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elg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就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展开专门论述。
   一、重视朗读,从兴趣开始
   很多老师认为只要学生掌握具体知识就已经足够了,出于对课堂教学的考虑,很少的老师要求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这种观念就是不正确的。要想学生重视朗读,老师是领头者,要逐步引导学生。我们可通过进行朗读比赛,实行有奖制,并且颁发奖状。同时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多次主动进行朗读的示范激励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进行了二次学习,对于我们自己也是充电。比如初中课文里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将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多么美丽的诗,诗人以一种规劝的态度告诉世人,生活不可能时时如意,你要相信黑暗雾霾都会过去,你眺望雨幕没准它的背后就藏着明媚的阳光,你要相信”。这是一首富有外国主义浪漫色彩的小诗,要注意停顿,要注重体会,语气要亲密和婉。学习不仅仅是停留在字面上的学习,更要理解其中的深意,作者表达的意境需要通过朗读来层层代入。
   二、培养好的学习朗读方法
   任何事情的掌握都是从好的学习方法开始。1、作为老师也要学习领悟所朗读的内容,领会其深意。富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感染他们,打动他们。激发学生的内在感情,多次示范让学生领会要点。2、给学生机会,鼓励他们读出来,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让学生读,大家都来纠正指导。让他们开始想读,敢读,课堂气氛自然而然就活跃起来。一篇毫无生命力,冷冰冰的文字,在大家的富有感情的声音之下就这么完美呈现出来,富有新意。3、朗读、阅读水平参差不齐,让他们自觉自愿结成小组进行阅读,互相帮助,互相指导,互相指正,大家共同进步。在一个小小的朗读之下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4、开展各类比赛,同学之间展开比赛,层层选拔,自然之下少不了自觉自愿练习,不知不觉激发他们的潜能,在他们的小小人生中留下好的一笔。5、如果时间允许可开展兴趣学习班,课余进行更多的指导,在有富余时间的前提下进行。
   三、注重过程学习
   进入初中是一个过程的开始,在小学课程中学生只是进行了一个很基本的朗读,阅读学习,所以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是很有限的,老师应该有一个了解,要充分理解他们,不能急于求成。应从最基本的普通话开始,发音的正确性,然后停顿、连贯,到最后富有感情,富有深意的朗读,一步步递进,环环相扣。推动他们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飞跃。在这个过程上,他们的大量训练和揣摩,兴趣会大大增加。课程收到了良好效果,课堂氛围也充满欢乐和活力。通过朗读这件事情告诉他们一个道理,做事从最基础开始,任何事都是从量变到质变,要享受这个欢乐而又艰辛的过程。
   四、把朗读融入各个领域,多方位相结合
   在朗读知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之后,就不再仅仅做朗读的基础教学了。可以开始加大阅读量,朗读中长篇文章。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着眼于课本知识,这是一个课外的阅读量,在完成阅读后把优美或者生僻词句进行摘写,并进行再次学习。不仅有了朗读,也有了词语的积累量,这给写作打下了好的基础。另外一方面是把朗读与写作进行完美的糅合,比如我们学习了朱自清的《父亲》,通过朗读理解学习,对文章有了很深的感悟以后,根据自己的感受,然后以父亲为题材写一篇关于自己的父亲。相信在这种氛围下学生能写得出一篇好文章。同样的,当学生学习了新的题材。要求学生写出一篇小诗,进行不同的尝试,为以后的大篇幅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了朗读,有了更深对文章的理解。背诵就不会是太大的难题,知识活起来了,不再是生搬硬套。
   五、把握朗读的度
   朗读教学也只是教学手段之一,不能只是把它作为唯一的学习方法,各种学习方法也要综合进行运用,不骄不躁,不卑不亢。朗读也是微妙的,它极具感情,富有激情,在不知不觉中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开展活动中师生之间也有了更多的交流。
   朗读教学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手段,它普遍却又被很多人忽视。教师是这项教学的带头人、执行者,要做好这方面的教学准备。它富有乐趣,也具有挑战,能提高普通话水平,让人理解文字魅力,陶冶情操,增加阅读量和阅读速度,理解文字深意,学习了解各种文化。朗读还能够活跃很多学生的大脑,让语文课堂丰富有趣。
   谢立敏,教师,现居江西赣州。
其他文献
读书,思考,质疑,表达——这是语文教师最应该重点培养的习惯,也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应该养成的习惯。但学生越来越萎缩的问题意识使最艺术化最富有激情的语文教学变得机械、枯燥、乏味,甚至让学生讨厌。学生不愿思考,提不出疑问,进而不爱读书更不会表达。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目前的现状。  一.教师的问题  1、教师是否具有问题意识。  极端的“满堂灌”,早就被我们视为落后于时代的教法而抛弃。但现
