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谁是幕后杀手?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der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新古典主义画风的代表人物、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著名画家雅克·路易斯·大卫,相信对于大多数学习美术的学生来说,这个名字并不陌生,而他画笔下的名作《马拉之死》,恐怕比他本人更具知名度。
  油画中,法国大革命后掌握政权的雅各宾派的核心领导人物——马拉,因为政见不同,被反对派的刺客所刺杀,赤身裸体地陈尸于浴缸之中。
  情节着实有些神似,200年后的莫斯科,俄罗斯前副总理鲍里斯·涅姆佐夫,衣衫凌乱地倒在灯火阑珊的莫斯科河畔。距离陈尸地点不远处,恢宏的克里姆林宫见证了这充满阴谋论色彩的血腥一幕。
当地时间2015年3月8日,俄罗斯莫斯科,涉嫌杀害反对派政治家鲍里斯·涅姆佐夫(BorisNemtsov)的嫌疑人出席庭审。

  政敌之死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罗斯警方称,反对党领导人、前副总理鲍里斯·涅姆佐夫于当地时间2月27日深夜在首都莫斯科市中心遭不明身份者枪击身亡。这一事件在俄罗斯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
  当天,俄罗斯内政部发言人叶连娜·阿列克谢耶娃说:“今天晚间23时15分左右,涅姆佐夫与一名女性同伴走在大石桥上。这时,一辆小轿车驶过,枪手从车里开枪射击,涅姆佐夫背部中了4枪。”
  涅姆佐夫遇刺之后,俄罗斯总统发言人佩斯科夫表示,俄總统普京对涅姆佐夫遇害一事表示谴责,并表示这起案件存在极大的“雇凶杀人”的可能性,具有明显挑衅特点。佩斯科夫还称,普京对涅姆佐夫遇害表示哀悼,并已责成俄联邦侦查委员会、内务部和联邦安全局成立专门小组调查此案。
  适逢乌克兰危机解决的关键当口,世界各国对于俄罗斯国内发生的这起刺杀事件也给予了相当多的关注。
  美国总统奥巴马呼吁俄国政府展开“快速、公正、透明”的调查,确保“这起恶性杀人事件的幕后黑手被绳之以法”。奥巴马在2009年曾经与涅姆佐夫会面,对他“致力于俄国反腐斗争”表示佩服。
  同样,英国首相卡梅伦对这起“残酷的谋杀”表示震惊,并呼吁“必须展开快速、彻底、透明的调查”。德国总理默克尔的发言人说,默克尔对涅姆佐夫遇刺表示“遗憾”,并敦促普京将肇事者缉拿归案。默克尔还赞扬涅姆佐夫有勇气批评俄国政府。法国总统奥朗德的办公室表示,奥朗德“谴责可憎的暗杀”,并将涅姆佐夫形容为“不懈保卫民主的勇士和顽强的反腐斗士”。
  而无论是悲痛的情绪抑或是谴责的声音,从俄罗斯国内到国外,对于涅姆佐夫之死的态度,都让我们没法将这起案件简单地归类为一起擦枪走火的杀人案件。
  这个看起来温和、儒雅,和许多俄罗斯中年男人一样腆着小肚子的政坛老手,在政治上的作为显然并不是如他的慈眉善目一般。
当地时间2015年3月1日,俄罗斯莫斯科,民众游行纪念遭枪杀的俄罗斯反对党领袖涅姆佐夫。

  简要翻看涅姆佐夫的简历,我们会很轻易地发现,曾在叶利钦时期担任过俄罗斯第一副总理、俄罗斯国家杜马副主席的涅姆佐夫,是俄罗斯右翼力量联盟的创始人之一,是俄罗斯反对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可以这么说,自从普京主政俄罗斯以来,10多年的时间里,涅姆佐夫一直是普京的政坛劲敌。
  2007年,涅姆佐夫甚至一度被提名为俄罗斯总统候选人。其后,2011至2012年间,他也曾多次组织反对派的大规模游行。
  多年以来,涅姆佐夫几乎在所有的政治问题上都会和普京针锋相对,因而,对于普京来说,涅姆佐夫可谓是一个很让他头疼的对象。
  普京的嫌疑
  法国大革命时期,正是由于政治意见的不合,反对派才会派遣刺客以讨论政治问题为名,刺杀雅各宾派领袖马拉。当时的事实是,雅各宾派在大革命后的法国几乎大权独揽,而如今,俄罗斯的政治无疑也被深深地印上了普京的烙印。
  因为政见不合而派人刺杀政治对头?尽管刺客与遇刺者的身份对调了,但是,我们还是不得不把怀疑的目光,投向雷厉风行的普京“大帝”。
  其实,在普京15年的主政生涯中,类似的案例,并不鲜见。
  2006年,当时已经成为英国公民的前克格勃成员利特维年科在伦敦被人下毒身亡,凶手至今并未寻获。由于利特维年科常年在海外批评普京的车臣政策,他的身亡引起了英国媒体的高度关注,有媒体直接点名曾有克格勃背景的普京与该案件有关。
  还是在英国,另外一起死亡事件更为出名——俄罗斯前国家安全会议副秘书、曾经的俄罗斯金融“寡头”别列佐夫斯基的离奇死亡。别列佐夫斯基同样也是普京的反对派,他被控多项金融诈骗和贪污等罪名。2001年,在普京一系列肃清寡头的政治风暴过后,别列佐夫斯基不得不赴英国政治避难。 2013年3月,他被发现死于自己位于伦敦的豪华公寓内。尽管伦敦警方给出了自杀的结论,但他的亲属、好友似乎对此并不认同,显然,他们是将普京当作了潜在的嫌疑人。
  当然,普京方面并没有承认己方与上述案件有丝毫瓜葛,大概俄罗斯特工的手段着实高明,至今也未曾有如山铁证。
当地时间2015年3月3日,俄罗斯莫斯科,遭枪杀俄罗斯反对党领袖涅姆佐夫葬礼举行,其亲属和数千俄罗斯民众出席悼念。
其他文献
