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实施个性化教育,是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普遍趋势。对专业兴趣浓厚、有发展潜质的特长生建立导师辅导制度,实行专业加深型个性化教育,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目前专业加深型个性化教育的导师辅导制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 导师辅导制 研究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5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0-0019-02
个性化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础,以学生良好个性培养为目标的教育。加强个性化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专业加深型特长生,是指在自身所学专业领域内某一方面具有突出技能与技巧,并有意对所学专业进行创造性研究和学习的学生。为了使优秀大学生脱颖而出,我们结合实际,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对专业兴趣浓厚、有发展潜质的专业加深型特长生建立导师辅导制度,实行专业加深型个性化教育,为学生个性发展、素质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摸底建档,有的放矢,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指导
1.入学之初,我们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每位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内容涵盖个人基本信息、兴趣、爱好、特长、履历、家庭情况等,建立详细的个人电子档案。
2.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参加心理咨询调查,并对反馈信息以保密的形式做好书面记录,力求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倾向、身心发展及兴趣专长等状况。
3.以系统的专业课教育、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内容,鼓励学生发掘特长,激发潜力,树立阶段目标和长期目标。通过定期开设专业教育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并以“学术沙龙”的形式邀请专家学者交流讲学,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使新生能够较快地熟悉专业前景,结合个人志趣,树立发展方向。
4.班主任及专业教师“一对一”地指导学生结合个人实际,依据专业要求认真翔实地填写大学生涯规划设计表,并依据学生性格、兴趣、爱好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并以书面形式写出班级成员的个性分析报告。
二、量身定做,实施个性化指导,培养研究型人才
对专业加深型特长生实行专业加深型个性化教育,首先就必须有一支能够切实承担个性化教育实施任务的师资队伍。对于专业兴趣浓厚、钻研能力强、成绩优异的研究型特长生,应积极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利用本院现有的教授、副教授、博士组成高质量的导师团,同时利用教授工作室、科研机构、实验实训中心、教学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培训中心等为个性化教育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对入选专业加深型个性化教育的特长生量身定做培养方案,实行一对一专门培养。
1.双向选择:大一结束后,以不超过大一本科生总数10%的比例挑选学业成绩优异、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进入“导师辅导制”计划遴选第一阶段。入围学生通过笔试、面试、技能操作三轮考核,综合排名前50%的学生进入终选。终选阶段,采用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为确保指导质量,原则上每名导师每学年最多指导2名学生,导师与学生进行深度互动交流,最终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发展现状,确定“导师—学生”的双向关系。“导师辅导制”首先由学生选择导师,这有效地避免了由“指派导师”可能产生的抵触情绪,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落实实施:首先在顶层设计上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人才培养模式,以保证基本的专业培养标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围绕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构建专业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入“导师辅导制”计划的学生将由导师依据其兴趣特长、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和研究方向等量身定制培养计划,分阶段在第三至第六学期(大二和大三)的四个学期内完成。培养计划以现有的教学计划为基础,由导师根据学习需要和科研方向增减相关课程或作专题性指导。在保证公共基础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学位课程(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情况下,一些与研究方向联系不大的课程则不需要修习,改由导师指定的加修课程抵消相应学分。
3.监督考核:学院对“导师辅导制”的考核分为导师考核和学生考核两部分。在“导师辅导制”计划实施过程中,应健全导师工作质量监控和考核体系。每学期末召集学生和导师组成员参加工作汇报会,听取导师自我汇报,导师组及专业加深型特长生对每位导师的工作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和考核,并在考核过程中引入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导师互评、督导组评价四个主体。学年结束前,学院以学生成绩、科研成果以及学生评价作为考核导师的依据,对于优秀的导师给予奖励。
学生考核方面,每学期末由导师对指导的学生依据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科研参与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综合评价与考核,完成导师制订的培养计划即可根据成果获取相应的学分,同时取得培养合格证书。对于表现突出、钻研能力强、科研成绩优秀的学生,学年末颁发荣誉证书,并根据取得的成果给予相应的科研奖金奖励。
同时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加大对特长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引导特长生开展创新性研究;鼓励和支持特长生参加各类学科及创新创业竞赛,对获奖者予以表彰和奖励。
4.退出机制:参与“导师辅导制”计划的特长生如果学习态度懒散、研究能力弱、发展后劲不足,导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劝退。
