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种“美好”的语文学习生活

来源 :江西教育C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ting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摒弃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繁琐,语文教師要懂得顺应儿童的天性,带着孩子积极创造课堂的生态,用语言、文字、文化的美润泽学生的心灵,引领、陪伴他们的成长,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走向最远的地方,让他们看到知识世界以外还有一个丰富的“意义世界”。
  一、这是一堂“新鲜”的语文课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刘昕老师说她上的一堂课是《望月》时,笔者不禁想起了苏教版教材上的《望月》,安详地吐洒着清辉的月亮曾经在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上呈现出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魅力,可是当走进课堂时,才猛地发现,刘老师的《望月》是两首歌的歌词《望月》和《月之故乡》,课堂的新鲜感油然而生,开始迫不及待地想要探寻面对这样的教学内容,如何凸显语言文字丰富的形象,如何捕捉语文文字背后的意义,如何发酵语文文字触发的体验,又如何发现语言文字承载的文化呢?
  上课伊始,刘老师让学生回顾了从一年级以来学过的有关“月亮”的古诗词,《水调歌头》《马诗》《古朗月行》,孩子们在诗中回味着、酝酿着。接着,带孩子一起走进了歌词《望月》,赏析完后,带孩子听歌;接着出示第二段文本《月之故乡》的歌词,同样在赏析后,带孩子听歌,这次,刘老师不仅带着孩子听了,而且还唱了,唱了两遍,任凭时间在课堂上静静地流淌。
  在语文课堂上,这样的教学形式鲜不多见,很多时候需要音乐时,也只作一般的点缀之用。语文教学需要气氛,需要浸润,需要趣味。刘老师用她的细腻和大胆告诉我:无论教什么,也不管怎么去吸引孩子,激发孩子兴趣是最重要的手段。汲取“音乐”为我所用的营养,借这块他山之石去敲响课堂,让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上享受音乐带来的美好,直接的感官刺激替代了理解,伴随着感受的不断加深更进一步成就了理解,温润清口,润泽生命。
  二、这是一堂“儿童”的语文课
  人本主义教育学者罗杰斯曾说:“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知识,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般,文本在每个人的心里的感受和理解都是不尽相同的,阅读者的个性理解应该得到尊重。
  在出示了《望月》之后,刘老师请孩子们自由读一读,问孩子有哪些问题可以提出来探讨?学生交流完自己的问题后,刘老师出示了“我们的话题:谁在望月?这里的‘谁’是谁?歌中有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并提示孩子,多读两遍,把你读到的故事和小组成员分享。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后来听到了学生们各种各样的故事:一位军人思念妻儿的故事,一个游子思念故乡的故事,一个远离家乡的人思念母亲的故事……刘老师接着说:我们都在歌词中读出了一个词“思念”,现在你把自己放入歌词,你在思念谁呢?生:思念我去世的爷爷,思念我老家的亲人,思念我的弟弟……情之所至,有的孩子甚至饱含热泪。
  读书就是读自己的心灵。从问题的提出出发,到故事的讲述,再到自己的思念,“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告别“原地踏步”的语文活动,给予孩子自我感受的机会,刘老师把目光聚焦到了孩子的心灵,凭借语言文字去丰富、唤醒、激活孩子的生活积淀,她的美妙就在于这一环节不是陈述性的,而是策略性的。更妙的是,刘老师在指导孩子对这段文字进行朗读时,提出孩子们可以商量着用不同形式来读,齐诵、领诵+齐诵、分句对诵等,并尽量给予每个小组展示的机会,听着孩子们一次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不枯燥、不单调,每一份思念的喷发,热烈而绵长。于是,就理解了刘老师为何要学生反复读。
  三、这是一堂“审美”的语文课
  严清老师在给刘老师《审美入境:儿童言语生命的引领与陪伴》一书的“跋”中提到刘老师读过很多有关“美学”的书籍,难怪在她的课堂上总是可以发现很多“美”的印迹,美得飘逸,美得无痕。
  这是刘老师在课堂上的一段记录:
  师:孩子们,歌中有月,诗中有月,词中有月,画中亦有月,你看我们的中国画中就有月。(出示:有月的中国画)
  师指其中的中国画:这画中有月、有松、有竹、有梅,那你感觉到画中有人吗?
  生:有。
  师:可是没有呀!人在哪里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从月亮上看出来的。
  师:无论是哪里的月亮,月亮只是月亮吗?月亮还是什么?
  生:亲人、朋友、故乡。
  出示季羡林的散文《月是故乡明》。
  师:为什么想人、思乡时都要望着月亮?
  师:有月亮真好,望月真好,我的思念就不孤单。
  于学生、教材之外,什么是最大的教学资源?是教师。正如王崧舟老师的《望月》望出了“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一般,刘老师带着孩子们望出了“思念的月”“动情的月”“审美的月”。这只是课堂上的一个环节,却能“管窥”到刘老师整堂课的教学基调,那就是“审美”、无功利、形象而富于情感。“情”为先,“语”随后,作为连接教材和学生之间纽带的桥梁,刘老师以其区别于其他师者的文化特质,用自己轻柔的叙述,包括以音乐、中国画为背景的PPT,努力实现着推动学生入情、动情、抒情的教学情境。这种情境,像极了作词人“望月”时身处的场景,是一种熏陶,一种影响。◆(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文亮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
其他文献
一、阅读教学现状,存在“三重三轻”现象  纵观常态课堂阅读教学的现状,“三重三轻”的现象依然明显存在,重教学设计,轻目标定位;重内容理解,轻形式揣摩;重说教提醒,轻实践迁移。其中,最为严重的是第一条:重教学设计,轻目标定位。在实践中,有的教师甚至会越过“目标定位”的环节,直接进行教学设计,有的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即目标是目标,教学是教学,好像目标只是留给领导检查看的,没有把教学目
在新课程理念下,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从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创造性地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沟通、创新的过程,新课改开展以来对于初中课堂的改革呼吁声越来越高.开放式教学便是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教学方式,通过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开展开放式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联系生活”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思想,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
曾经有位名人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个性是人格的体现,快速是促思维的发展。”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作文要求:“生活化、个性化、快速化”三化的整合,形成一个以学生为
期刊
当前,初中的教学过程中注重生活化可以且必须得到广泛的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学习目标,从而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
从我所听过、看过的各位老师以及自己的教学过程,我对目前语文学科的教学方式产生了一些疑惑,并对此进行了反思.
合作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减少低新教学行为。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对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这很大的帮助.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不断向前推进,初中数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
作为教师能够坚持不懈地赏识如花一般的孩子们,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Being a teacher who can persevere in appreciating children who spend their time will cer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