说满世界都在谈论“青春”,一点也不为过,歌词里唱,电视里演,广告里说,网络上传,成人的世界,好像除了青春和爱情,生命就会变得苍白不堪。然后突然想到一个很“哲学”的问题——这个人人谈论的“青春”到底有什么意义,这快被人说烂的词语到底是什么东西?  是跟老师顶嘴时倔强的脸吗?  是在课桌下偷偷牵住的双手吗?  是长跑完时刘海飞出的汗水吗?  是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写的日记吗?  是拍照时的剪刀手?是遮住
一个被称作“二奶杀手”的人,一个在宣言里号称“杀!杀!杀!”的人,一个告丈夫重婚一直告十年的人,究竟会是怎样的性情?虽然在过去的新闻生涯中也接触了不少各色人等,但这次的采访仍让我充满好奇。   我到了西安后一和张玉芬联系,她马上就请我在她家附近的餐馆碰头,点了几份当地的特色小吃,一一给我介绍它们的特色和历史渊源。第二天她要和姐妹们聚会,听说我想参加,她特别叮嘱:早上来之前可不要吃东西,我给你下碗
这不是一般的黑。老虎要打,苍蝇也要多拍拍。  @雷林   在绝大数人不想拆迁、工作还没做通的情况下,强行拆迁只会引起新的民愤。在经济发展中,房地产作为增加财政收入重要来源的发展思路应彻底抛弃。  @漫步香径   流氓拆迁队就是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的打手。  @霸氣的北京小妞20124   从艾滋病拆迁队,大妈拆迁队到黑恶势力拆迁队……县乡村干部如狼似虎啊!  @gdmzboy   基层问题长期
漫画/谢驭飞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将2015年经济增长率目标定为“7%左右”,为10多年来最低。这表明,无论是主动或是被动,中国将告别不惜代价地追求高增长的时代,唯有通过经济改革、结构调整,才可能转向更高质量的稳定增长。官方谓此为“新常态”。  “新常态”之“新”,当是新困难、新挑战增多的时期。看各种论述,讲得多的是挑战。挑战最核心的就在于增速下行,困难或问
偶闻央视春节“你为谁点赞”节目主持人神补充:“我为这些春节回家被逼婚的年轻朋友们点赞。”是啊,每逢春节必逼婚,在外辛劳了一年终于可以回家陪伴年迈的父母,享受一下家庭温情,但最需要勇气的是如何面对父母的逼婚大战,和七大姑八大姨的轮番“关切”。   本人不求“高富帅”,只想觅得有情郎琴瑟和鸣,携手共度余生。女友们都说这是最简单的要求,也是最难的。节前的蜜友小聚,逼婚话题又一次在觥筹交错中浮上水面。娜
在台湾政坛,观察中国国民党和民主进步党这两大阵营的方法各不相同。应该说这与根植于两党性格之中的党文化有关,无法理解这一点的话就很容易产生误读。   在野党的民进党和日本的民主党类型相似,想表达什么就直言不讳,通常是说着说着议论的话题就达成一致了,若讨论停不下来就要吵架。争论时脸色很难看,可一旦达成共识后大家都和颜悦色了。   执政党的国民党和日本的自民党很像,通常在决策过程中不会把事情拿到桌面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起,低生育率老龄化就成了韩国政府面临的最棘手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了。从金大中到卢武铉,从李明博到朴瑾惠,各届韩国政府无不对提高生育率使出了浑身解数。归纳起来有下列措施:   1、调整人口生育政策   韩国上世纪 60、70、80年代基本上是实行控制生育的政策。政府提出的家庭生育口号,1973年,是“不分男女,优育标准两个”的“鼓励两胎”政策;到了80年代干脆提出独生子女政
凭什么我们都要学英语?  圣经故事说,诺亚洪水后,人类讲同一种语言,他们因为得到了沟通的工具而团结一心。后来,人类准备建设一座通天巴别塔,这一计劃激怒了上帝,为了阻止工程,上帝让人类各自使用不同的语言,巴别塔因此半途而废。现在,巴别塔被用来代表不同种族在语言和文化上的隔阂。  从17世纪开始,大英帝国开始它的“巴别塔计划”,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英帝国控制的地区,占世界面积的四分之一和人口的四分之
马克思有句名言:外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这句话到了中国,至少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外语”所指几乎就是英语——一门让中国人爱恨交加的语言。  不久前,英孚教育发布《2014年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以下简称“EPI报告”)。报告得出的一条结论引起舆论哗然:该报告指出,上海、北京等城市的英语水平提升迅猛,已经逼近或超过香港。这样的调查结论,在普通大众、英语学术圈里均引发不小的震动。相信、质疑,各有人
英语,一个让中国人又爱又恨的字眼。爱,因为它让许多人推开了国门,去感受更大的花花世界;恨,因为它让不少人苦苦挣扎,奉献了多少个日日夜夜。  30多年来,英语热潮席卷三代中国人,已然升华为求学就业的筹码,一场久盛不衰的全民运动:中考、高考、四六级、考研,甚至更后面的入职测试、职称评审,都有着它的一席之地。  但一面是英语学习过热,一面是实际效果不佳,这样的矛盾深深地困扰着大众。网络上,“把英语拉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