三、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本院在本科生中建立导师辅导制度,实行专业加深型个性化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已初见成效。近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及各类竞赛中屡创佳绩,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1.导师数量不足,指导质量有待提高,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导师辅导制的关键是要有一批学有专攻、严谨求实、善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优秀导师。导师除了完成日常教学任务外,还要从事繁重的科研任务和社会服务工作。对专业加深型特长生实施个性化培养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如果缺乏系统周密的思考与翔实的可操作方案,仓促上阵,疏于指导,其质量就无法得到应有的保证。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学生的积极性普遍较高,而目前导师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时间有限,在指导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指导质量尚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师资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为保证质量,只能进行小范围试点,再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目前还无法满足更多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2.激励约束措施尚需健全,有效监督亟待加强
在实行导师制过程中,合理的考核与监督机制对保证导师辅导制的质量尤为重要。合理认定并适当减轻导师的工作量,可以避免出现导师因教学科研任务繁忙而无暇指导的情况,从而保证导师制辅导的质量。而客观合理的评价体系与指标可以充分有效地发挥导向作用,有利于激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导师制计划,进一步提高导师辅导制的质量。将日常考核与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则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导师的工作状况,有效避免有始无终现象的出现。
对导师的考核,要激励与约束并重,既要有自我评价,也要有学生评价,既要注重实绩,也要注意过程考核。如何客观计算导师的工作量,合情合理地对导师进行激励与考核,是目前调动教师积极参与导师辅导制的重要内容。
学生学分的认定,导师工作量的核定,对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推进个性化教育向纵深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迫切需要学校有关部门充分调研,在具体政策上予以倾斜,在实施过程中给予明确具体的指导,赋予教师更大的自主权,以激励更多的教师主动投入个性化教育。
3.明确分工,通力合作,方能确保个性化教育深入推进
培养创新型研究人才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导师制的组织实施与管理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特别是教学管理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辅导员与导师既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又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方能确保导师制行之有效、逐步推进。
鉴于辅导员与导师的角色定位,我们认为,在导师辅导制实施初期,学生管理部门、辅导员、班主任首先应对学生进行宣传发动、宏观指导,负责推荐、选拔特长生。中、后期则需导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对学生进行具体辅导与个别指导,此时教学管理部门应深度介入,跟踪检查,适时调度,确保辅导质量。导师的主要职责固然是专业方面的具体指导,但也可通过发挥个别指导的优势,选择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心理、生活、就业等方面的正确引导,以形成教书育人的合力,全面提高特长生的综合素质。
[ 参 考 文 献 ]
[1] 刘献君.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1,(3):1-3.
[2] 沈超.高校个性化教育的理性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46-48.
[3] 曲永军,姜丹.关于完善高校本科生班导师制度的几点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11,(3):168-169.
[4] 姜雯.关于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3):78-80.
[责任编辑:陈 明]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 导师辅导制 研究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 G5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0-0019-02
个性化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础,以学生良好个性培养为目标的教育。加强个性化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专业加深型特长生,是指在自身所学专业领域内某一方面具有突出技能与技巧,并有意对所学专业进行创造性研究和学习的学生。为了使优秀大学生脱颖而出,我们结合实际,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对专业兴趣浓厚、有发展潜质的专业加深型特长生建立导师辅导制度,实行专业加深型个性化教育,为学生个性发展、素质提升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摸底建档,有的放矢,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指导
1.入学之初,我们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每位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内容涵盖个人基本信息、兴趣、爱好、特长、履历、家庭情况等,建立详细的个人电子档案。
2.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参加心理咨询调查,并对反馈信息以保密的形式做好书面记录,力求全面了解学生的性格倾向、身心发展及兴趣专长等状况。
3.以系统的专业课教育、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内容,鼓励学生发掘特长,激发潜力,树立阶段目标和长期目标。通过定期开设专业教育讲座,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并以“学术沙龙”的形式邀请专家学者交流讲学,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使新生能够较快地熟悉专业前景,结合个人志趣,树立发展方向。
4.班主任及专业教师“一对一”地指导学生结合个人实际,依据专业要求认真翔实地填写大学生涯规划设计表,并依据学生性格、兴趣、爱好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并以书面形式写出班级成员的个性分析报告。
二、量身定做,实施个性化指导,培养研究型人才
对专业加深型特长生实行专业加深型个性化教育,首先就必须有一支能够切实承担个性化教育实施任务的师资队伍。对于专业兴趣浓厚、钻研能力强、成绩优异的研究型特长生,应积极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利用本院现有的教授、副教授、博士组成高质量的导师团,同时利用教授工作室、科研机构、实验实训中心、教学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培训中心等为个性化教育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对入选专业加深型个性化教育的特长生量身定做培养方案,实行一对一专门培养。
