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院一个家,39年丢不下的“大院孩子”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mato20099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河南郑州市,有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陇海大院。39年前,“大院的孩子”高新海不幸高位截瘫,生活无法自理。从那以后,一座大院便被笼成了一个大家,邻居们自发分组,照顾起高新海的饮食起居,几个走得近的小伙伴,更是成了守护着高新海的“八大员”。院子花开,一年又一年,不变的是那份邻里情。
  生命最黑的路,“大院”的人为你点盏灯
  在河南省郑州市二七区的陇海路上,有一座建于1913年的陇海大院。这座大院最初是为了分段修筑陇海铁路而筹建的办公大院。新中国成立后,陇海大院被改为当地铁路系统老干部宿舍,住的几乎都是郑州铁路局的职工。高新海便生于这座大院。他从小就喜欢踢足球,是郑州铁路局“火车头少年足球队”的主力门将,他的梦想也是成为一名真正的足球运动员。同住在一个大院的常思军和樊石头是高新海在足球队里最好的小伙伴。
  1971年,年仅20岁的高新海和大院里的许多年轻人一起下乡插队,他被下放到沟赵农场。1976年的春天,高新海在一次劳动中淋雨感冒,然而仗着平时锻炼的好身体,他发着高烧依然坚持工作,没想到病情恶化,转为急性横贯性脊髓炎。同在农场插队的几位大院里的邻居在得知他的情况后,连忙请假赶来,带着他从乡下赶回城里看病。
  高新海的父亲当时远在乌鲁木齐铁路局工作,母亲身体不好,还要照顾幼小的妹妹。邻居们知道后,纷纷帮衬一把。高新海高烧不退,邻居们背着他到郑州的医院求医问药。听说省外的大医院有专家能治这种病,几位邻居立即从单位请了假,把他背上了火车、背到了北京。一路上邻居们十分照顾他,吃饭、住宿、联系医院,什么事情都替他安排好了。在高新海住院时,邻居们轮流在病床前守着他,宁愿被单位扣工资,也要多请几天假照顾高新海。别人的病床前都是三两位亲人陪伴,而高新海的床头却是十几位关怀照顾他的邻居。
  王家新曾是大院里的居民,几年前搬出大院,和妻子在外面做生意,然而他的心却一直记挂着大院里的老邻居。得知高新海生病急需医药费,当时远在合肥出差的他带着妻子,连夜打车赶到郑州,送来2千多元的医药费。邻居们竭尽全力的帮着高新海,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家人,希望能把他治好。
  经过专家的奋力抢救,40余天后,高新海终于退烧,但他的胸部以下却完全失去了知觉,从此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只能瘫痪卧床。
  在生命的最低谷,邻居们像亲人一样陪在他的身边,看病、报销、工伤认定等一切事情都帮他一一办妥,不让他操一点心。
  从一个健康帅气的小伙子,忽然间变成一个高位截瘫的病人,命运的残酷落差让高新海一时难以接受,他甚至想过自杀。邻居们明白他的苦痛,每天都去陪他。那个年代大家的日子都不富裕,却毫不吝啬的给他买来各种水果和营养品。邻居们一有空就去高新海的屋里坐坐,给他送吃的喝的,喂他吃药吃饭,陪他说话聊天。
  高新海的几位从小一起长大的哥们为了能让他再站起来,坚持为他做康复训练。4人一组,两人架胳膊两人拉腿推背,轮换扶着他做下蹲训练。训练期间,高新海几度休克,但他咬着牙坚持了下来,邻居们也没有放弃。在每天坚持不懈的锻炼下,高新海的手部和胳膊慢慢恢复了知觉,上身也可以轻微活动了。邻居们还做了一个木头小推车,每天推着他到处走走。
  几年之后,高新海的病情渐渐平稳,坚持不断的康复训练也让他的双臂恢复了力气,木头小推车被换成了手摇三轮车,高新海可以更方便的外出。又过了几年,邻居们凑钱给高新海买了一辆柴油三轮车,将三轮车的控制系统改造成了一个手柄,可以供残疾人驾驶。高新海用这辆三轮车免费接送大院里赶着去办急事的邻居们,谁急着上班,谁赶着去火车站,谁要去医院看病,高新海闻讯会立马赶到。能够回报邻居们,高新海感到无比兴奋。
  身边不离“八大员”,只为你好好的活着
  就在高新海一步步走出不幸的阴影,重新找回生命的光明时,更大的打击却接连而至:1983年,高新海的二哥因病去世;1987年,他的母亲患了结肠癌;1997年,他的大哥患了肺病;2005年,父亲患上老年痴呆;2008年,高新海的父母在10天内相继去世,留下了他孤零零一个人。
  但是邻居们走到了他的身边,大家自觉分组照顾他。早上他起床后,有人来帮他洗脸刷牙、端屎倒尿;空闲的时候,有人来帮他收拾房间,扫地洗衣;无聊的时候,有人来陪他聊天说笑,逗乐解闷。
  一批又一批的邻居每天在高新海的家中穿梭不停,从菜市场回来的大妈刚给他送来一把蔬菜,逛完超市的大姐又送来几斤水果,邻家的大哥来陪他下完一盘棋,楼下的孩子又来给他唱新学的童谣。热心的邻居们对高新海的照顾无微不至,他什么时候该吃药,家里什么时候该换煤气,邻居们比他记得都清楚。
  为了更好地照顾高新海,院里的邻居组成了一只“八大员队”:
  “勤务员”常思军外号常三,是郑州铁路公安处警卫支队的支队长,他18岁和高新海做了邻居,高新海在家中排行第三,他就管高新海叫“三哥”。怕高新海一个人在家里太闷,他为高新海买了一台电动麻将桌,经常找几个邻居陪他打打麻将,不让他觉得孤独。
  “护理员”樊石头是高新海的小学同学,他每天早上7点都会准时来到高新海的家中,扶他起床,帮他洗脸刷牙,整理房间,就像高新海的专职保姆,因此被邻居们戏称为高新海的“护理员”。
  “卫生员”周喜荣已经在陇海大院里和高新海做了53年的老邻居,她是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医生, 承担起了为高新海检查身体,打针换药的工作。周喜荣的儿子任韬从小跟着妈妈一起去高新海家,看着妈妈和大院里的叔叔伯伯们细心地照料高新海。现在的任韬也像妈妈一样在医院工作,他继承妈妈衣钵,分担了照顾高新海的责任。
  在郑州机务段工作的孙豫生做得一手好菜,他挑起了“炊事员”的工作。陇海大院的老邻居们有个约定,每年的正月初四都要一起来到高新海的家里,陪他好好过个年。这个时候,“大厨”孙豫生就会做出几大桌子的团圆饭。   在郑州市二七区一马路办事处工作的井勇是陇海大院的社区主任,也是高新海的“联络员”。8年前,井勇来到陇海大院社区工作,他尽职尽责地为大院里的居民们做好服务,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将陇海大院里这些淳朴善良的好邻居的故事传播了出去,邻居们笑称他为陇海大院的“新闻发言人”。
  外号“老扁”的赵新义有一手理发的好手艺,他是高新海的“理发员”;因为在工作中眼部受伤而提前退休的王志平人称“瞎毛”,他主动承担起了陪高新海洗澡的任务,是高新海的“搓澡员”;平日里不善言辞却心思细密的贾留成几乎每天都会去高新海的房子里坐坐,屋子里缺些什么,他总会悄悄补齐,而且从来不要高新海一分钱,成了名符其实的“采购员”。
  有了这“八大员”,加上满大院的亲人,高新海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39年不间断的爱,唯一一座感动中国的“大院落”
  2014年初,根据城建规划,陇海大院要进行拆迁改造,几百户人家不得不暂时分离,3年后安排回迁。大院的邻居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把高新海安顿好。社区为了照顾高新海,帮他联系了郑州市最好的养老院,一个月八千多的护理费也帮他解决了,不用他支付任何费用。然而高新海却不愿意搬进去,他说:“搬到了养老院,邻居们想来看我就不方便了。”
  根据他的意愿,社区将他安排到了幸福路5号院。幸福路5号院也是一个老铁路家属院,虽然只是一个临时的家,邻居们可没少费心。大家特意将高新海的房间安排在一楼,门口的台阶被改造成了一个倾斜的缓坡,方便他开着三轮车进出。在他的床头还装着一个扶手,方便他起身攀扶。
  然而这间屋子里最特别的,是它有一扇永不上锁的房门。每天天一亮,就有人陆续来到高新海的屋子里,帮他穿衣起床,洗脸刷牙。虽然离开了陇海大院,但是邻居们的心没有分开,高新海一直是邻居们的牵挂。从早到晚,这扇房门不断被人推开,老邻居们也从不见外,站在房门口招呼一声:“我来了。”推开门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里。
  在这里,没有谁把自己当客人,穿衣梳洗、买菜做饭、打扫卫生,邻居们包揽了一切杂物。有一些搬得比较远的老邻居,专程坐着公交、地铁赶来看望高新海。虽然家是新的,但亲人们还在。
  对于陇海大院里的老邻居们来说,帮助高新海并不是他们的负担,相反的,他们从高新海的身上收获了快乐。陇海大院给了高新海无尽的温暖,他也回报给了大院邻居们可贵的精神和宝贵的信念。
  “邻里互助、扶残助残、扶危济困”,“陇海大院”精神感动着高新海,也感动着无数人。2014年5月22日,一部特殊的电影在河南奥斯卡影院全线上映。这部电影名为《好好的活着》,根据陇海大院的真实故事改编,再现了陇海大院的邻居们多年来尽心照顾高新海的感人事迹。
  2015年2月27日晚,201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陇海大院爱心集体以690多万票荣登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榜首。39年的真情守护,从青春年少到华发苍苍,不离不弃铸就大爱传奇。
其他文献
丈夫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工作,最近我带2岁的儿子去探亲,我们住在公司提供的一个小区宿舍里,小区环境不错,黄昏时分我喜欢带儿子在小区里散步。在这里,我看到几个年龄约60岁左右的巴西老太太,她们通常也在这个时候带孩子出来透气。   跟艾丽卡·罗德里格斯太太认识缘于我们所带的孩子差不多一样大。通过攀谈我得知罗德里格斯带的小女孩索妮娅是她的外孙女,今年1岁零8个月大。索妮娅比我儿子小两个月,但跟我儿子一样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