一.案例背景  《不自由,毋宁死》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的第四专题“走进语言现场”第一篇课文。帕特里克·亨利的这次演讲,极大地鼓舞了美国人民为争取独立而进行战斗的激情,他的演讲结束后,会场群情激奋,“拿起武器!拿起武器!”的呼喊声响彻议会大厅。本演讲指导课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式为“活动体验”,让学生“在演讲厅”中“走进语言现场”。本案例着重讨论的话题是“活动体验”有效开展的“本”(文本研习、语言品味)和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互动平台,能使学生在合作与交往、思考与研讨中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精神,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笔者就语文教学中合作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主动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它与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区别在于:前者表现为“我要学”,后者则表现为“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
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课标”“考纲”与“教材”,命题往往“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在高考语文备考中,应该重视回归教材,认真研究高考试题在语文教材中的显性与隐性呈现。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真正地提高复习的效率。那么,如何回归教材,让语文备考有的放矢呢?  一.关注教材内容在高考试题中的显性呈现  所谓“显性呈现”,是指试题直接出自教材或明确要求联系教材作答的试题。这类试题需要考生在备考中仔细梳
一.教材情况分析  1、本文语言优美但篇幅较长,所以宜片段朗诵,不宜全文诵读。  2、本文用了不少引起回忆的衔接句,但片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明显,所以宜由教师点拨,使学生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多半能体验思乡情绪,也能感受到文章很美,但往往“眼前有景道不出”“心中有情不会抒”,所以教学本文意在启迪如何以我手写我情。  三.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触景生情的构思特点,理解本文选材真实、
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阶段骨干学科之一,在新疆多民族地区,汉语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任务,而且是促进民族融合发展、增进国家认同、引导基层社会多元文化适应发展的重要纽带。汉语作为“国语”,在新疆抓好汉语语文学科教学有着现实而长远的意义。   一、新疆多民族多语种社会构成分析   (一)多语种环境。新疆现有47个民族成分,其中世居民族达到13个,随着经济发展加速人类活动的相互渗透,新疆早已成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好人”,而这样的好人不仅仅是技能化的,更需是人格化的、精神化的。那么,如何利用自己的语文课来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认真地思考,均应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灵活地尝试。   我们所教的学生是一代跨世纪的青年,他们是幸运的、幸福的、个性鲜明的,他们敢想、敢说。这是一群有着新风貌、新气质、精神焕发、神采飞扬的青年。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了生命的亮丽,感受
我发现教师智慧示弱,是激活学生的一剂良药。近几年的课堂实践中,我将示弱的范围扩大,做个“笨”老师、“懒”老师,适当放手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活动措施如下:   一、自主预习(先学)我能行   预习是学习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预习方案招标会”,各个小组拿出自己的预习方案进行评比,再由全班同学选出最佳预习方案。学生按自己设计评选出的预习方案从朗读课文,到
创造思维是有创见的思维,包括想象,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在思维领域追求独到和超越,在前人和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培养想象力   想象与思维关系密切,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思维。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现进行加工,进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的突出特征是在已有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创造出没有经历过,现实生活中尚未
文言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文言文教学。可是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知识缺乏等因素,文言文教学就成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以往遇到文言文都是有老师在课堂上“字字落实,句句过关”,费力讲解,尚且教学效果仍不理想。如今按照新课改要求要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学习中的疑难。这文言文教学就确实成了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