授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还要培养学生运用市场营销原理和方法去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市场营销 案例教学法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职业能力    市场营销是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技术性、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其教学不仅要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传授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
唐代王维《观猎》一诗被选入多家教材,对颈联“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中的“还归”,有的教材注释说:“还归,回到。”而且对“还”字的读音未作任何说明。(徐中玉、金启华主编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显然,注者是把这里的“还归”当成了同义并列式复合词,认为“还”音“huán”,与“归”同义,都是“返回”的意思。笔者认为,这则注释当属误注,应予辨正
苏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一篇略读课文《甜甜的泥土》,笔者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发现,它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不适宜正值青春初期的十四五岁的初二学生,其负面影响大于正面作用,不宜入选语文教科书。  《甜甜的泥土》是现代作家黄飞写的一篇小小说,选自台湾新地出版社1988年版的《甜甜的泥土》。教学参考书上说:这篇小小说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也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