1.双向选择:大一结束后,以不超过大一本科生总数10%的比例挑选学业成绩优异、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进入“导师辅导制”计划遴选第一阶段。入围学生通过笔试、面试、技能操作三轮考核,综合排名前50%的学生进入终选。终选阶段,采用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的方式进行。为确保指导质量,原则上每名导师每学年最多指导2名学生,导师与学生进行深度互动交流,最终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发展现状,确定“导师—学生”的双向关系。“导师辅导制”首先由学生选择导师,这有效地避免了由“指派导师”可能产生的抵触情绪,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2.落实实施:首先在顶层设计上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人才培养模式,以保证基本的专业培养标准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围绕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构建专业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入“导师辅导制”计划的学生将由导师依据其兴趣特长、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和研究方向等量身定制培养计划,分阶段在第三至第六学期(大二和大三)的四个学期内完成。培养计划以现有的教学计划为基础,由导师根据学习需要和科研方向增减相关课程或作专题性指导。在保证公共基础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学位课程(如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情况下,一些与研究方向联系不大的课程则不需要修习,改由导师指定的加修课程抵消相应学分。
3.监督考核:学院对“导师辅导制”的考核分为导师考核和学生考核两部分。在“导师辅导制”计划实施过程中,应健全导师工作质量监控和考核体系。每学期末召集学生和导师组成员参加工作汇报会,听取导师自我汇报,导师组及专业加深型特长生对每位导师的工作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客观评价和考核,并在考核过程中引入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导师互评、督导组评价四个主体。学年结束前,学院以学生成绩、科研成果以及学生评价作为考核导师的依据,对于优秀的导师给予奖励。
学生考核方面,每学期末由导师对指导的学生依据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科研参与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综合评价与考核,完成导师制订的培养计划即可根据成果获取相应的学分,同时取得培养合格证书。对于表现突出、钻研能力强、科研成绩优秀的学生,学年末颁发荣誉证书,并根据取得的成果给予相应的科研奖金奖励。
同时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加大对特长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引导特长生开展创新性研究;鼓励和支持特长生参加各类学科及创新创业竞赛,对获奖者予以表彰和奖励。
4.退出机制:参与“导师辅导制”计划的特长生如果学习态度懒散、研究能力弱、发展后劲不足,导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劝退。
三、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本院在本科生中建立导师辅导制度,实行专业加深型个性化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已初见成效。近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及各类竞赛中屡创佳绩,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1.导师数量不足,指导质量有待提高,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导师辅导制的关键是要有一批学有专攻、严谨求实、善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优秀导师。导师除了完成日常教学任务外,还要从事繁重的科研任务和社会服务工作。对专业加深型特长生实施个性化培养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如果缺乏系统周密的思考与翔实的可操作方案,仓促上阵,疏于指导,其质量就无法得到应有的保证。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学生的积极性普遍较高,而目前导师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时间有限,在指导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指导质量尚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师资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为保证质量,只能进行小范围试点,再以点带面,逐步推开,目前还无法满足更多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2.激励约束措施尚需健全,有效监督亟待加强
在实行导师制过程中,合理的考核与监督机制对保证导师辅导制的质量尤为重要。合理认定并适当减轻导师的工作量,可以避免出现导师因教学科研任务繁忙而无暇指导的情况,从而保证导师制辅导的质量。而客观合理的评价体系与指标可以充分有效地发挥导向作用,有利于激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导师制计划,进一步提高导师辅导制的质量。将日常考核与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则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导师的工作状况,有效避免有始无终现象的出现。
对导师的考核,要激励与约束并重,既要有自我评价,也要有学生评价,既要注重实绩,也要注意过程考核。如何客观计算导师的工作量,合情合理地对导师进行激励与考核,是目前调动教师积极参与导师辅导制的重要内容。
学生学分的认定,导师工作量的核定,对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推进个性化教育向纵深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迫切需要学校有关部门充分调研,在具体政策上予以倾斜,在实施过程中给予明确具体的指导,赋予教师更大的自主权,以激励更多的教师主动投入个性化教育。
3.明确分工,通力合作,方能确保个性化教育深入推进
培养创新型研究人才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导师制的组织实施与管理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特别是教学管理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辅导员与导师既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又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方能确保导师制行之有效、逐步推进。
鉴于辅导员与导师的角色定位,我们认为,在导师辅导制实施初期,学生管理部门、辅导员、班主任首先应对学生进行宣传发动、宏观指导,负责推荐、选拔特长生。中、后期则需导师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对学生进行具体辅导与个别指导,此时教学管理部门应深度介入,跟踪检查,适时调度,确保辅导质量。导师的主要职责固然是专业方面的具体指导,但也可通过发挥个别指导的优势,选择恰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心理、生活、就业等方面的正确引导,以形成教书育人的合力,全面提高特长生的综合素质。
[ 参 考 文 献 ]
[1] 刘献君.高等学校个性化教育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11,(3):1-3.
[2] 沈超.高校个性化教育的理性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46-48.
[3] 曲永军,姜丹.关于完善高校本科生班导师制度的几点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11,(3):168-169.
[4] 姜雯.关于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3):78-80.
[责任编辑:陈 明]